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葩的是,進入民國,總攻擊清朝喪權辱國,結果自己管理的時期,在自己的國土,光青島,就建立了二座日本人的神社。
在日本九州宮崎縣的就有青島神社,但與今天講的在青島的兩座神社無關,因為在青島的兩座神社,現在已經不存在,所以此文章的配圖用的是日本的青島神社的圖片。
日本在一戰前,只跟大清國和俄羅斯交過戰,還從來沒在世界的舞臺上露一下臉,一戰的爆發讓日本看到了機會。早先,日本就和英國訂立過英日同盟,最後就看準了德國佔據的青島了。
1914年8月份,青島上空開始戰雲密布。
其實早在8月7日英國駐日大使向日本外相發出參戰要求之前,德國就已經預感到戰爭的臨近。8月初,德國皇帝宣告膠州灣進入軍事戒備狀態,德國在遠東的僑民都被應召入伍,或編為預備役人員。也是在此時,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德國的重要夥伴、奧匈帝國的巡洋艦「伊莉莎白皇后」號,也駛進了青島港,加入到青島要塞保衛戰的行列當中。
但是,德軍表面上看起來堅不可破的「青島要塞」卻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兵源不足。《一戰在東亞的縮影——青島之戰》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因為地理原因,德國在東亞的軍力相當有限,而德軍在一戰初期的作戰計劃更讓這一問題加重。在歐洲戰場,德國總參謀部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陷入不利,制訂了「施裡芬計劃」。這個著名計劃企圖速戰速決,要求德軍在戰爭初期利用俄國政府效率較低和交通落後的弱點,在數周內攻下巴黎,然後向東擊敗俄國。這一計劃客觀上要求德軍將兵力集中在歐洲大陸,也就進一步限制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駐軍規模。因此,在8月初戰爭即將打響時,在中國的德國陸軍僅有3650人。還有一些編入德軍的當地中國人也被當做炮灰加入守軍隊伍。而日本則出動了5萬人。
日軍相比之下兵力充足,加上戰爭欲望強烈,因此很快就下達了最後通牒。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國政府下了「最後通牒」,以將膠州灣租界地全部交還給中國為由,要求德國政府必須無條件地將青島交由日本暫管,德國陸海軍撤出中國,否則日本將採取必要的行動。
面對這一通牒,德國人給出了有趣的回答——「可以考慮把青島交還中國,但是日本也應將臺灣交還中國。」日本人當然不希望青島回到中國人手中,因此警告中國:不得從德國人手中接受青島,否則日本將認為中國是自行破壞中立。
面對日本的強硬立場,德國擺出了一副一戰到底的架勢。德皇威廉二世親自電告身兼青島要塞司令的邁爾瓦德克總督:「務必保衛青島要塞,戰鬥到最後一人。」一則更能反映德國人心態的對話記錄在艾德頓·羅伯特的《朝日武士》一書中,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說,「向日本人交出青島,比向俄國人交出柏林更讓我感到屈辱」。
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日德正式開打。
1914年8月13日,德國表示:願將膠州灣租借地直接歸還中國。日駐華使館代辦警告外交次長曹汝霖,不準中國接受德國的建議。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從日本和中國的所有水域撤走所有德國艦船,並在一個月內將膠澳的全部租借地交給日本,「無條件地,無償地」,但「目的是最終原封不動地歸還中國」。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國宣戰,同天日本海軍第二艦隊封鎖了膠州灣海口。為了從德國口中奪取青島這塊大肥肉,在出兵之前,日本就為駐防青島的德軍修建好了戰俘營。為了這次戰爭,日本總共出動5萬兵力,而守衛青島的德軍(包括預備役國民軍、武裝起來的商人)總共加起來還不到5000人。
青島收藏家劉增平,收藏和研究一戰期間青島日德之戰的實物和老照片,他介紹說,日本對德宣戰後,少數英軍也加入日軍,迅速分兩路向山東出兵。一路由神尾光臣中將率領,於1914年9月3日在山東龍口登陸,目的是從青島背面襲擊德軍;一路由加藤定吉中將率領,於1914年9月18日從嶗山仰口灣登陸。
9月3日在山東龍口登陸的日軍,長驅直入,過平度,抵即墨,到膠州,很快佔據了濰縣,並沿膠濟線迅速向西挺進。9月23日,英軍西庫斯聯隊900餘人也從嶗山灣登陸,侵佔李村。在此英日聯軍會合,完成了對青島德軍的陸上包圍。
9月26日,日德激戰一天,德軍敗走,浮山和孤山失守,德軍失去了控制青島市內的制高點,預示著德軍全面退守主防禦線堡壘一側,日德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10月31日拂曉,日軍從陸地、海上對德軍防禦體系進行了持續6晝夜的火力轟擊。至11月6日,日軍攻佔德軍中央堡壘,德軍從湛山至海泊河防線崩潰。日本的水上飛機向被包圍的港口投擲炸彈。11月7日,日軍又向德軍最後一道防線發起進攻。在炮火掩護下,日軍先後佔領太平山、青島山和貯水山。德軍全線崩潰,海軍全部覆滅。
德總督邁爾瓦德克見大勢已去,命炸毀防禦設施,毀壞大炮,在觀象山上掛起白旗,向日軍投降。11月10日,日德雙方開始談判。16日,日軍進佔市區。從此,青島從德國殖民地淪為日本殖民地。
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日本攻打在青島的德國軍隊,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領土上的廝殺,使青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的亞洲戰場,5萬餘名青島人經歷了長達50天的戰火洗禮。
日德青島之戰,炮火灼傷了青島的城區和鄉村,給青島人民帶來了巨大苦難。
日本獨立第十八師團由龍口登陸後,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在平度一地,就逼當地人民5天內交豬、羊各1000頭,雞2000隻,糧食500萬斤,小推車500輛。同時還公布懲斬令,青島附近的200多個漁村被燒,死屍枕藉10餘裡。
9月15日南侵的日本軍隊深入即墨西北毛家嶺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奮起反抗,日軍對村民進行了血腥屠殺,打死打傷村民10餘人,抓老人5人,全村36戶居民的164間房屋全部被燒毀,由此製造了青島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毛家嶺慘案」。
從嶗山灣登陸的日軍到處去村莊抓雞、抓牛、抓豬宰著吃,村民家裡的蜂窩也被割下來取蜜吃。日軍所到之處,凡年輕力壯者及能跑的兒童,都倉皇逃進山裡或往遠處投親避難。日軍盤踞期間,經常三五成群,到各村作惡。如桑園、王山口、浦裡等村都有婦女遭日軍蹂躪。當時的民謠唱道:「心焦了雞,心焦了豬,心焦了穀草給馬吃。」「心焦」是日語譯音,意思就是「送給我」,記錄了當時日本軍隊的掠奪。當時還流傳著一首名為《十三個月》的民歌,歌中歷數日軍的種種惡行。
而德軍在投降前將重要裝置如水道、供電等破壞殆盡的行動,導致全市秩序混亂,居民叫苦不迭。
日本軍隊最終打敗德國在青島的駐軍,佔領了青島,腐敗的民國政府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卻跟戰敗國一樣,把青島又割讓給了日本人。
後佔就開始大興土木,建起了兩座青島神社。
一處在遼寧路的原日本佔領青島建的日本大廟山靖國神社,供奉著與一戰德軍戰死在青島的日本軍人或二戰死在青島的日軍,後來叫貯水山公園,現今的兒童公園.....。
還有一處在中山公園,雖然命名是用的日本一個大家族的名字,但紀念的不是日本人那個家族,而是紀念我們的一位革命領袖,就在中山公園靠近景山炮臺的公園大門右邊一老公園公廁的後邊方向,前十幾年有人去循跡,還看到那些殘存的高臺,殘壁呢。
青島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在遼寧路(當時街道都起的日本名字,叫若鶴二丁目)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中間有一塊豎匾,上書「青島神社」四個字。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築格局,廟堂分為三個殿,全部是木建築。前殿為拜殿,殿前立有一桿日本國旗,側面有一個蓄滿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長柄木勺,香客須洗手漱口「淨身後」方能入內。拜殿坐落在有4級臺階和低矮護欄的臺基上,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所在,一般都在這裡參拜。整個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沒有牆壁,顯得十分空闊,而山牆也有屋簷,周邊覆蓋嚴密。它的正面有象徵王室的16瓣菊花徽記,通常垂掛帷幔,殿前還設有香客投放錢幣的「奉納所」(香資箱)。日本人的參拜禮是「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兩個揖,再拍兩次手,意為提醒神明聽取參拜者的禱告,最後再作一個大揖(深鞠躬)。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東側還建有兩座配殿。同時,山名被改為「若鶴山」,又劃出一個「若鶴公園」,豢養著一些珍禽異獸,山上廣栽櫻樹和松柏,專供日人玩樂,實際上把整座山變成了一個大神社。山上長年有和服木屐者穿梭來往,儼然是日本領土,青島的中國老百姓則蔑稱為「日本大廟」。
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產物,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教。與外來佛教不同,但跟漢族的道教很相似,神道教認為自己的天皇來自天國,因此崇拜太陽女神(即天照大神)。傳說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嗣,歷代天皇都是她的後人,因而忠於天皇就是忠於天照大神。
在滿洲國,日本人也推崇神道教,把滿洲國的皇帝也按神道教說成的是天神的後裔。
在青島建的日本神社,跟現在日本的靖國神社意思相同,是供奉在中國戰場上戰死的日本人。靖國也是源自中國的史書,意思就是護國,想到把這些戰死的日本人當護國神靈供奉。日本天皇去其他神社是不用鞠躬,只有到靖國神社這類供奉戰死日本人的神社,是需要鞠躬的。
這一套設施的規模、性質和作用,無論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或放在當前,與東京靖國神社為侵略者招魂的主題如出一轍,軍國主義氛圍毫無二致,在中國的土地上也是絕無僅有,故而可統稱為青島的「靖國神社」。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不以為恥,竟將青島神社改為「忠烈祠」,忠魂碑改為「忠烈碑」,藉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此舉激怒了青島人民,因為人民強烈抗議,才不得不同意拆毀。神社的殿堂內一段時間曾住著許多附近各縣解放前夕來青的流亡學生,鳥居則被憤怒的群眾用大繩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