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記憶鄉愁 奔向幸福小康
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
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對這座古厝的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鄉村記憶館的改造盤活了旅遊資源、吸引了眾多遊客,讓年輕一代和外地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塔頭劉村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也為村莊增添了一個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
百年古厝 傳承紅色記憶
走進鄉村記憶館,記者就被正門上方多幅精美壁畫吸引了眼球,兩側屋角點綴著如意雲紋和磚畫;移步前廳,接近屋頂處雕梁畫棟、流光溢彩,屋脊上裝飾著石榴、桃子、鳳梨等水果,還有造型各異的飛禽走獸;站在天井正中,四角處的滴水獸形似鯉魚,泥塑的蟾蜍、青蛙、加力(魚)、紅花(魚) 讓人目不暇接;門窗上的蕉葉紋和刻著「春、夏、秋、冬」四字的隔窗雕花等,彰顯了古厝的美學價值和人文氣息。
「每次來到鄉村記憶館,都會勾起很多兒時的回憶。」一邊參觀一邊拍照的村民王女士笑著說。聽說村裡建了這個展館,她就和親友結伴來參觀。走進古厝,曾經破舊凌亂的前廳和天井兩側的房屋、正中的堂屋都被整理成鄉村記憶陳列室,擺放著閩南眠床、雕花櫥櫃、舊桌椅、漆籃等老物件,展示著舊時農具及生活用具,處處留著鄉愁,點滴藏著鄉情。往兩側護厝走,可以看到走廊及護厝多個房間被改造成了一個個小展廳,訴說著塔頭劉村的村情村史、紅色印記、慈元文化節、家風家訓、支柱產業、鄉村建設等。
留住鄉愁 讓古厝重獲新生
在護厝的一個房間裡,記者發現南音樂譜、樂器,設備等整齊地擺放著。「這裡將是村裡南音社的一個『小根據地』,因為這裡舒適的氛圍,村中老一輩的南音演奏者們都會自發聚集在這裡。」鄉村記憶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南音社搬了幾個地方,這次他們決定長駐在此,讓有著「活化石」美譽的南音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以後我們會不定期在這裡舉辦南音演唱,也計劃開設公益培訓班,招收青少年來學南音,讓更多的人熟悉南音。」
據東石鎮塔頭劉村黨支部書記劉永進介紹,在晉江市文旅局及東石鎮的指導、支持下,塔頭劉村結合古厝特色和村莊鄉情對古厝進行改造。一方面對古厝原貌進行恢復保護,一方面對空間進行整理盤活,既留住了鄉村記憶,又讓古厝煥發新生。
塔頭劉村的鄉村記憶館,將持續發力,發揮作為村民休閒娛樂活動場所的功能。新學期伊始,鄉村記憶館計劃與當地小學合作,在此開展書法主題的公益性培訓。因地制宜,為村民們創造良好的休閒活動場所,讓鄉村記憶館更有人氣,為群眾打開親近文化的大門。
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