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其實不一定,這3種媽媽,同樣不利於孩子成長

2020-12-24 加油咪咪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相信大家都學過這首古詩吧,古詩中可以看出,描繪的是一個母親為出遠門的遊子整理行李,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不舍之情;臨走之前,細細地為兒子縫補衣服,因為捨不得兒子出遠門,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歸期,濃濃的離別之情!

其實不光是古代,到如今,母愛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母親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女性,為母則剛!母親對孩子的愛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有慈母,嚴母。

都說慈母多敗兒,嚴母出孝子。可是真的是如此嗎?母親仁慈,教出的孩子一定是失敗的嗎?

其實不然,孩子教的成功或是失敗,母親仁不仁慈所並不是決定因素。

「慈」是溫柔和安全感

我記得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母親對待自己小孩(小深)的態度,小深母親扮演的角色正是我們眼中慈母。

在別人眼裡,她對孩子是有求必應,小深想要汽車,媽媽就給他買汽車,小深想要出去玩,媽媽就帶他去踏青。小深在學校上體育課摔倒了,媽媽就耐心安撫。

時間久了大家並沒有看到小深成為一個不學無術,調皮搗蛋的孩子,反而小深成為了一個懂禮貌,懂得關愛他人的小朋友。大家紛紛來向小深媽媽取經。

真正的慈母,在孩子遭受挫折,犯錯誤時,並不是去責問,責罵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避風塘,用愛去包容他的小錯誤,讓孩子懂得感恩。在孩子做對一件事時,去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世界表達母愛的方式很多,慈並不是對母親唯一的要求,有些母親扮演慈母,有些母親則扮演著嚴母。我們要學會生活中找到與孩子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這種媽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1、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母親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事業上是女強人,在家中也強母,事事必須她說了算,不能違背她的意願,挑戰她的權威,說一就是一。

對待孩子也是同樣的強勢,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給孩子自己的私人空間。

2、溺愛孩子的母親

從古到今,總會有母親對孩子有求必應,有些母親就特別「寵」孩子,說白了就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連洗臉刷牙,穿衣服都要伺候的很好。

犯了錯誤,也覺得沒事。尤其是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孩子跑回來哭訴,第一時間就認為是對方的錯。

告訴孩子,下次再打你,你就狠狠打過去,媽媽給你撐腰。孩子不尊重長輩,也覺得無所謂,孩子還小,長大自然就好了。

這類母親覺得孩子是自己掌心的寶,需要呵護,不然孩子受到一絲的傷害。往往在這種環境出來的孩子,要不就是熊孩子,調皮搗蛋,目中無人;

要不就是一點生活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全依靠母親,這種小孩以後就會失去生存的技能。

3、苛求孩子的母親

現在常常聽到「虎媽」這個詞,虎媽就是,孩子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制定的計劃和要求生活學習。

尤其體現在學習上,給孩子制定一套學習計劃,要求孩子的學習必須要按照計劃來,不能有一絲偏差。

孩子考試沒考好,就會嚴厲批評,對孩子發脾氣,為什麼沒考完,是哪裡粗心了,還是平時沒做好。

還會經常拿一些成績優異的小孩來做比較。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甚至是抑鬱,出現一些過激行為。

總結: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是「出鏡率「最高的主角慈母不一定會敗兒,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首先是要用對教育的方式。適合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你是否找到了與孩子相處最舒服的方式?

相關焦點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往往是這幾類母親
    這就應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中「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指那些母親過分溺愛的兒子大多都不成器。其實歷史上有關慈母多敗兒的典故也有很多。他說:「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小時候我做了那麼多錯事,你都不告訴我,也沒有教我該怎麼做。今天我落得這樣的下場,全都是你的錯!」後來「慈母多敗兒」的說法也漸漸流傳開來。《紅樓夢》薛蟠看過《紅樓夢》的朋友們一定了解,薛蟠是紈絝的世家公子,也被人們稱為「呆霸王」。
  • 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兒?父母應控制自己的欲望,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兒?父母應控制自己的欲望,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鄰居小紅的孩子今天被學校勸退了,理由是孩子在校表現目無尊長,欺負同學,並且是屢教不改。還未得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小紅也多次跟我探討過育兒方法,但由於小紅自己的心軟,不想多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 慈母多敗兒?知乎上吵翻了天,其實做到這三個字就是好媽媽!
    而母親則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家庭、不同文化的母親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從氣質到談吐有著天壤之別。梁啓超曾說過:人生百年,立於幼學。而在孩子的教育成長當中,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天下哪個媽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心疼是一回事,教育是一回事。
  • 棍棒不一定出孝子,慈母不一定多敗兒,毀掉孩子的就是這3種父母
    古語有言:「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不能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話沒有道理,可試問現在有幾位家長願意對自己的孩子棍棒相向、苛責至極,又有多少個家庭裡孩子享受著團寵?在社會大環境下,縱觀整體的家庭教育和氛圍是非常和諧的,對待未經世事的孩子,慈愛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安全感,親情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善良且自信。但有幾種情況又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父母!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摘要: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理?那是你沒看見,後續的故事。文/田俊超白棍棒之下出的都是孝子嗎?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以暴力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有暴力傾向。他們習慣在自己處理不好事情的時候,用暴力解決。在他們看來,暴力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在許多農村人看來,誰誰誰家的孩子,因為小時候父母管的嚴,打的多才有出息的。其實這根本不對,孩子拼命的讀書,是為了快點離開這個家庭。他們不想在這,感受不到愛的家庭裡呆著。考出去的大學生,很少有喜歡回家的。
  • 因搭錯地鐵,女孩當眾連踹母親6腳,網友:慈母多敗兒,自作自受
    由於母親對地鐵不熟悉,搭錯了地鐵,而這位女兒就對母親就是一頓連踹,連踹六腳並斥責母親耽誤了自己的時間。而這位母親壓根都沒有批評女兒的意思,周圍的路人不忍心看到這一幕,上前試圖制止女孩的行為,沒想到女孩竟然還想對路人動手,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網友們紛紛評論道慈母多敗兒,自作自受。為什麼"慈母會多敗兒"?
  • 慈母多敗兒,比嚴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這些優秀品德
    古有語:慈母多敗兒!所以很多女性以此為準則,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嚴厲打頭,力爭做一個嚴厲的母親方才顯得自己合格。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的是愛呀!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作為他的保護者理應給他更多的關係。當然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有的批評和懲罰也是要有。
  • 為啥「慈母多敗兒」?和父母的欲望有關係,家長要懂得克制
    文字/迎迎編輯/迎迎慈母多敗兒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原因。其實大多數原因都與自己的父母有關係,要是父母從小到大都一味在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並且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就會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
  •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放在當下家庭教育是否依舊是至理名言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意思很容易理解:父母嚴格管教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孝子,而父母對孩子嬌生慣養的家庭會培養出不肖子孫。打大的孩子,關鍵的問題其實不在於「打」,而在於一種嚴格的態度,而這個嚴格更注重的應該是對於孩子德行品質品格方面的正確糾正。當然了,孩子小的時候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最大的,但是當孩子長大了之後,他所在的環境對他的影響也是會非常大的。
  • 驚,今天活生生的例子讓我重新了解什麼叫慈母多敗兒
    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叫慈母多敗兒,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呢?之前總是認為慈祥的母親怎麼可能培養出失敗的兒子呢?雖然大概了解是寵愛的多了就會讓孩子飄飄然,然而今天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重新理解了什麼叫慈母多敗兒。
  • 什麼是慈母多敗兒?這位79歲老母親擔心兒子會被罰,算不算?
    引言:什麼是慈母多敗兒?這位79歲老母親擔心兒子會被罰,算不算?然而現在社會條件不比以前,但是就是在條件這麼好的社會下還能發生被埋的事情,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事件發生後,很多網友也是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很多人說:「久病床頭無孝子」。也有人說可能是「慈母多敗兒」,過於寵溺孩子,最終自己的子女做出難以接受的舉動。不管什麼原因,他的這種做法肯定不對。
  •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話有道理嗎?我是農民的兒子,也是一位農民,個人認為這句俗語即使到現在也存在著道理,特別是在農村這個特殊的環境下,這句俗語更是蘊含著無盡智慧。農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背過父母的打,或許是因為玩泥巴,或許是因為雨天不回家,小時候吃棍棒的日子自然不好受,但長大後回味,卻覺得那才是父母愛的體現。或許古代農民也體驗到了這份來自父母的愛,才會總結出「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經典俗語。親生兄弟的不同解決在計劃生育還在落實時,我們村的老李媳婦生下了第二胎,當時享受的不是來自二胎的喜悅,而是來自相關部門天價罰款。
  • ...天君為什麼不讓樂胥養夜華,看看素錦就知道了,真的是慈母多敗兒
    樂胥這個母親,確實可能教養不出來好兒子。 天君帶走夜華的理由 其實天君將夜華帶走,並不是天族的規矩。而是天君自己,做出的決定。因為每一次,夜華的母親來看望夜華。都會給夜華,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總是哭訴,兒子的不容易。感慨兒子的可憐。天君深深覺得,這樣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 農村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農村俗話屬於怎麼教育孩子範疇之內。千百年來,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也有無數人舉出了母親因為太溺愛孩子,最後導致了孩子一生悲劇的例子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 慈母多敗兒,宋丹丹的悲劇人生:那不是原諒,而是算了
    慈母多敗兒,宋丹丹與她的廢物兒子——《增廣賢文》 中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裡的「慈母」是指寵溺孩子的母親們,這些孩子們的天性就是很自私很任性,「慈母」們沒有教過他們的孩子做一個有素質的人,或是沒有用對方法,沒把孩子教育出來。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多大歡迎,這就導致工作不好找,但是他們又抵不住誘惑,又要生活,所以難免會誤入歧途。
  • 90多歲還要養兒孫,慈母多敗兒!自食其果,卻悔之晚矣
    老太太的大女兒比較能幹,那個年代孩子的衣服大都是由母親手工做,但老太太的小兒媳不會這些,所以孫子的衣服鞋子,老太太就理當然的包在了大女兒身上。再說大女兒,10幾歲插隊下鄉,後來返城給安排進了工廠工作,70年代生了兩個兒子,因為上班,兩個孩子帶不了,大兒子就暫放老太太身邊讀書。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背後多半有這四種媽媽,希望你不在其中!
    於是媽媽給孩子一塊錢,孩子給了乞丐,這時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這樣將來你才能有能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孩子眼睛溼潤的回頭望著乞丐,漸漸地遠去了。過了一會,又一個媽媽領著孩子走過來,孩子同樣看乞丐可憐,於是也給了一塊錢,這個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學習,要不以後你就會像這個乞丐一樣,活該成為一個沒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