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山位於黎川縣中田鄉竹際村海拔較高的周公嵊山(舊時稱魚山)中,山北接壤南城縣,西面臨近南豐縣,所謂三縣交界處。這裡環境優美,深山秀麗,迤邐一派「世外桃源」風格,讓人來後深深眷戀,不管古代還是今朝。
鄭家山古時周邊統屬於建昌,後來南豐、新城分轄而治,分別建縣。以後,鄭家山隱匿深山一樣,但通往周邊三縣也都建好了崎嶇山路,石頭石板鋪設,相對於舊時已經是非常豪華。一條條石板路,甚是古韻。路通往外界都是下山的,反過來自然是上山的了。在各上山的路上,山頂或山腰間都建有過道觀寺廟的,據老人們講述,這些道觀寺廟很有歷史,建築風格講究,似乎有過很多人朝聖而香火旺盛一樣,要不就是有過雄厚財力的供養。可是在建國初期破四舊時,破壞殆盡,有歷史意義的東西燒的燒掉,毀的毀掉,甚至留下的石頭,有用的都被運走了。老人們說,有些石腳盆之類的還偶爾有遺落在山間,古時候人的力氣大,一搬一扛就是一兩百斤,現在人不行了,搬不動了,也沒什麼可以搬走了。
村落裡現在稀稀落落的有些大石條,大石條搭建著的小橋橫跨在村間小溪上。現在村中聚集生活的地方並不是最古老村落,雖然他們不知道鄭家山真正歷史,但是大家都知道過氏之前生活建築是在不遠的另外一處。在經過不斷地人員散遷之後,漸漸的也才挪過來的。透過他們指向的方向,可以看見古樹參天,石拱橋安然拱立。對於那些承載更久遠歲月的,在眼前來說卻一點痕跡都難以發現,那些牆根,那些柱腳,那些個雕欄畫棟,還有那些可能有的都已不見。這其實是不符合邏輯的,卻有一個符合邏輯的解釋,村中古時有人工石場,用手工鑿石頭出來賣。這麼說來古時人們力氣大,把什麼石頭都弄走的可能性真的也就很大了。加之後來開荒拓田,開山建路等等。所以誰曾能想到眼前這樣一個村落,能與久遠歲月扯上關係呢?過氏一族老也很無奈的搖搖頭,歲月遠遷,難以追逐!他也說不來過氏先祖與鄭家山來歷。只說過氏曾族盛,文茂公一枝還專為其建祠設有過氏宗廟,現在也只有碑記,被他收在家門口。過氏先輩怎樣,也不知道,只相傳較近時期有個神秘的道士過師公尤為讓其津津樂道,也算得上美妙一段,因為師公鄭家山還有個六關六景的,都有神秘傳說和故事,此略。
傳說鄭家山很久很久前有個鄭將軍的,和公村中田一帶盛傳的鄭侍郎的故事一樣,「金打頭,銀上腰」,「鄭侍郎,在祖地公子村至鄭家山山脈中一共有九墓」。記得還有過氏曾經族人旺盛,在過氏祖山中動不動可以看到過氏墓碑的富貴氣派,與周邊村莊其他氏族同時期的完全不一樣。有石雕,有碑頂,有碑柱的等等,完全是附近其他姓氏簡單墓碑不可比的。然而經過一代代,一個個時期,鄭家山過氏也沒剩幾家了,建國後期都還有大量遷出的。
鄭家山歷史究竟有多厚?鄭家山跟鄭姓有沒有關?帶著這些問題來搜查探索。如今,鄭家山只有「過」「鄧」兩姓聚集生活著,鄧氏族老友生公核對過遷徙舊譜,遷徙前祖地譜和手中鄭家山的清末鄧氏譜記述一致,鄧氏為明朝崇禎甲戌年生人的應元公遷徙來此,其清順治己丑年葬於本村,所以鄧氏來到鄭家山至少也在清順治己丑年(公元 1649年)之前,也就是說至少有三百七十多年了。而鄧氏來鄭家山時早就有過氏了,現在村落建地點就是鄧氏後來倚在過氏旁邊建的地點。
而對於過氏似乎淵源更深,翻開《鄭家山過氏宗譜》,過氏是由元朝回歸祖地或遷入的鄭氏改姓的,過氏就是鄭氏,也就是說鄭家山鄭氏並未終斷。譜載:「朔吾鄭山之祖由來已久,歷鄭氏二十二世太極公,當元末時,遭紅巾擾亂,老者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公幸得X孑立自持,耐苦賦稅催追,遂易鄭而過,為鄭山有過氏始於太極公也。」「太極公,字寧生,公少孤,有大志,元末因紅巾賊亂,奔他郡,兵熄抵家,族屬存者十僅一二,且廬舍悉化灰燼,公擾累催科,紛誅求莫支,乃易姓為過,則過之一世祖是公也。」由此元末鄭家山早就有過氏,而過氏就可能是鄭家山原有的鄭氏而傳。元末紅巾起義是指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國元朝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安慶、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所以易為過氏距今也有六百五十多年了。也就確定鄭家山有「過」這個姓就有六百五十多年。
明末散文家、詩人黃端伯為《鄭家山過氏族譜》序言中記,「鄭畋子事唐僖宗,以功進司空儀,同三司事,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山。畋子父一府(缺一字)(即鄭亞)君,是為鄭山之祖……」這裡的鄭畋子即唐僖宗時期名相鄭畋,他就「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山」。
那麼鄭家山究竟與鄭畋有什麼關係呢?關於鄭畋公來黎川我在《名相鄭畋來黎川考》一文中做過深入探討。《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都對鄭畋有明確記載,鄭畋(825年-884年),字臺文,唐朝一代名相、詩人,三次入相,晚唐時平黃巢叛亂,又延唐命三十年。宋人洪邁稱晚唐宰相中只有鄭畋入「一時名相」之列。《黃氏日鈔》評鄭畋:「出將有破賊之功,入相有運籌之益,功成身退,始終俊偉,唐末諸相,惟畋優焉。」
正德《新城縣誌》(黎川舊稱新城)卷八《名臣》:「(唐朝)鄭畋,邑之旌善鄉集賢裡人。唐鹹通中,由翰林學士出為梧州刺史,政暇遊覽,多所題詠。官至宰相,諡文昭。子凝績,戶部侍郎。」(原註:來源於一統志)。正德《新城縣誌》卷六《祠廟》:「鄭府君廟在縣西北三十裡。舊志云:棲靈山南高峰上有此廟,故老相傳雲,山之下乃邑之旌善鄉地,有唐丞相鄭畋子戶部侍郎凝績之墓在此。廟蓋侍郎墓庵也。」黎川縣第一部官修方志,也是第一時間收入了關於鄭畋——黎川出身的名臣、首位鄉賢。
《欽定四庫全書》收入的元朝吳澄寫的《吳文正集》八十二中故臨川鄭君宏叔墓志銘裡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唐僕射鄭畋之子戶部侍郎凝績葬建昌新城縣北三十裡子孫因家焉今為鄭氏族臨川之楊塘清泥池頭浮田四派……
鄭畋之來黎川,黎川本地鄭氏族譜多毀,已經是信息缺缺,反倒是已遷居在外地的支譜中卻有著諸多關於江右始祖畋公來祖地黎川的記述。
(撫州青泥鄭氏族譜)
(宜黃塔崗鄭氏族譜)
(撫州樂平鄭氏族譜)
撫州臨川《湖田鄭氏宗譜》有:唐鄭畋生於其新城西旌善鄉僖宗朝拜相位至金子光祿大夫追封宋王功名事業昭著簡冊厥後遂名其鄉為鄭家山祖居曰公子村至今族人尤勝。這裡「其鄉為鄭家山」一般是他的家鄉叫鄭家山,而並非行政區域鄉為鄭家山。可知鄭家山之所以叫著鄭家山,跟鄭畋密不可分,他就是黃震《黃氏日鈔》以「出將有破賊之功,入相有運籌之益,功成身退,始終俊偉,唐末諸相,惟畋優焉。」評價的唐朝著名宰相鄭畋。更直接的也許和公村湖嶺鄭氏譜載的公子村、鄭家段命名法一樣,由於鄭氏在此安居,故名鄭家山。
(公子村湖嶺鄭氏族譜)
臨川湖田鄭氏為畋公長子凝績公一脈,為凝績公孫輩於後唐時期遷出,一同遷出到撫州的至少有三兄弟,分別是撫州臨川青泥開基祖通公、臨川長安鄉九十八都雷鋒山下蠁塘開基祖述公、撫州浮田南坑之鄭祖達公。湖田鄭氏譜為凝績公五世孫均顯公開始組織凝績一脈合
該譜中有篇專門寫畋公故居的文章,記載著「畋為京城四面諸營總統合鄰道諸兵討賊中和元年辛丑三月畋遣子持檄天下合兵打破黃巢斬首數萬捷書至上曰畋習儒業勇銳如是取進封司空平章議同三司事子四上舍封銀青光祿大夫(為凝績公)七上舍封金紫光祿大夫戶部侍郎(為凝纘公)名相故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家山一派公子村一族皆鄭之後無異姓也」,這裡說鄭畋故居鄭家山。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另外上譜在畋的橫欄介紹中有,子二曰凝纘官拜榮祿大夫(墓已找到)子孫居鄭家山。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在《考》文中載有,凝績公長孫迪公生子二,幼子廿一世居黎川公子村,長子萬八公亦遷居鄭家山。這裡凝績公一脈開始有入鄭家山居住的了。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據《公子村潘氏族譜》載,潘氏開基祖入贅鄭氏萬八公。又臨川《湖田鄭氏宗譜》:萬八公有子國臣公任教諭。
(公子村潘氏族譜)
《湖嶺鄭氏族譜》:後公村家產盡歸潘氏。綜上不難猜測萬八公招婿入祖地公子村,後自己帶著兒子又遷居不遠魚山上的鄭家山,或者萬八公兒子任教諭後回家鄉上不遠處開山定居。遷福建的《賢溪鄭氏宗譜》記載凝纘公長子承務居鄭家山,光澤《杭川鄭氏宗譜》載承務公次子遷居鄭家山。綜合可知鄭畋公三世四世相繼有後人居鄭家山,恰巧合得眾譜載的「五季之亂」(907年-960年)子孫外遷的時間段。由此鄭家山開基至少一千多年以上。
(福建光澤杭川鄭氏譜)
其實鄭家山的地理位置,在動亂的年代還是很有優越性的,不但風景優美,四面環山,隱於高山之中,上山小路易守難攻。在封建社會不發達的年代,這裡傳言山路動不動就是不容易進入,甚至出現鬼打牆的迷路現象,總之那份神秘感難以追尋。本可以作為鄭氏後方的鄭家山,同樣也受到社會動蕩不同程度的幹擾,正如《過氏族譜》中的「元末因紅巾賊亂」,致使「族中十存一二」 的悽涼。唐宋元三朝鄭氏受到很大打擊很多幹擾,或許正因為是鄭氏,是宰相鄭畋後裔的緣故,究其根本無從得知。
鄭家山自然村落建在山裡,千年歲月裡曾經繁榮過,就連廟宇道觀可謂林立。所以鄭家山給人感覺是亂時適合隱居休養生息的好地方,而和平的時候卻會給入世帶來交通不便的阻礙。有種亂世成繁華,和平時遭遺忘的境地。
對於當初,鄭家聚居於此,祖業就近輻射到本裡公口,南城互竹坳、江口,舊時棲靈山與魚山範圍中。五季之亂,導致子孫外遷,沿路線南城而往撫州方向發展,南豐而往廣昌宜黃等縣遷徙,黎川而往福建遷徙的局勢。
(宜黃荷湖鄭氏族譜)
(宜黃鄭家坊鄭氏宗祠)
鄭家山千年歲月之已不復,只有一次在宜黃尋到一鄭家山遷徙而來的鄭氏。這小支遷徙出來卻也是很早很早,按時間推算也要在宋初之前,為承務公孫輩就外遷的,後定居宜黃荷湖,村落便也取名叫著了鄭家坊。
鄭志軍
2020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