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黎川千年古村鄭家山,直接指向唐末名相

2021-03-05 中田古村

    鄭家山位於黎川縣中田鄉竹際村海拔較高的周公嵊山(舊時稱魚山)中,山北接壤南城縣,西面臨近南豐縣,所謂三縣交界處。這裡環境優美,深山秀麗,迤邐一派「世外桃源」風格,讓人來後深深眷戀,不管古代還是今朝。

    鄭家山古時周邊統屬於建昌,後來南豐、新城分轄而治,分別建縣。以後,鄭家山隱匿深山一樣,但通往周邊三縣也都建好了崎嶇山路,石頭石板鋪設,相對於舊時已經是非常豪華。一條條石板路,甚是古韻。路通往外界都是下山的,反過來自然是上山的了。在各上山的路上,山頂或山腰間都建有過道觀寺廟的,據老人們講述,這些道觀寺廟很有歷史,建築風格講究,似乎有過很多人朝聖而香火旺盛一樣,要不就是有過雄厚財力的供養。可是在建國初期破四舊時,破壞殆盡,有歷史意義的東西燒的燒掉,毀的毀掉,甚至留下的石頭,有用的都被運走了。老人們說,有些石腳盆之類的還偶爾有遺落在山間,古時候人的力氣大,一搬一扛就是一兩百斤,現在人不行了,搬不動了,也沒什麼可以搬走了。

 

 

    村落裡現在稀稀落落的有些大石條,大石條搭建著的小橋橫跨在村間小溪上。現在村中聚集生活的地方並不是最古老村落,雖然他們不知道鄭家山真正歷史,但是大家都知道過氏之前生活建築是在不遠的另外一處。在經過不斷地人員散遷之後,漸漸的也才挪過來的。透過他們指向的方向,可以看見古樹參天,石拱橋安然拱立。對於那些承載更久遠歲月的,在眼前來說卻一點痕跡都難以發現,那些牆根,那些柱腳,那些個雕欄畫棟,還有那些可能有的都已不見。這其實是不符合邏輯的,卻有一個符合邏輯的解釋,村中古時有人工石場,用手工鑿石頭出來賣。這麼說來古時人們力氣大,把什麼石頭都弄走的可能性真的也就很大了。加之後來開荒拓田,開山建路等等。所以誰曾能想到眼前這樣一個村落,能與久遠歲月扯上關係呢?過氏一族老也很無奈的搖搖頭,歲月遠遷,難以追逐!他也說不來過氏先祖與鄭家山來歷。只說過氏曾族盛,文茂公一枝還專為其建祠設有過氏宗廟,現在也只有碑記,被他收在家門口。過氏先輩怎樣,也不知道,只相傳較近時期有個神秘的道士過師公尤為讓其津津樂道,也算得上美妙一段,因為師公鄭家山還有個六關六景的,都有神秘傳說和故事,此略。

 

      傳說鄭家山很久很久前有個鄭將軍的,和公村中田一帶盛傳的鄭侍郎的故事一樣,「金打頭,銀上腰」,「鄭侍郎,在祖地公子村至鄭家山山脈中一共有九墓」。記得還有過氏曾經族人旺盛,在過氏祖山中動不動可以看到過氏墓碑的富貴氣派,與周邊村莊其他氏族同時期的完全不一樣。有石雕,有碑頂,有碑柱的等等,完全是附近其他姓氏簡單墓碑不可比的。然而經過一代代,一個個時期,鄭家山過氏也沒剩幾家了,建國後期都還有大量遷出的。

      鄭家山歷史究竟有多厚?鄭家山跟鄭姓有沒有關?帶著這些問題來搜查探索。如今,鄭家山只有「過」「鄧」兩姓聚集生活著,鄧氏族老友生公核對過遷徙舊譜,遷徙前祖地譜和手中鄭家山的清末鄧氏譜記述一致,鄧氏為明朝崇禎甲戌年生人的應元公遷徙來此,其清順治己丑年葬於本村,所以鄧氏來到鄭家山至少也在清順治己丑年(公元 1649年)之前,也就是說至少有三百七十多年了。而鄧氏來鄭家山時早就有過氏了,現在村落建地點就是鄧氏後來倚在過氏旁邊建的地點。

 

 

      而對於過氏似乎淵源更深,翻開《鄭家山過氏宗譜》,過氏是由元朝回歸祖地或遷入的鄭氏改姓的,過氏就是鄭氏,也就是說鄭家山鄭氏並未終斷。譜載:「朔吾鄭山之祖由來已久,歷鄭氏二十二世太極公,當元末時,遭紅巾擾亂,老者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公幸得X孑立自持,耐苦賦稅催追,遂易鄭而過,為鄭山有過氏始於太極公也。」「太極公,字寧生,公少孤,有大志,元末因紅巾賊亂,奔他郡,兵熄抵家,族屬存者十僅一二,且廬舍悉化灰燼,公擾累催科,紛誅求莫支,乃易姓為過,則過之一世祖是公也。」由此元末鄭家山早就有過氏,而過氏就可能是鄭家山原有的鄭氏而傳。元末紅巾起義是指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國元朝農民進行的反抗並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安慶、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所以易為過氏距今也有六百五十多年了。也就確定鄭家山有「過」這個姓就有六百五十多年。

  

      明末散文家、詩人黃端伯為《鄭家山過氏族譜》序言中記,「鄭畋子事唐僖宗,以功進司空儀,同三司事,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山。畋子父一府(缺一字)(即鄭亞)君,是為鄭山之祖……」這裡的鄭畋子即唐僖宗時期名相鄭畋,他就「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山」。

      那麼鄭家山究竟與鄭畋有什麼關係呢?關於鄭畋公來黎川我在《名相鄭畋來黎川考》一文中做過深入探討。《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都對鄭畋有明確記載,鄭畋(825年-884年),字臺文,唐朝一代名相、詩人,三次入相,晚唐時平黃巢叛亂,又延唐命三十年。宋人洪邁稱晚唐宰相中只有鄭畋入「一時名相」之列。《黃氏日鈔》評鄭畋:「出將有破賊之功,入相有運籌之益,功成身退,始終俊偉,唐末諸相,惟畋優焉。」

      正德《新城縣誌》(黎川舊稱新城)卷八《名臣》:「(唐朝)鄭畋,邑之旌善鄉集賢裡人。唐鹹通中,由翰林學士出為梧州刺史,政暇遊覽,多所題詠。官至宰相,諡文昭。子凝績,戶部侍郎。」(原註:來源於一統志)。正德《新城縣誌》卷六《祠廟》:「鄭府君廟在縣西北三十裡。舊志云:棲靈山南高峰上有此廟,故老相傳雲,山之下乃邑之旌善鄉地,有唐丞相鄭畋子戶部侍郎凝績之墓在此。廟蓋侍郎墓庵也。」黎川縣第一部官修方志,也是第一時間收入了關於鄭畋——黎川出身的名臣、首位鄉賢。

 

 

  《欽定四庫全書》收入的元朝吳澄寫的《吳文正集》八十二中故臨川鄭君宏叔墓志銘裡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唐僕射鄭畋之子戶部侍郎凝績葬建昌新城縣北三十裡子孫因家焉今為鄭氏族臨川之楊塘清泥池頭浮田四派……

 

    鄭畋之來黎川,黎川本地鄭氏族譜多毀,已經是信息缺缺,反倒是已遷居在外地的支譜中卻有著諸多關於江右始祖畋公來祖地黎川的記述。

 

 (撫州青泥鄭氏族譜)

 (宜黃塔崗鄭氏族譜)

 (撫州樂平鄭氏族譜)

     撫州臨川《湖田鄭氏宗譜》有:唐鄭畋生於其新城西旌善鄉僖宗朝拜相位至金子光祿大夫追封宋王功名事業昭著簡冊厥後遂名其鄉為鄭家山祖居曰公子村至今族人尤勝。這裡「其鄉為鄭家山」一般是他的家鄉叫鄭家山,而並非行政區域鄉為鄭家山。可知鄭家山之所以叫著鄭家山,跟鄭畋密不可分,他就是黃震《黃氏日鈔》以「出將有破賊之功,入相有運籌之益,功成身退,始終俊偉,唐末諸相,惟畋優焉。」評價的唐朝著名宰相鄭畋。更直接的也許和公村湖嶺鄭氏譜載的公子村、鄭家段命名法一樣,由於鄭氏在此安居,故名鄭家山。

  

(公子村湖嶺鄭氏族譜)

       臨川湖田鄭氏為畋公長子凝績公一脈,為凝績公孫輩於後唐時期遷出,一同遷出到撫州的至少有三兄弟,分別是撫州臨川青泥開基祖通公、臨川長安鄉九十八都雷鋒山下蠁塘開基祖述公、撫州浮田南坑之鄭祖達公。湖田鄭氏譜為凝績公五世孫均顯公開始組織凝績一脈合

      該譜中有篇專門寫畋公故居的文章,記載著「畋為京城四面諸營總統合鄰道諸兵討賊中和元年辛丑三月畋遣子持檄天下合兵打破黃巢斬首數萬捷書至上曰畋習儒業勇銳如是取進封司空平章議同三司事子四上舍封銀青光祿大夫(為凝績公)七上舍封金紫光祿大夫戶部侍郎(為凝纘公)名相故居建昌黎川西北三十裡鄭家山一派公子村一族皆鄭之後無異姓也」,這裡說鄭畋故居鄭家山。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另外上譜在畋的橫欄介紹中有,子二曰凝纘官拜榮祿大夫(墓已找到)子孫居鄭家山。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在《考》文中載有,凝績公長孫迪公生子二,幼子廿一世居黎川公子村,長子萬八公亦遷居鄭家山。這裡凝績公一脈開始有入鄭家山居住的了。

 

 (臨川湖田鄭氏族譜)

據《公子村潘氏族譜》載,潘氏開基祖入贅鄭氏萬八公。又臨川《湖田鄭氏宗譜》:萬八公有子國臣公任教諭。

 (公子村潘氏族譜)

《湖嶺鄭氏族譜》:後公村家產盡歸潘氏。綜上不難猜測萬八公招婿入祖地公子村,後自己帶著兒子又遷居不遠魚山上的鄭家山,或者萬八公兒子任教諭後回家鄉上不遠處開山定居。遷福建的《賢溪鄭氏宗譜》記載凝纘公長子承務居鄭家山,光澤《杭川鄭氏宗譜》載承務公次子遷居鄭家山。綜合可知鄭畋公三世四世相繼有後人居鄭家山,恰巧合得眾譜載的「五季之亂」(907年-960年)子孫外遷的時間段。由此鄭家山開基至少一千多年以上。

  

(福建光澤杭川鄭氏譜)

      其實鄭家山的地理位置,在動亂的年代還是很有優越性的,不但風景優美,四面環山,隱於高山之中,上山小路易守難攻。在封建社會不發達的年代,這裡傳言山路動不動就是不容易進入,甚至出現鬼打牆的迷路現象,總之那份神秘感難以追尋。本可以作為鄭氏後方的鄭家山,同樣也受到社會動蕩不同程度的幹擾,正如《過氏族譜》中的「元末因紅巾賊亂」,致使「族中十存一二」 的悽涼。唐宋元三朝鄭氏受到很大打擊很多幹擾,或許正因為是鄭氏,是宰相鄭畋後裔的緣故,究其根本無從得知。

       鄭家山自然村落建在山裡,千年歲月裡曾經繁榮過,就連廟宇道觀可謂林立。所以鄭家山給人感覺是亂時適合隱居休養生息的好地方,而和平的時候卻會給入世帶來交通不便的阻礙。有種亂世成繁華,和平時遭遺忘的境地。

 

 

    對於當初,鄭家聚居於此,祖業就近輻射到本裡公口,南城互竹坳、江口,舊時棲靈山與魚山範圍中。五季之亂,導致子孫外遷,沿路線南城而往撫州方向發展,南豐而往廣昌宜黃等縣遷徙,黎川而往福建遷徙的局勢。

 

 

 (宜黃荷湖鄭氏族譜)

 (宜黃鄭家坊鄭氏宗祠)

      鄭家山千年歲月之已不復,只有一次在宜黃尋到一鄭家山遷徙而來的鄭氏。這小支遷徙出來卻也是很早很早,按時間推算也要在宋初之前,為承務公孫輩就外遷的,後定居宜黃荷湖,村落便也取名叫著了鄭家坊。

  鄭志軍

2020年6月6日

相關焦點

  • 夢回撫州+黎川+竹橋古村汽車純玩二日遊
    「黎川老街」初成於南宋、興盛於明清,它東起縣城磨市街頭,西至古城牆南門街,綿延約五華裡。因為街道巷弄內,分布著百餘幢明清時代建造的古宅,所以老街又被稱為「明清老街」。 黎川老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江西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街之一。
  • 黎川舊事‖千年石籠今安在
    使當唐時,為柳宗元、李願等見之,則其為名也,豈特石潭、盤谷之比哉?」鬱郁之心,借景抒懷,發出「使當唐時,為柳宗元、李願等見之,則其為名也,豈特石潭、盤谷之比哉?」的感慨與牢騷。同時也隱隱希望自己能遇到伯樂,使自己的才學抱負得以展現。就像小石潭和盤古,本都是平常地方,卻因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韓愈贈李願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而得以名滿天下。
  • 黎川:千年贛閩邊城,油畫裡的好風景
    千年的歷史賦予了黎川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和燦爛的文化,有十裡明清長街、洲湖船形古屋、福祿壽禧四大古寺等眾多歷史遺蹟。黎川縣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吸引了無數歷史上的文人墨客遊歷黎川,徐霞客、張恨水、曾鞏等多位著名小說家、旅遊家都曾讚美黎川山水並載入書籍。這是一座被文化氣息所籠蓋的小城,人們用「鍾靈毓秀、黎明山川」來讚譽這裡的山水景致及人文風情。
  • 去江西,為什麼一定要去黎川?
    古色黎川:千年古城,夢裡江南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江西省與福建交界的群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名為黎川的千年古城。她坐落在黎灘河畔,因水運而興,自古以來,就是贛閩兩省之間人員往來、貨物交流的商貿重鎮。千年的歷史賦予了黎川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燦爛的文化,有十裡明清老街和洲湖船形古屋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蹟。
  • 江西黎川:千年古城 夢裡江南
    千年的歷史賦予了黎川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燦爛的文化,有十裡明清老街和洲湖船形古屋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蹟,也有巖泉國家森林公園這樣的自然風光景區。黎川明清老街,位於縣城南部黎灘河畔,古城中心區域面積0.4平方公裡,有人口約2.3萬人。
  • 《中國國家旅遊》「文旅中國行」採風團走進康養黎川
    群山峽谷間,千年古香榧群宏偉壯觀,丹霞玉湖碧波蕩漾,東華山水秀美如畫,會仙峰雄奇險峻,據說徐霞客當年到黎川遊覽後,駐足數日,流連忘返。位於黎川華山鎮的洲湖古村還有一片「神秘」的船型古宅,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船屋」。登上村子後面的山坡南瞰,灰色的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堅實宏偉的航空母艦逆水向東行駛,船屋周圍有數座古屋,這些古屋像簇擁著航母的護衛艦、驅逐艦,與船屋一起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落。
  • 黎川的美食與習俗擂茶奇葩獨秀黎川(上)
    至今印尼、日本、港、澳、臺、江西黎川、贛南、福建將樂、寧化、清流、廣東揭陽、湖南桃源、安化等地區的客家人以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有吃擂茶的習俗。他們在製作擂茶方法上大同小異,都是將茶葉、大米、姜、芝麻、豆子、花生等佐料放在擂缽中一起擂成糊狀後,用開水衝,然後一碗一碗的分而食之。
  • 武夷山脈中深藏的千年古城
    這座千年歷史古城,知道的人不多,甚至很多江西人都不清楚它屬於哪、在江西什麼位置?可它已靜靜存在了千年,不爭不鬧,安安靜靜,等你來發現......
  • 黎川老北京民俗廟會定了! 2020黎川首屆老北京民俗廟會+燈光夜10月13日開幕,文末有福利~
    關於黎川首屆老北京民俗廟會重要通告關於瓶窯老北京文化廟會重要通告2020黎川縣南門口老北京民俗廟會+燈光夜,將於10月13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遊戲嘉年華,蝴蝶谷,玉兔宮以及民俗小吃,地攤市集,空降現場!
  • 浙江麗水的千年古村,默默無聲,卻是明清時期有名的「財主村」
    可能你不知道,就在這些知名景點的邊上,有一個默默無聲的千年古村,一直靜靜地看著那些來來往往的過客,那就是河陽。>河陽古村,位於麗水縉雲新建鎮。在唐末僖宗年間(約公元九世紀七十年代),原吳越國掌書記,河南信陽人朱清源攜弟朱清淵為避唐末兵爭,拖家帶口,擇此而居。為使朱氏後裔不忘祖宗之本,取河南信陽各一字,故定村名為「河陽」。
  • 今晚8點,江西黎川要火了
    今夜有「江西小鳳凰」之稱的黎川古城不眠,繁盛於明清,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明清廳堂與民國騎樓建築匯聚的歷史街區的經典代表再看矗立在黎灘河上的橫港橋歷經了千年的風風雨雨:百年老街 夜光璀璨」古城一夜 夢回百年註:再次為家鄉黎川打call!
  • 江西吉安奇特的千年古村,八卦布局,七星伴月,還有「歪門邪道」
    各方的精神養育著一方的風情,而精神集中的地方,最能體現那些風情的,莫過於古村了。今日為大家介紹江西吉安的一個古老的村莊,曾經有「小南京」之稱。位于吉安市興橋鎮釣源古村,距市區18公裡。古村始建於唐末,當時縣令歐陽萬就在此駐紮,取姜太公釣渭水之意,命名為釣源。歐陽修的七世孫歐陽騰在南宋年間遷居此地,從此歐陽一族便在村裡繁衍生息。
  • 江西一千年古村,出過34名進士、78名舉人,被譽為「千年第一村」
    江西一千年古村,出過34名進士、78名舉人,被譽為「千年第一村」,近年來,旅行也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自然風情、歷史人文景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 現在一些有特色的村莊被開發成旅遊勝地, 今天,小編將介紹支撐千年文明的古村。
  • 江西有個千年古城,有100多座明清古建,人們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
    十二月的清晨,從我的北方小城出發,千裡奔赴黎川古城,在微雨中尋覓一個夢一首詩一個關於黎川的慢生活方式。在江西這片土地上,黎川古城宛若被喧囂遺忘的桃花源,在蒼茫的歲月中,靜靜的詩意著,古老的房屋在經年歲月的滄桑裡始終保持著沉默,素樸的色調,挺拔的姿態,人們不急不緩的生活著。
  • 黎川試院
    2019年,江西黎川縣新增一處人文旅遊景觀,即「黎川試院」(古代就是這個名字)。說它「新增」,皆因該試院適應新形勢而建,沒有沿襲科舉時代的考棚模式。為便於對古黎川試院有所了解,本文試作較為詳明解說。一、黎川試院的建設規模試院是舊時科舉考試的考場。由一排排的考棚組成,考棚內設一間間的考房,也叫號房或號舍。
  • 江西南昌有座古村,被稱贛北「最美鄉村」,卻因門票80被吐槽
    編輯/ 軟妹呦 歡迎轉載分享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有的時候我們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跟著小編探索不一樣的風景,素有「最美鄉村」之稱,其實江西境內除了婺源之外,我們今天說到的這座古村也是相當不錯的,一起來看一看吧!
  • 一代名相與皇室公主的千年故事
    除了在長安城任職期間居於永興坊之外,魏徵還曾客居富平,明萬曆朝吏部尚書孫丕揚所撰《富平縣誌》記載:「耀州東南二十裡,為魏徵故裡,宗支碑石,尚可誦讀,左有鵝鴨池……(縣)北三十裡西魏鎮,為唐魏徵祖墓,餘少時猶及見,今則土人沒之矣。」
  • 黎川古城,你變了!
    李榮光的八戒形象,不僅在黎川深入人心,還在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各類展會上亮相。除了現場表演,他還通過網上直播成為「網紅」,把灌芯糖賣到全國各地,打響了「狀元糖」的品牌。如今,潭溪狀元糖一年的銷售額達兩三百萬元。「十月生」,是黎川本土出產的一種糯米酒。
  • 黎川古城,你變了
    ,還是黎川灌芯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黎川古城上演的「十月生摔碗酒」,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遊客爭相品酒摔碗,成為了又一網紅項目。古城景區主街延伸東段賢士街區改造工程和黎川試院建設工程。至此,以人民路為紐帶,古城景區與黎川試院、孔廟緊密相連,形成一條精品旅遊路線,令百年古城煥發新的生機。
  • 堪輿文化探索第五篇:淺談千年堪輿古村,三僚的現狀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的三僚千年堪輿古村,距離縣城有60公裡,三僚村因其獨樹一幟的風水文化,被海內外易學界譽為&34;、&34;。2008年6月,三僚風水文化正式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