英國總是能讓人把他跟「紳士」一詞聯繫在一起,但像許多電影片段中那樣,一些極度瘋狂的事情也往往都是這些Gentleman才能做得出來的。在汽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搜索,哪些國家的人民最愛製造超跑?除了久負盛名的義大利,英國必然名列其中。salica GT、Lightning GT、Breckland Beira、Aspira F620,勤勞勇敢的英國人製造了無數類似以上所列的這類普通車迷叫不上名字的超跑怪獸,你如果說這些都只是手工作坊裡借別人引擎移花接木而成的「半英國製造」,那麼Aston Martin、Lotus、Noble 這些品牌總能讓你多一些信服。還有,差點兒把今天的主角給忘了——McLaren。
1964年Tasman系列賽前夕,身為英國F1 Cooper車隊車手的Bruce McLaren,因為在使用1.5升F1規格引擎還是2.5升Tasman規格引擎這個問題上跟老闆鬧僵,於是有了成立自己車隊的念頭。好多傳奇故事都是這樣開始,Bruce McLaren與隊友Timmy Mayer一拍即合,成立了布魯斯麥拿輪賽車有限公司。最終Bruce McLaren贏得了那年的Tasman系列賽,但Timmy Mayer卻喪生比賽當中,其哥哥Teddy Mayer頂替上來。隨後的兩年,Bruce的車隊一直參加英國和北美的sports car raing,同時他本人依然作為Cooper車手參與在F1大獎賽中。但敏銳地Bruce斷定Cooper車隊的情況正在每況愈下,因此早早萌生了讓自己的車隊進入F1大獎賽,這個想法在1966年得以實現。
1966年的摩洛哥大獎賽,麥拿輪車隊首次亮相, 當時Bruce駕駛的是麥拿輪車隊的第一輛F1賽車M2B,由Robin Herd主導設計,動力來自福特Indianapolis 500引擎和Serenissima V8引擎,但兩者均存在動力不足和可靠性差的缺點。接下來的一年Bruce使用了F2賽車M4B和M5A,並都取得了成功,最好的成績是摩納哥大獎賽中的第四名。1968年,Bruce的老鄉Denny Hulme加入車隊,連同那一年Robin Herd為麥拿輪車隊設計的最後一輛賽車,採用Cosworth的DFV引擎的M7A(該引擎一直被麥拿輪車隊使用一直到1983年)一起為車隊帶來了好轉,Bruce和Hulme分別在比利時和義大利加拿大站獲得冠軍。接下去的1969年,車隊順風順水,連奪好幾分站的冠軍。
1970年六月,噩耗傳來,Bruce在古德伍德測試最新的M8D賽車中車禍身亡,自此Teddy Mayer全盤接手車隊的管理工作。賽事方面,Hulme先後搭檔Dan Gurney和Peter Gethin等車手繼續效力車隊,賽事成績也差強人意。1973賽季車隊迎來了全新的賽車M23,設計和零件共享自早前的M19和M16,接下來的四個賽季M23成為了車隊的中流砥柱。1977年M26取代M23,但此時的麥拿輪車隊完全敵不過對手法拉利,此後更有強勁的蓮花車隊加入角逐,很長一段時間內麥拿輪車隊在賽車研發和賽事成績上未有建樹。
進入到80年代,多次的變換主力車手依然不見成效,來自主要贊助商Philip Morris和執行總裁John Hogan的壓力越來越大,Mayer不得不將車隊與Ron Dennis的Project Four F2車隊合併。Dennis手下的設計師John Barnard受到寶馬M1賽車碳纖維尾翼的啟發萌生了在F1賽車上以碳纖維底盤取代傳統鋁合金底盤的創新想法,麥拿輪車隊的併入帶來的資金讓這一想法變成現實。1981年,F1歷史上首輛以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車身的賽車誕生——麥拿輪 MP4(後來叫做MP4/1),Watson駕駛著他贏得了英國大獎賽的冠軍。兩家車隊合併後不久,麥凱倫的基地便從Colnbrook搬到了Woking,同時Dennis開始和Mayer一起管理公司的董事職務。直到1982年Mayer離去。
圖:麥拿輪 MP4為F1歷史上首輛以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車身的賽車。
這期間,在1.5升渦輪引擎的大環境下,Dennis說服了Williams車隊背後的引擎供應商TAG集團與保時捷合作為麥拿輪車隊生產渦輪增壓引擎。新引擎的使用很快給車隊帶來成績,1985賽季,在車手Prost和TAG新引擎的力助之下,麥拿輪車隊重回頂峰。但來年的新賽季,使用本田引擎的Williams車隊復活並奪回了廠商冠軍,TAG無法比擬本田的現實讓車隊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終於在1988年,本田在Prost和Dennis的「教唆」下轉投麥拿輪,全新的MP4/4賽車也是幫助車隊車手Senna獲得那年的車手冠軍。1989年,因為渦輪引擎的禁用,本田改供應一款3.5升 V10自吸引擎,生成的MP4/5賽車同樣幫助車隊取得了雙料冠軍。
1992年,Williams車隊以其先進的FW14B賽車終結了麥拿輪車隊的四連冠,本田也在這年年末退出F1賽場。為了打敗Williams-Renault組合,接下來的93、94賽季,他們接連嘗試了福特、蘭博基尼、標誌和梅賽德斯的引擎,但最終的成績都不夠理想。1997年著名設計師Adrian Newey從Williams車隊來到麥拿輪,98賽季,Newey的卓越能力表現出來,他改善了賽車的制動系統剛,讓後輪的剎車能夠單獨被控制從而減弱了賽車的轉向不足的特性。那一年,麥拿輪找回了失散已久的冠軍寶座。
誰想98賽季只是曇花一現。直到現在,MP4賽車已經是MP4/28的光景,哈基寧、萊科寧也都慢慢淡出視野,換成漢密爾頓、巴頓等明星車手盡心盡力,車隊負責人也在2009年由Dennis變更為Martin Whitmarsh。但留意車隊成績會發現他們總是在第二第三名之間徘徊。儘管梅賽德斯已經於2009年11月停止了與麥拿輪的合作,但依然承諾供應引擎至2014年,之後的麥拿輪據說會重新用上本田引擎,希望那時的麥拿輪車隊會回復上一次使用本田引擎時代的神勇。
說完了車隊歷史,我們再來看麥拿輪的民用汽車製造。1989年,以McLaren Cars之名成立的邁凱倫汽車公司開始基於他們的F1技術專注生產高性能公路跑車,跟F1車隊一樣,McLaren Car隸屬於McLaren Group。除了廣為人知的麥拿輪F1、麥拿輪SLR以及麥拿輪12C,在這之前已經有過這樣的產物,比如M6GT、M81 Mustang以及中途擱淺的Maverick。
M6GT項目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McLaren Bruce決定參加勒芒耐力賽,為了滿足賽規對所用賽車必須有至少50輛以上的量產車基礎的規定,Bruce決定以參加Can-Am賽事的M6賽車為基礎打走出一款Coupe車型。Bruce的目標是世界上加速和極速都最快的車,並打算每年量產250輛。實際上M6GT只生產了兩輛,其中一輛為Bruce擁有的原型車OBH 500H,該計劃也隨著Bruce的離世而夭折。
1980年的九月,福特成立了專門限量生產高性能汽車和以汽車運動來提升名牌形象的SVO部門。很快1980年年底便推出了Mclaren M81 Mustang,結合了福特的設計和麥拿輪的F1賽車技術,計劃量產250輛。該車搭載一款四缸渦輪引擎,擁有可變增壓系統,在0.7bar的增壓值下可輸出175匹的最大馬力。但25000美元的售價加上另外一些原因使得最終的實車也只有10部。
麥凱倫F1是McLaren Car公司真正意義上的製造的第一輛車。不出則已一出驚人,1992年F1的問世立馬更新了「地球最速傳說」名單的頭條。全碳纖車身、三座設計、1998年的372Km/h極速紀錄,這部F1身上有太多前無古人的特性,不管是否後無來者,106輛中的每一輛,自誕生那一刻就已經流芳百世。
製造終極公路跑車是F1主設計師Gordon Murray年輕時候就有的夢想。早在1988年他就給麥拿輪車隊負責人Dennis提交了三座跑車的草圖,並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說服了Dennis啟動這個計劃。Murray的設計理念跟很多高性能車一樣:輕車身,大馬力,碳纖維、鈦、金、鎂等材料的運用讓輕車身的想法得以實現,也就誕生了世界第一輛以全碳纖維打造的量產車一說。關於動力的選擇,Murray堅持認為自然吸氣在穩定性和可控性方面要強於渦輪增壓或者機械增壓,那個時期本田是麥拿輪車隊的引擎供應商,Murray自己又是本田迷,無疑Honda成了他的F1心臟的最佳人選。550匹,250Kg,4.5升V12或者V14,具有F1賽車血統,這是Murray給本田的要求,很遺憾本田拒絕了。最終Murray找到了BMW,他們的M部門給了Murray滿意的貨品——6.1升V12代號為S70/2。引擎為全鋁製造,缸徑衝程比為86mm×87mm,四頂置凸輪軸配備了可變氣門正時系統。標準版的F1壓縮比為11:1的情況這句引擎的最大功率為636匹@7400轉,最大扭矩為65.1公斤米@5600轉。
SLR McLaren,又是一款讓人慾罷不能的經典超跑。修長的車頭,F1賽車般尖尖的鼻錐,分居兩個前輪後方的排氣管,鷗翼車門,又是一款獨樹一幟的稀世珍品。這款由奔馳和麥拿輪一起打造的超跑靈感源自1955年的W196 F1賽車,與2003年11月7日正式發布,2008年4月4日正式停產。SLR McLaren搭載了一臺手工打造的5.5升V8機械增壓引擎。引擎為全鋁製造,缸徑衝程比為97mm×92mm,氣缸夾角為90度,每缸3氣門,壓縮設定在8.8:1,。雙螺杆式機械增壓能夠產生0.9bar的壓力,引擎的最大功率為626匹@6500轉,而最大扭矩,78公斤米@3250-5000轉。傳動方面,出於耐久性考慮,SLR選用了帶有三種手動模式的五速自動變速箱。由於車身使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SLR僅重1750Kg。在大馬力和輕重量的情況下,SLR的百公裡加速時間為3.4秒。
2006年,奔馳推出了名為SLR McLaren 722的紀念車型,722的意義是為了紀念1955年Stirling Moss和Denis Jenkinson駕駛722號梅賽德斯奔馳300 SLR賽車在義大利Mille Miglia賽事中取得的勝利,722具體表示當天的比賽是在上午7點22分開始。SLR 722的引擎功率由普通車型的626匹升至650匹,最大扭矩也升至82公斤米。19寸輕質合金輪圈被裝備來減小簧下質量,懸掛方面的改進包括更硬的避震器和10mm的車身降低,此外還有加大至390mm的前制動碟以及被修改的前後包圍。
SLR McLaren的成功讓梅賽德斯與麥拿輪的合作進一步加深,雙方很快推出了P8、P9和P10計劃。計劃中P8(SLS)是一輛拿來跟法拉利F430、賓利歐陸GT和阿斯頓馬丁DB9競爭的車型,P9則是一輛稍微便宜的中置引擎超級跑車,而P10則是SLR的代替車型。最後三款車的開發計劃均在2005年擱淺,梅賽德斯的說法是投入太大,而且難變成穩定的業務。無語的麥拿輪決定自己進軍公路跑車市場,McLaren Car更名為McLaren Automotive,MP4-12C麥拿輪汽車更名後的第一個作品。
麥拿輪很是看重這脫胎換骨的新車計劃,2008年他們請來了Frank Stephenson作為12C的設計總監。跟F1一樣,碳纖維被廣泛應用在12C上,最終的12C車重只有1300Kg。他的底盤是基於F1浴缸狀碳纖維底盤打造,有專門的名稱,叫做MonoCell,僅重80Kg。不同於F1的另類三座設計,12C回歸了雙座正統。
12C搭載的是他們與Ricardo共同開發的M838T引擎,關於M838T,麥拿輪先是買下了Tom Walkinshaw Racing公司開發的日產VRH35系列賽使用引擎的版權,在Ricardo公司的幫助下,共同完成了M838T引擎的開發。除了93mm的缸徑,M838T基本沒有與原來引擎相關的東西。引擎輸出有592匹的最大馬力和44.3公斤米的最大扭矩,紅線轉速為8500轉,並且80%的扭矩輸出可在2000轉附近實現。因此當M838T第一次亮相時McLaren就聲稱這是一臺馬力更大,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的引擎。傳動部分,12C匹配了義大利Graziano公司生產的名為SSG的七速雙離合變速箱。有意思的是變速箱的「Pre-Cog」功能,類似於相機的半按快門進行對焦,車主可以輕拍換擋撥片讓變速箱進入換擋準備狀態,繼續施力便可迅速完成換擋。官方數據表明,12C可在3.1秒內完成百公裡加速,8.9秒到達200Km/h時速。
被稱為是McLaren F1繼承者的McLaren P1在今年10月開始交付客戶,僅有的375輛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這是一款限量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超跑,概念車型首次亮相於2012年巴黎車展。P1是一款中置後驅跑車,採用了名為MonoCage的碳纖維車體和安全護籠結構,這是MP4-12C上MonoCell結構的升級。P1裝備了12C身上那臺3.8升雙渦輪V8引擎,但調教有大幅的上升,最大功率為737匹,最大扭矩71.9公斤米,在一臺能產生178馬力和26公斤米扭矩的電動機的幫助下,P1的最終輸出為916匹和97.8公斤米,相當驚人。P1的電池位於駕駛艙後方,可由引擎或者插頭充電,充電過程可在兩小時內完成。
McLaren P1裝備了許多由F1賽車派生的功能,如IPAS即是動力輔助系統,可通過電動機提高瞬間加速度。又如DRS減阻系統可通過控制後擾流板來提高車輛的直線速度。這些只要通過方向盤上的兩個按鈕便可實現。關於P1的性能成績,百公裡加速時間為2.8秒,0-200Km/h加速時間6.8秒,0-300Km/h加速時間16.5秒,這比McLaren F1整整快上5.5秒。在有電子限速額情況下,P1的極速為350Km/h,取消限速之後,理論上極速可以達到385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