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個千年古鎮,堪稱閩南建築博物館,是否有你記憶中的鄉愁?

2020-10-08 帶娃兒去旅行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投身於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而關於「美麗鄉村」的記憶也越來越牽扯到在外的遊子們。身在外,心卻一直牽掛在鄉村,雖然「鄉村容不下靈魂,城市安不下肉身」,但無論有多遠,記憶裡都不會忘記故鄉的一草一木。

2019年1月,在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中,岵山鎮名列其中。這個低調的千年小鎮,在美麗鄉村的建設評比中,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世人見識了其獨特的魅力,也讓眾多的遊客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

岵山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是永春縣的南大門,古鎮四周皆山,中間為平地,恰似一個盆地,造就了這裡溫和的氣候,鎮裡面先後有茂霞、塘溪、鋪上、鋪下四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成為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中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區域。

從泉三高速永春出口下,一路上綠油油的稻田之中,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舊的平房,這裡就是有著「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岵山鎮。「厝在樹中,樹在田中」,是對古鎮最貼切的形容,在這個54.3平方公裡的鎮上,竟然坐落著350座宋代至民國期間的古厝。

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怡人的氣候條件,也孕育了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的岵山荔枝。宋代大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品嘗了岵山荔枝後對其讚不絕口,遂把岵山荔枝列入名種,載入他所著的《荔枝譜》中。

在泉州,談起荔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岵山荔枝。這裡種植著約30000株荔枝樹,其中百年以上老樹約2500株、兩百年以上的約380株,還有兩株五百年樹齡的荔枝王,可以說是泉州最古老的古荔枝樹了。這兩株「夫妻樹」,五百多年來一直屹立在這田園水影中,默默守護著這一方古老的土地。

岵山古鎮以「八古」為特色:古街、古樹、古井、古橋、古剎、古風、古民居、古戲臺。此外,還擁有較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處典型的傳統閩南古村落。而岵山塘溪,還是老女排隊員陳亞瓊的故居。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陳亞瓊故居是全國首個女排精神個人主題展館,由中國老女排主力隊員、女排精神的傑出代表陳亞瓊舊居改造而成。陳亞瓊在這裡居住了15年之久,屋子裡滿滿都是童年記憶,通過對舊居原貌的復原、展品布館等,充分展示中國女排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拼搏精神以及特有的魅力民俗風情。

除了古厝、古樹外,在這裡還有保存完好的福茂寨、石城寨等古寨及民國古街等「古早味」,還一個與「孝」有關的古寨——福茂寨。福茂寨位於茂霞村,建於明朝,至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寨牆高2-3丈,巍峨雄偉,站立在寨牆上,整個岵山美景盡收眼底。

寨門頂上矗立著一座亭臺,灰瓦翹角,水墨描畫,雖然是之後修復寨門重新修建的,但是與整個寨和諧的融為一體,上面描金的「福茂寨」三個大字熠熠生輝。古寨牆上已爬滿了草藤,依稀能看到石頭壘砌的痕跡,但高高聳立的寨牆,還是能看出當年的巍峨。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隨便走進一座古厝,都可見厝內精美的古木雕、磚雕、石雕、泥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建於1942年的福興堂,又名「李家大院」,是一座懸山式土木磚石結構的閩南古建築。

它的建造者就是愛國商人李武宗及李武庸兩兄弟,並由建造中山陵的名匠們打造而成,其內有眾多輝綠巖、花崗巖石雕,樟木、檜木雕,磚雕和泥塑,圓雕、線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交替運用,讓這座閩南古厝看起來非比尋常。

我相信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還有許多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古老鄉村,有的幸運地被發掘出來,而大多數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沒落,消失不見。不知在未來,我們是否還能奢求,再回到家鄉的村莊裡,去看一看曾經孩提時的池塘和書屋?

相關焦點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蘇國賢 攝中新網泉州8月12日電 在中國著名僑鄉福建泉州,「番仔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幾乎遍布泉州每一個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 5月18世界博物館日!泉州這裡有座天然的閩南建築博物館,快來看
    世界博物館日 一座承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建築博物館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生活在當下的時代,有些歷史記憶被人們封存在腦海深處,但又似乎快被忘卻。它將古往今來所有建築細節都收納在其中,在踏入這個特殊博物館的那一刻,便是你承接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一個啟口。所以今天,不妨就先跟著我們的步伐,走入泉州石獅永寧古衛城這座建築博物館。
  • 福建泉州詮釋閩南美好生活 舊物重生喚醒鄉愁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10月1日電 (記者 孫虹)活靈活現的提線木偶戲、英姿颯爽的南少林武術表演、溫婉婀娜的惠安女舞蹈……10月1日,「清新福建·海絲泉州」首屆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在福建泉州拉開序幕,為國慶假期返鄉同慶的海內外遊子定格濃濃的「鄉愁」記憶。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三)
    【青龍巷12號】走進巷子裡,就被眼前的彩色牆繪吸引了目光,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其實對閩南的文化不是特別的了解,但是跟當地達人聊天的過程中,我很快記住了這些具有閩南特色的傳統人物形象,比如像這個火鼎公婆,還有旁邊的惠安女形象
  • 河北:運河博物館傳承千年古鎮記憶
    ——「碼頭鎮運河記憶博物館」而遠近聞名。蜿蜒流淌千年的古運河在魏圈村南由南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在魏圈村東南角先是向北、而後向東,形成一個巨大的「L」形。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後,碼頭鎮政府通過挖掘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運河沿岸的人文傳說,將魏圈村內閒置小學改造成了「碼頭鎮運河記憶博物館」。
  • 僑鄉泉州重現千年勝景 「小山叢竹」覓鄉愁
    黃江鑫 攝中新網泉州4月21日電 (孫虹 吳冠標)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球風動、崇福晚鐘,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的「泉州舊八景」,至今仍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記憶,寄託著濃濃的鄉情。「小山叢竹」牌坊為朱熹真跡。
  • 閩南韻味何處尋?千年古鎮豐州的這棟古厝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近日豐州鎮被列為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古村落」候選對象,正在公示。在豐州鎮燕山有這麼一棟古厝,它有一個詩意的名字「燕山小築」,是一棟閩南文化和南洋建築充分融合的建築,與豐州其他許多古厝一樣,「燕山小築」充盈了幾輩人家鄉的記憶。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泉州番仔樓:用「鄉愁」驚豔了遊客
    眼看著,它雕梁畫棟,眼看著,它巍然聳立……每座番仔樓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白手起家打拼後,榮歸故裡的故事。本期帶你走進「鄉愁」築起的番仔樓樓群。    番仔樓,即洋樓,也叫「番客厝」。番,通「蕃」。早期泉州人外出謀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其中,蓋大厝是頂重要的一項任務。一旦儲蓄足夠,必定回鄉蓋房。
  • 分類施策留住鄉愁 泉州加強閩南傳統建築保護
    閩南傳統建築是城市記憶的延續,承載著無數遊子的鄉愁。在全市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行動中,面對星羅棋布的傳統民居、建築,如何有效加以保護,延續文脈,留住鄉愁?自3月中旬以來,泉州市在排查整治中嚴禁「一拆了之」等做法,各地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分類施策,為保護傳統建築探索出不少好辦法。
  • 閩南建築:古老的泉州傳統建築
    紅磚白瓦、燕脊凌空、出磚入石、雕梁畫棟……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總是能夠一下子吸引遊客們的眼球。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紅磚建築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珍貴奇葩。
  • 僑鄉泉州重現千年勝景 「小山叢竹」覓鄉愁
    黃江鑫 攝中新網泉州4月21日電 (孫虹 吳冠標)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球風動、崇福晚鐘,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的「泉州舊八景」,至今仍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記憶,寄託著濃濃的鄉情。「小山叢竹」牌坊為朱熹真跡。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按照整體規劃,這裡正在打造洛陽橋文化旅遊創意街區,街區裡面既有閩南風情建築、歷史遺址、宗教寺廟、文化創意中心、非遺展示區、現代商業服務等,現在已初見雛形,我可能多慮了,別是要收費吧?在這條閩南風情的老街上,最常見到的就是剝「生蠔」。
  • 泉州濃縮名城記憶的千年古街 如何再次煥發活力?
    西街沿街的木結構民居、近代洋樓,散落在周邊街巷中的閩南古大厝、名人宅邸,以及西段的奉聖宮、八角樓等,亦是西街老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輔以肅清門、城心塔等重要歷史遺址,不僅展現了各自的空間特色,還因各自建成的時期不同而顯現出迥異的歷史風格,西街建築的思維縱深感因此顯露無遺。
  • 風味人間中的泉州,食物裡的鄉愁味道
    閩南人移居海外的歷史悠久,出土實物證明至少在唐朝已經有閩南人移居東南亞,隨著宋元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浩蕩船隊中也有來自閩南的船員,留居當地者成為早期的華僑。2013 年,「中國僑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對僑批背後一代代海外僑胞的血汗與深情的認同。🔼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是馬來西亞華人姓氏宗祠組織中最突出的一個。圖/視覺中國他們在捐建學校公路醫院、設立獎教獎學基金等公益事業的貢獻,使故鄉的面貌煥然一新。
  • 泉州新「海絲」:南音聲中 風景千年流轉
    泉州這座理學大師朱熹眼中「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的神奇城市,曾經是萬商雲集的國際大都會,多民族多宗教在此多元融合,和諧相處,成為今天700萬泉州人之一分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在聽南音,看提線木偶戲,吃泉州肉粽和海蠣煎或線麵糊。千年往事裡,「心安處即故鄉」徜徉街市巷陌和山山水水,你忍不住會在泉州沉醉。
  • 重陽節陪父母來個泉州兩日遊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被市民暱稱為「四朵花瓣」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是泉州新城的重要地標。該中心位於東海片區城市主軸線上,佔地190多畝,總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包括泉州大劇院、泉州市圖書館(新址)、泉州市科技與規劃館和泉州東海工人文化宮等四大主體建築及位於中央的市民廣場,集展覽、教育、科普、表演等文化活動與商業、社交、休閒、運動、自然生態體驗於一體。
  • 鄉愁文化大家談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一座城市、一個地方風光再好,景物再迷人,倘若沒有朋友在,你還會三番五次地來嗎?晉江有我的朋友,五店市有我想看的風景,這就是我一來再來的理由。 激發閩南語文化力量 □張陵(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 五店市這個文化地標,可以說留住了晉江的歷史記憶。鄉村文化建設中,一定會觸及鄉愁的保護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