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2020-12-15 騰訊網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

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林氏民居周圍綠樹蔥茂,十分幽靜

山門村

靜守歲月 古韻如昔

姓名:山門339號林氏民居

厝齡:70多歲

歲月滄桑七十載

精雕細琢見真章

山門339號林氏民居坐落在山門村西北角的山腰處,背靠青山,房前屋後綠樹蔥茂。從村前沿著狹長的村道一路前行,經過一排排稍顯破落的石厝後,便看到這座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

和周邊的石厝不同,這座古厝格外規整。正面望去,古厝約有5米多高,雙層結構,沿著大門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一樓,大門兩側各設一個門,結構分明;二樓則設有四個小窗,小巧精緻。

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厝的房簷雕刻著送子觀音

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皆可窺見歷史的印記。古厝的外牆下半部分是用白色花崗巖壘砌而成,每塊石頭打磨得十分規整,石縫之間緊密連接,盡顯工匠技藝。外牆上半部分是用青灰塗抹過的,牆面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花紋,並篆刻著福、義、禮等字。古厝的房簷兩側雕刻著一對送子觀音,周圍繪製著紅花和祥雲圖,其頂部分別立著一朵蓮花,雕工細緻,刻畫傳神。

「這棟房子是平潭的四扇厝結構,分為東、西兩房,中間是一個大廳。在過去,這裡是幾家人同住的地方。」今年80歲的張桂宋說,古厝已有70多年歷史,是她的公公年輕時和哥哥一同建造的,這在當時村裡是一棟相當氣派的房子。

屋簷頂部立著一座石蓮花

一生攢下一棟厝

貧苦生活猶可依

石厝是家,是依靠,是生活的避風港。走進古厝,近距離感受它的氣息,聆聽它的故事。

問起古厝的由來,張桂宋立馬打開了話匣子,用平潭方言聊了起來:「建造這個房子的時候,我還沒有嫁過來,不知道具體的年份,但是我過去聽上一輩的人說起蓋房子的過程,可以知道我公公這一生很不容易。」

張桂宋告訴記者,她公公年輕時失去雙親,和他哥哥兩人相依為命。那時候,他經常在平潭、長樂、福清等地做長工,因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獲得別人的幫助,引薦投資運輸行業。漸漸地,她公公攢下了一筆錢,回鄉後便和哥哥一起蓋了房子。

或許看過古厝的人會認為,過去這裡住的肯定是大戶人家,但其實房子主人並沒有十分富裕。「他們蓋這座房子非常辛苦,石頭要一塊塊從山上挑回來,然後請村裡的老師傅做牆面的雕花。」張桂宋說,「建了房子,家裡也就沒了積蓄,加上沒有農田,日子就過得更苦了。」

雖然生活不易,但古厝成為幾家人生活的容器和心靈的港灣。

背倚青山不動搖

至今完好見人煙

每一處歷史建築,都是一段凝固的記憶。對於張桂宋來說,古厝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那份對古厝的感情,是無法忘卻的情懷。

「從我結婚起就住在這座房子裡,一轉眼已經有60年了。」張桂宋說,「以前家裡一共住了5戶人家,雖然房子看著挺大,但住起來還覺得擠。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孩子們都到城裡去了,我還是習慣住在鄉下,守著老房子。」

古厝是老人一生的生活印記,如今看著這座古厝,那青蔥往事依舊在眼前浮現。「建房子的時候,家裡設了一個石臼在大廳裡,以前逢年過節幾家幾戶都會圍在大廳裡做吃食,非常熱鬧。現在,我都還在使用這個石臼。」她說。

聽著張桂宋細數往事,73歲的王鳳欽也樂呵起來。王鳳欽與張桂宋是妯娌,過去她們就共同居住在這個屋簷下。王鳳欽分享了一件趣事:「那時候家裡養了母豬,到母豬產仔的時候,我們就把母豬放在灶臺前等著產仔,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

時代在發展,好在寄託著人們鄉愁的古厝仍在。這群老人安於恬淡的生活,為我們保留著古厝,供我們鄉土守望。

東美村

期待修繕

留住鄉愁

姓名:東美85-1號陳氏祖宅

厝齡:百歲

燕尾似的牆頭上整整齊齊地砌著一排鵝卵石

百年古厝耀古村

氣勢恢宏守山水

東美村面朝白犬山,背靠王爺山,依傍仙人井景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座中國傳統村落散發熠熠光彩。在石厝群落間,位於東美85-1號的陳氏祖宅因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入選為實驗區第二批歷史建築,讓這座本已沉寂的古厝重新煥發光彩。

順著羊腸小道向村中走去,這座近百年的石厝就藏在鱗次櫛比的石厝間,它如同老者一般,細數著過往行者,靜看著萬象變遷。石厝佔地面積頗大,房前屋後橫貫近10米,高約有5米,從外觀上看就顯得氣勢恢宏。繞著石厝轉上一圈,可以感受悠悠古韻。石厝牆面是用碎石壘砌而成,有的青灰,有的褐黃,有的黛紅,把整個牆面點綴得色彩斑斕,頗有韻味。

陳氏祖宅已有百年歷史

偌大的烽火牆面開著幾個半圓形的小窗,陽光透過小窗照進室內,給昏暗的屋子帶去一絲光芒。再看屋頂處,燕尾似的牆頭上砌著一排均勻大小的鵝卵石,簷下還能偶然尋見一些雕刻精緻的花朵造型,給百年古厝平添一絲生氣。

從厝邊偏門步入其中,只見厝內早已荒廢,部分屋頂脫落下來,綠植從牆角邊探出了頭,既富有文藝氣息,又帶著厚重的滄桑感。雖然石厝年久失修,但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座石厝的建築構造風格獨特。

來到正門入口處,可以看到石厝建造工藝精湛。牆面是用黛青色的石頭砌成的,上面用紅磚圍出了兩塊方形區域,並繪有花瓶圖案,紅花在花瓶中傲然綻放,雖逾百年卻依舊清晰,令人情不自禁聯想起過去古厝裡的興盛往事。

厝下承載幾代事

今昔企盼重修葺

今年85歲的陳仲康,是地道的東美村人,他對這座古厝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他來說,這裡就是他的根。

「這座房子是我父親和叔叔兩個人一起建造的,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陳仲康說,「以前我父親會做一些小生意,手頭比較寬裕時就蓋了房子,這在當時是村裡最好的房子。」

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裡,建房蓋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仲康告訴記者,光是準備石料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石頭都是父親從仙人井一側的山頭上挑回來的。

在勤勞的雙手下,一座精緻典雅的石厝便建起來了。「我父親曾把這座房子貢獻出來做學堂,那時有十多個人每天進進出出在這裡學習。」陳仲康說,除了作為學堂用途外,房子裡還住了6戶人家,每天閒暇之餘,大家都喜歡搬條凳子圍坐石厝前,閒話家常樂融融,「我們靠著海邊,很多村民靠著打漁為生,有時候回港的海鮮會放到我們房前空地上晾曬,那時候的日子簡單舒適。」

經過歷史更迭,舊時場景不再重現,如今剩下這座古厝訴說著歲月變遷。陳仲康說,古厝已經閒置40多年了,大門已經很少會被打開了。原本計劃要進行修繕,卻因各種原因被擱置了。

「現在這座古厝是村裡比較古老的歷史建築了,它就像是村子的歷史一樣,我們都希望它能得到修繕,把傳統村落裡的老記憶保留下來。」東美村黨支部書記高桂情說。

相關焦點

  • 探訪700多年歷史古村落——山門村
    平潭流水鎮山門村俗稱山門前,坐落在君山中部的麻纜溪畔。溪水把君山豁開了一個缺口,似山之門,故曰「山門前」。聽村裡的老人講,這方水池原本佔地30畝,是山門村的先民開鑿的。後來,村幹部組織村民填池造陸,水池東西兩側變成了住房用地和農田,便縮減為18畝。雖然縮減了佔地面積,但水池的觀賞性卻提高了。朝沐暖陽,夕披彩霞,隨著一天中時間的變化,水池也呈現不同的景色姿態,令人沉醉。
  • 平潭國家級傳統村落——流水鎮東美村蛻變記!你去打卡了嗎……
    東美村依託資源稟賦發力建設景村一體化樣板區打造「景區+基地+村莊」的旅遊格局在古樸中革新在發展中轉型21日,記者走進東美村探訪這座傳統村落背後的發展「底氣」他介紹:「這是東美村裡保留相對完整的古民居,有將近百年的歷史,就這房子可窺見一段村子的歷史。」據村中《高氏族譜》記載,明朝時期高氏祖先父子二人從河南乘坐竹筏,隨風漂泊到蘇澳鎮羅澳村,後遷居於流水鎮東美村,自此在這片土地上發祥成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置身在東美村中,處處可見歲月斑駁的印記,處處體驗歷史深厚的底蘊。
  • 福州倉山古厝風貌大升級!
    「嚴復故裡」——倉山陽岐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留了古渡口、古橋、古樹、古厝等特色景觀。飛簷下雕刻有小獅子,彰顯出主人的地位25日,海都君從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倉山區陽岐風貌區一期建設工程今年內將啟動。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喚醒記憶鄉愁 奔向幸福小康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
  •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朱紅色的院牆方磚,錯落有致的屋簷瓦當,散發著古香古色的閩南文化氣息。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
  •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辦《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首映禮現場分「緣起歷史、揭幕開卷、影片首映、螢光漣漪、遊村相聚」五個部分,層層深入。作為影片的主創人員之一,友達董事長彭雙浪講述了友達與山頭村的相遇。「2005年,當我們確定在這裡辦廠後,我們看到了這片佔地約7公頃的閩南古厝。當面臨拆除或保留的抉擇時,我們最後選擇在極富科技質感的現代廠區裡保留山頭村的記憶。」
  • 福建平潭8處靜美古村落,海島古厝閩南漁村夏日正美
    據平潭縣誌記載,1937年第一艘日本戰艦來到南澳,東尾村的房子被燒了三座,1938年日本人的大炮挺進來,盤踞在崎頭山,就是東美村後面的一座山。第三次1943年,日本人再次從外海侵入南澳。1945年3月,日本第四次派了六艘軍艦入侵南澳,被士兵與漁民們打得抱頭鼠竄,成為平潭抗日史中一段傳奇歷史。
  • 遊學活動 | 探訪紅磚古厝,傳承閩南精神
    閩南古厝在建築史上一直是特殊的存在,以它樸實厚拙的紅磚、優雅的「燕尾式」脊角吸引著大家。目前在閩南大地上還存有數百座紅磚厝建築,12月27日我班同學們來到大帽山境•寨仔尾裡,探訪紅磚古厝,感受閩南文化,開啟一段學習與傳承的研學旅途。冬至過後,早晚溫差驟降也抵擋不住同學們對這次研學旅途的滿滿期待,一路歡聲笑語。
  • 泉州市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城市記憶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長期以來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圍繞「找出來、亮出來、保下來、用起來」,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傳承泉州城市記憶,還原歷史風貌,既能留住「鄉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隨著泉州「古城雙修」試點工作的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領略古厝土厝風採,感受鄉村文藝氣息,眾多遊客在此流連忘返。看著重現的熱鬧景象,73歲的王商國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退休後,他原本一直生活在南平市區,前年又遷回延平區巨口鄉九龍村老家常住了下來。「鄉村變得美了,人氣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來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說。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裡,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孫的歸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古厝,既是鄉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脈就在。
  • 那些記憶裡最美的古厝時光の翔安紅磚古厝
    「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她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紅磚古厝。圖/楊保衛提供      翔安區是大陸距離臺灣地區的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最短距離僅1800米。翔安的古厝,既是鄉親們自古以來的精神家園,也是海外遊子寄託鄉愁的地方。
  • 晉江羅山梧桐社區有個古厝群 近20座建築各具特色
    ­  「超過15棟以上,就可以稱為古厝群,梧桐社區的古厝已經算是古厝群了。」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看過梧桐社區古厝群後讚賞有加,他認為梧桐的多棟建築在晉江是少見的,特別是中西建設合圍的建築群,既不是純洋樓,也不是番仔樓,而是洋樓與閩南大厝的合圍。
  • 耄耋老人四國遊記
    (原標題:耄耋老人四國遊記) 前不久,我們兄弟倆一個95歲、一個86
  • 耄耋老人守望相助,礄口鄰裡情傳佳話
    耄耋老人守望相助,礄口鄰裡情傳佳話 2020-12-18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
    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綠樹掩映青瓦紅牆,間或有幾聲鳥鳴,入眼所及,尖頂的平房建築皆有近百年的歷史,身處在饒宗頤文化館裡,不禁感嘆香港鬧市還有如此清雅的所在。 這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工作的一個剪影。 在香港,摩天高樓間隱藏著1400多座歷史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百年過往,也承載著市民共同的回憶。
  • 朱紫坊古厝「變身」音樂館
    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11日,記者走進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探訪位於街區花園弄3號的古厝。從法海路拐入花園弄,踏著青石條弄面前行不到20米處,記者發現該古厝門口已掛上了「樂覺館」的牌匾——經過修復的這座古厝現已被活化利用為音樂館,因舉辦了一系列音樂公益活動成為人們打卡的熱點。
  • 閩清古厝|海峽兩岸古厝文化交流,共謀發展
    」活動《閩清宏琳厝》戴翔華/攝同期,由中共閩清縣委員會和閩清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展閩清古厝魅力,傳千年梅邑文化」暨海峽兩岸(閩清)古厝文化交流活動將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舉辦。閩清古厝行路線: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二陳(陳祥道、陳暘)紀念館↓雲龍鄉後壠村典利厝↓白樟鎮下爐村安修厝↓坂東鎮新壺村良衡厝、文泉書院 ↓塔莊鎮蓮宅村桂堂厝↓坪街村冬疇寨03「歷史·文脈
  • 吳堡長壽空心掛麵擺上杭州耄耋老人壽宴
    近日,吳堡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手工空心掛麵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王德烽應邀參加了杭州市舉辦的以"百善孝為先,壽誕怡天年"為主題的傳統文化促進協會----為耄耋老人集體過壽辰公益活動。本次活動,在杭州徵集了出生於12月26日,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的80歲以上老人,共同慶祝生日。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圖)
    吳玉潔攝   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綠樹掩映青瓦紅牆,間或有幾聲鳥鳴,入眼所及,尖頂的平房建築皆有近百年的歷史,身處在饒宗頤文化館裡,不禁感嘆香港鬧市還有如此清雅的所在。  這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工作的一個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