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投身於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而關於「美麗鄉村」的記憶也越來越牽扯到在外的遊子們。身在外,心卻一直牽掛在鄉村,雖然「鄉村容不下靈魂,城市安不下肉身」,但無論有多遠,記憶裡都不會忘記故鄉的一草一木。
2019年1月,在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中,岵山鎮名列其中。這個低調的千年小鎮,在美麗鄉村的建設評比中,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世人見識了其獨特的魅力,也讓眾多的遊客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
岵山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是永春縣的南大門,古鎮四周皆山,中間為平地,恰似一個盆地,造就了這裡溫和的氣候,鎮裡面先後有茂霞、塘溪、鋪上、鋪下四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成為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中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區域。
從泉三高速永春出口下,一路上綠油油的稻田之中,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舊的平房,這裡就是有著「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岵山鎮。「厝在樹中,樹在田中」,是對古鎮最貼切的形容,在這個54.3平方公裡的鎮上,竟然坐落著350座宋代至民國期間的古厝。
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怡人的氣候條件,也孕育了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的岵山荔枝。宋代大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品嘗了岵山荔枝後對其讚不絕口,遂把岵山荔枝列入名種,載入他所著的《荔枝譜》中。
在泉州,談起荔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岵山荔枝。這裡種植著約30000株荔枝樹,其中百年以上老樹約2500株、兩百年以上的約380株,還有兩株五百年樹齡的荔枝王,可以說是泉州最古老的古荔枝樹了。這兩株「夫妻樹」,五百多年來一直屹立在這田園水影中,默默守護著這一方古老的土地。
岵山古鎮以「八古」為特色:古街、古樹、古井、古橋、古剎、古風、古民居、古戲臺。此外,還擁有較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處典型的傳統閩南古村落。而岵山塘溪,還是老女排隊員陳亞瓊的故居。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陳亞瓊故居是全國首個女排精神個人主題展館,由中國老女排主力隊員、女排精神的傑出代表陳亞瓊舊居改造而成。陳亞瓊在這裡居住了15年之久,屋子裡滿滿都是童年記憶,通過對舊居原貌的復原、展品布館等,充分展示中國女排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拼搏精神以及特有的魅力民俗風情。
除了古厝、古樹外,在這裡還有保存完好的福茂寨、石城寨等古寨及民國古街等「古早味」,還一個與「孝」有關的古寨——福茂寨。福茂寨位於茂霞村,建於明朝,至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寨牆高2-3丈,巍峨雄偉,站立在寨牆上,整個岵山美景盡收眼底。
寨門頂上矗立著一座亭臺,灰瓦翹角,水墨描畫,雖然是之後修復寨門重新修建的,但是與整個寨和諧的融為一體,上面描金的「福茂寨」三個大字熠熠生輝。古寨牆上已爬滿了草藤,依稀能看到石頭壘砌的痕跡,但高高聳立的寨牆,還是能看出當年的巍峨。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隨便走進一座古厝,都可見厝內精美的古木雕、磚雕、石雕、泥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建於1942年的福興堂,又名「李家大院」,是一座懸山式土木磚石結構的閩南古建築。
它的建造者就是愛國商人李武宗及李武庸兩兄弟,並由建造中山陵的名匠們打造而成,其內有眾多輝綠巖、花崗巖石雕,樟木、檜木雕,磚雕和泥塑,圓雕、線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交替運用,讓這座閩南古厝看起來非比尋常。
我相信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還有許多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古老鄉村,有的幸運地被發掘出來,而大多數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沒落,消失不見。不知在未來,我們是否還能奢求,再回到家鄉的村莊裡,去看一看曾經孩提時的池塘和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