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相信大家都學過這首古詩吧,古詩中可以看出,描繪的是一個母親為出遠門的遊子整理行李,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不舍之情;臨走之前,細細地為兒子縫補衣服,因為捨不得兒子出遠門,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歸期,濃濃的離別之情!
其實不光是古代,到如今,母愛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母親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女性,為母則剛!母親對孩子的愛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有慈母,嚴母。
都說慈母多敗兒,嚴母出孝子。可是真的是如此嗎?母親仁慈,教出的孩子一定是失敗的嗎?
其實不然,孩子教的成功或是失敗,母親仁不仁慈所並不是決定因素。
「慈」是溫柔和安全感
我記得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母親對待自己小孩(小深)的態度,小深母親扮演的角色正是我們眼中慈母。
在別人眼裡,她對孩子是有求必應,小深想要汽車,媽媽就給他買汽車,小深想要出去玩,媽媽就帶他去踏青。小深在學校上體育課摔倒了,媽媽就耐心安撫。
時間久了大家並沒有看到小深成為一個不學無術,調皮搗蛋的孩子,反而小深成為了一個懂禮貌,懂得關愛他人的小朋友。大家紛紛來向小深媽媽取經。
真正的慈母,在孩子遭受挫折,犯錯誤時,並不是去責問,責罵孩子,而是給孩子一個避風塘,用愛去包容他的小錯誤,讓孩子懂得感恩。在孩子做對一件事時,去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世界表達母愛的方式很多,慈並不是對母親唯一的要求,有些母親扮演慈母,有些母親則扮演著嚴母。我們要學會生活中找到與孩子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這種媽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1、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母親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事業上是女強人,在家中也強母,事事必須她說了算,不能違背她的意願,挑戰她的權威,說一就是一。
對待孩子也是同樣的強勢,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給孩子自己的私人空間。
2、溺愛孩子的母親
從古到今,總會有母親對孩子有求必應,有些母親就特別「寵」孩子,說白了就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連洗臉刷牙,穿衣服都要伺候的很好。
犯了錯誤,也覺得沒事。尤其是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孩子跑回來哭訴,第一時間就認為是對方的錯。
告訴孩子,下次再打你,你就狠狠打過去,媽媽給你撐腰。孩子不尊重長輩,也覺得無所謂,孩子還小,長大自然就好了。
這類母親覺得孩子是自己掌心的寶,需要呵護,不然孩子受到一絲的傷害。往往在這種環境出來的孩子,要不就是熊孩子,調皮搗蛋,目中無人;
要不就是一點生活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全依靠母親,這種小孩以後就會失去生存的技能。
3、苛求孩子的母親
現在常常聽到「虎媽」這個詞,虎媽就是,孩子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制定的計劃和要求生活學習。
尤其體現在學習上,給孩子制定一套學習計劃,要求孩子的學習必須要按照計劃來,不能有一絲偏差。
孩子考試沒考好,就會嚴厲批評,對孩子發脾氣,為什麼沒考完,是哪裡粗心了,還是平時沒做好。
還會經常拿一些成績優異的小孩來做比較。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甚至是抑鬱,出現一些過激行為。
總結: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是「出鏡率「最高的主角。慈母不一定會敗兒,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首先是要用對教育的方式。適合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你是否找到了與孩子相處最舒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