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這個村子將古厝改造成鄉村記憶館,你去過嗎?

2020-09-03 泉州晚報

泉州通客戶端8月24日訊(東南早報記者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張心盈 文/圖) 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對這座古厝的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鄉村記憶館的改造盤活了旅遊資源、吸引了眾多遊客,讓年輕一代和外地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塔頭劉村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也為村莊增添了一個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

百年古厝傳承紅色記憶

走進鄉村記憶館,記者就被正門上方多幅精美壁畫吸引了眼球,兩側屋角點綴著如意雲紋和磚畫;移步前廳,接近屋頂處雕梁畫棟、流光溢彩,屋脊上裝飾著石榴、桃子、鳳梨等水果,還有造型各異的飛禽走獸;站在天井正中,四角處的滴水獸形似鯉魚,泥塑的蟾蜍、青蛙、加力(魚)、紅花(魚) 讓人目不暇接;門窗上的蕉葉紋和刻著「春、夏、秋、冬」四字的隔窗雕花等,彰顯了古厝的美學價值和人文氣息。

「每次來到鄉村記憶館,都會勾起很多兒時的回憶。」一邊參觀一邊拍照的村民王女士笑著說。聽說村裡建了這個展館,她就和親友結伴來參觀。走進古厝,曾經破舊凌亂的前廳和天井兩側的房屋、正中的堂屋都被整理成鄉村記憶陳列室,擺放著閩南眠床、雕花櫥櫃、舊桌椅、漆籃等老物件,展示著舊時農具及生活用具,處處留著鄉愁,點滴藏著鄉情。往兩側護厝走,可以看到走廊及護厝多個房間被改造成了一個個小展廳,訴說著塔頭劉村的村情村史、紅色印記、慈元文化節、家風家訓、支柱產業、鄉村建設等。

留住鄉愁讓古厝重獲新生

在護厝的一個房間裡,記者發現南音樂譜、樂器,設備等整齊地擺放著。「這裡將是村裡南音社的一個『小根據地』,因為這裡舒適的氛圍,村中老一輩的南音演奏者們都會自發聚集在這裡。」鄉村記憶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南音社搬了幾個地方,這次他們決定長駐在此,讓有著「活化石」美譽的南音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以後我們會不定期在這裡舉辦南音演唱,也計劃開設公益培訓班,招收青少年來學南音,讓更多的人熟悉南音。」

據東石鎮塔頭劉村黨支部書記劉永進介紹,在晉江市文旅局及東石鎮的指導、支持下,塔頭劉村結合古厝特色和村莊鄉情對古厝進行改造。一方面對古厝原貌進行恢復保護,一方面對空間進行整理盤活,既留住了鄉村記憶,又讓古厝煥發新生。

塔頭劉村的鄉村記憶館,將持續發力,發揮作為村民休閒娛樂活動場所的功能。新學期伊始,鄉村記憶館計劃與當地小學合作,在此開展書法主題的公益性培訓。因地制宜,為村民們創造良好的休閒活動場所,讓鄉村記憶館更有人氣,為群眾打開親近文化的大門。

相關焦點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喚醒記憶鄉愁 奔向幸福小康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蘇國賢 攝中新網泉州8月12日電 在中國著名僑鄉福建泉州,「番仔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幾乎遍布泉州每一個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 「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蘇國賢攝在中國著名僑鄉福建泉州,「番仔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幾乎遍布泉州每一個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 古大厝成民宿 南安這個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誰能想到,如今的福鐵村變了個模樣——幾座古厝被精心修繕作為民宿、畫廊,1.2公裡長的溪流經過整治後水質潔淨,一些農田所栽的植物被遊客「認養」,一些農民「受僱」在自己的菜地裡種菜,既能拿租金還能領工資。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盤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
  • 蔡芳本:古厝茶坊
    古厝茶坊是咱們老泉州值得記憶的一個地方,也是泉州人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一個地方。我更是永遠記在心中,而且時時走入其中。  這座在泉州只是普通的古大厝,能成為泉州的記憶,證明它是不一般的。  20世紀90年代那場大拆大建的風暴中,這座古大厝居然倖存了下來,這是個奇蹟。作為一個奇蹟,還因為這座古大厝打造了一個茶館,取名就叫古厝茶館。
  • 清新又建成一鄉村記憶館,虎尾村歷史文化的魅力即將綻放!
    物品的誕生,伴隨著的是記錄當代的文化記憶,鄉村的舊物承載的當然就是鄉村文化發展的歷史。目前,清新區多個鄉村已經建成鄉村記憶館,收有一些村裡古老的農耕用具,以展館的形式向人們展示鄉村的記憶,介紹村子的農耕歷史,也豐富了當地的文化氛圍。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領略古厝土厝風採,感受鄉村文藝氣息,眾多遊客在此流連忘返。看著重現的熱鬧景象,73歲的王商國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退休後,他原本一直生活在南平市區,前年又遷回延平區巨口鄉九龍村老家常住了下來。「鄉村變得美了,人氣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來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說。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
  • 福建泉州的這個村子,竟然把「黃金」曬了出來!
    村民們將柿子晾曬有在空地的院落或有大天台的民宅,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甜蜜的柿子味。周周悄悄告訴你,外表覆蓋一層白霜的口感會更好哦,軟軟的、甜甜的~
  • 泉州一個千年古鎮,堪稱閩南建築博物館,是否有你記憶中的鄉愁?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投身於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而關於「美麗鄉村」的記憶也越來越牽扯到在外的遊子們。身在外,心卻一直牽掛在鄉村,雖然「鄉村容不下靈魂,城市安不下肉身」,但無論有多遠,記憶裡都不會忘記故鄉的一草一木。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閩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別被遺忘、廢棄、拆除的命運,帶著鄉愁記憶甦醒而來。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裡,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孫的歸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古厝,既是鄉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脈就在。
  • 塗帆 | 泉州李家古厝裡的童年
    「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2019年白巖松來泉州發出的感慨被刷在多個街巷的牆壁上。我自幼生長在泉州,當時這裡既無公共汽車,也不通鐵路,少有人會講普通話,到處都是寺廟,到處都在燒香,家家戶戶一年到頭忙於「作節」,是「作節」不是「過節」,複雜的供品和繁瑣的儀式是合格的泉州媳婦必備的功夫,「怎麼就生活在這麼個落後的地方」是我一直的感覺。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而古厝紅磚瓦頂、龍脊鳳簷、雕梁畫棟這類中西合璧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也成了抹不去的鮮豔記憶。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
  • 泉州泉港土坑村,閩南古厝隱藏著劉氏家族百萬身家背後的故事
    同事小劉是泉州泉港人,數次提及他老家土坑村那片規模宏大的閩南老建築。於是周末我們相約去做客觀光。抵達土坑,先到家中泡茶閒敘。巧得很,小劉的父親是劉氏宗族長老,劉氏古厝的維護開發主事人之一,家裡客廳就堆著一摞的宣傳冊,看著冊子上那規模宏大的閩南特色紅頂建群,我們已經按捺不住,劉爸便親自導遊,帶著我們走進那一段目前尚不為人知的歷史。
  • 那些記憶裡最美的古厝時光の翔安紅磚古厝
    新圩群童奔歡去。圖/陳孟哲        在翔安很多村落,至今仍可看到紅磚、紅瓦、紅地板,裝點彩繪木雕石刻等。一座座古厝,散落在村落各處,抑或形成聚落,講述著不同的背後故事,反映淳樸的聚落生活。圖/張天驕        呂塘村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東南部,座落在香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是福建「十大最美鄉村」之一,更是以「古戲、古松、古厝」三寶榮登「福建省十大最美鄉村」榜首。村裡隨處透露出傳統文化的印跡,精美的明清建築,樸實厚拙,色彩斑斕,磚雕石刻、牌匾楹聯,積澱著先人的智慧,同時也記載了閩南地區古村落發展的歷史。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雖一族一姓,但村裡仍分布著多座古宮廟,白蓮寺、萬善宮、文安宮……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頗具閩南特色,將族人凝聚一起,賦予了他們從善向上的力量。西頭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尤其文官武將層出不窮。在歲月長河中,小小的村落已不知不覺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
  • 2019泉州最美民宿巡禮!古城、大海、山間……準備好打卡了嗎
    泉州,有古城,有大海,有山間,有一座座民宿,帶你打開泉州的日常。魚裡小院是由一座融合了南洋建築風格和閩南建築風格的老別墅改造而成,處在華僑新村後的孝悌巷,出門便是靜謐又的五六十年代老別墅群。小院所在華僑新村創意園內遍布著咖啡館、私房菜、動畫館等文化創意休閒空間非常安靜,民宿裡種了許多多肉,看起來特別幸福的感覺。
  • 為給山裡娃建圖書館,這個村將華僑古厝改造成農家書屋
    泉州通客戶端8月25日訊(泉州晚報記者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石倩雯 文/圖)一座63年前由旅居印尼華僑石迪盆傾資、由其長子石進裕主持建造的古厝,多年來因無人居住而空置著。去年,石進裕的後代返回南安眉山鄉小眉村老家,對這座「毓秀居」進行修繕。
  • 【網絡文化節·活動展播】「魅力泉州」之《泉州中山路時光記憶館...
    【網絡文化節·活動展播】「魅力泉州」之《泉州中山路時光記憶館》《泉州優秀文創產品網絡展》 2020-10-30 20: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 【今日頭條】閩清蓮宅村打造「五蓮文化」 集賞荷、看古厝、學紅色歷史於一體,入選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
    因「蓮」得名,也從「蓮」著手,近年來,蓮宅村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打造「五蓮文化」,建成了一個集賞荷花美景、看百年古厝、學紅色歷史於一體的別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今年10月,隨著蓮宅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名單,它的鄉村振興之路也迎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