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近年來一直是網絡熱點:中國城建人員在修下水道時,發現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
看完故事,很多網友感覺整個人都不好啦:德國人難道當年進入青島時,並非來殖民我們,反而是來造福我們的?而且這個福一造就是上百年?其實,稍微動動腦子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故事的漏洞太多。
網絡上被廣泛轉發的故事
1、水泥管道需要備件?
故事說法:在青島市博物館2樓,一段挖掘出來的蛋形型管材作為文物展出。它的截面似鴨蛋,高80釐米,寬40釐米。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在水泥上貼了一層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蝕的作用。
網友質疑:看到這裡終於明白,原來管道是水泥的。那麼,水泥管道上有什麼備件要換?難道是備用水泥?修復工具是什麼?難道是備用鐵鍁?
2、百年陶管砸不破?
故事說法:前幾年青島的城市施工中,在老城區挖出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人們居然砸不破它。而後來鋪設的管道已鏽跡斑斑。
網友質疑:陶管用100年正常。但是「砸不破」是什麼意思?用氣球砸不破,還是用錘子砸不破?是孩子用木錘砸不破,還是大人用鐵錘砸不破?
據說這就是「德國造」青島下水道
3、不足3公裡管線確保不澇?
故事說法:德國人在青島,17年裡修建雨水管道29.97公裡,汙水管道41.07公裡,雨汙合流管道9.28公裡。經歷年改造擴建,目前還有不足3公裡的「德國造」。但不要小瞧這3公裡,它在青島排洪防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網友質疑:3000米,圍著學校操場跑兩三圈的長度。居然被認為是青島不澇的保障,這話哄孩子可以,但我們都小學畢業生了,已有了初步判斷力。
4、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
故事說法:青島人有句俗話是「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是說戰敗的德國給日本人留下一座「東方瑞士」般的現代化城市。其中,極具現代意識的城市下水管網,讓100年後的青島人依舊受益。日本人、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沿襲德國市政管理經驗,設計辦法仿照德國人一以貫之。
網友質疑:用故事反駁故事吧。說是強盜闖進你的三室一廳,聲稱他是房主,住17年後他被趕跑了。就因為強盜住進來時,給你的家搞了一下精裝修。然後你就要感謝人家。唉!腦子進了多少水啊這是?
德佔時期的青島
5、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真相是什麼?
以下內容來自青島市檔案館的原始檔案《膠澳發展備忘錄》,這本備忘錄17年裡,不間斷記下了德國人在青島修建地下管網的過程。
備忘史料一:德國人把青島劃為歐人區,鮑島劃為華人區,並且禁止中國人在歐人區落戶。下水道的建設只在歐人區進行。
備忘史料二:德國人提出的雨汙分流理念,也只限於歐人區,華人區仍是雨汙並流。德國人認為,對於不講衛生的華人,不能強制搞雨汙分流。
備忘史料三:大量糞便和汙水灌入華人區後,催生了有名的「糞商」劉子山。此人因懂德語,就承接了華人區糞便收集的工作,收德國人勞務費,又靠賣糞當肥料賺錢……最終成為青島首富,也是青島歷史上唯一的「糞商」。
德佔時期的青島
6、青島雨後不澇的真相
那麼,青島為什麼雨後不澇呢?其實,早有專家對此做過解釋:
第一:青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下水管道與地勢走向相同,雨水可自上而下快速排入海中。
第二:青島的城市建設中,承襲並發揚了雨汙分流的理念,對全市下水管道全部提升改造。
第三:……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隔一段就有一個油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這只是一個段子而已,就如同下面這個段子:中國城建人員在整修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就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
青島西北高、東南低(鹿鳴攝)
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因圖紙是德文的、零件和修復工具也沒人會用,只好再次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肯定有備用工程師。」
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個德國工程師,而且嶄新如初。但呼吸已沒了就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有備用復活丹。」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瓶復活丹。吃下復活丹的德國工程師說:「不必擔心,我穿越回100年前就能修好。」然後就消失了,人們這才看到復活丹上的6個字:美德因拆愛哪。
青島的雨汙分流系統完善(鹿鳴攝)
最後要說的是,人們熱衷於傳播德國人修下水道的段子,其實是對如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理念落伍的反感。下場大雨,馬路上就能撐船;修了扒、扒了修的拉鏈馬路;下水道三天兩頭的堵……從這個角度上講,油包裡圖紙、修復工具的故事是對現代城市建設者的一種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