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2020-12-15 中國僑網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全球化背景下的今日,泉州「味素」從千年古港出發,漂洋過海,以它的濃鬱和醇香,融入了南洋風味,遍布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裡,溫暖了無數華僑遊子漂泊的心。

  策劃、執行:周湖健 賴小玲

  古早味泉州菜 勾起的是鄉愁

牛瑞香牛三寶。

  在美食家的世界裡,鄉愁是一壺燒酒,一碗熱湯,一口家鄉的古早味。家鄉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當地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泉州的每一道美食都涵蓋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有它的傳承和故事,勾起了無限『鄉愁』。」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常務副會長龔勤勤說,美食可以讓人以最簡單的方式體會到幸福感,每道美食的各個細節、各種食材和它們特殊的滋味所蘊藏的故事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一種品味,一種心境;一種感官享受,一種感同身受。吃在閩南、味在泉州。口味和鄉音能喚起泉州遊子的濃濃鄉愁。

  味蕾的記憶是關於城市文化的記憶

閩南炸醋肉。

  古早味,這個詞可以說是專門為泉州菜量身定做的。這個再地道不過的閩南詞彙,本來就是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龔勤勤介紹,早期的時候,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因而家庭裡在做菜的時候,所採用的烹飪方法比較單純,通常只是用簡單的油鹽醬醋調料來製作食物。儘管如此,烹製而成的食物,非但不失美味,反而更加綠色健康,也更加「好料」實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餐飲行業發展至今日,各式各樣時髦的饕餮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美食」以其原汁原味、本真實在的特點,依然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與追捧。

  「如果說飲食是文化的面貌,那麼古早味一定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龔勤勤說。在古早味美食中,通過食材選擇、製作工藝、烹飪方法,便不難窺見一段屬於這座城市曾經的滄海桑田和歷史沉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同時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和相互融合的產物,在其長時期的交流、傳承、變革的過程中,不僅顯示了深厚的歷史積澱,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個性。而這一點,在泉州古早味小吃中,可見一斑。

  泉州風味小吃劉泉生「五穀豐登餃子」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不少人眼裡,吃餃子一般是北方人的習慣。為什麼餃子會成為泉州的古早味小吃呢?事實上,這與閩南文化形成的根源有關。眾所周知,歷史上,閩南文化是在中原人民不斷移民閩南過程中形成的移民文化。它主要衍生於晉、唐中原地區傳播來的河洛文化,並同閩越海洋文化相碰撞、融合,之後又兼收並蓄地吸收了部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北方餃子的餡通常是白菜或豬肉的混合,而泉州的古早味餃子,雖然總體做法與北方餃子無異,卻衍生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形態。譬如「五穀豐登餃子」,以玉米、胡蘿蔔、香菇、香蔥和五花肉等為主料,而餃子皮則由麵粉、菠菜和胡蘿蔔「三色」製成,口感細膩飽滿,營養均衡。

  多元文化的匯聚,讓泉州古城煥發出別樣的風採,多元文化的激蕩,讓泉州古城更為包容、開放。愛拼敢贏、兼容並蓄,是泉州的文化特質和人文性格,而這一切,最終都以地方美食的特色和形式,表現在關於古早味的味蕾記憶上。

  忘不掉的古早味 忘不掉的鄉愁

閩南蒜蓉枝。

  一些現已失傳,一些正在消亡,一些仍在堅守。這是泉州古早味的發展現狀。不可否認,歷史車輪應該滾滾向前,正如歷史最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大浪淘沙。所謂「逝者如斯夫」,這是歷史的達觀。但古早味卻是個例外,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它不再僅是基於人類最低層次的飲食需要,而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對於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文化身份的確認。曾經有這樣一個電視鏡頭,令無數觀眾動容:一位異國他鄉漂泊多年的華僑,歷經坎坷,終於回到故土家園。然而,幾十年間,家鄉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令他甚至已經認不出它本來的面貌。於是,他拐入兒時經常玩耍的古街巷陌裡,在轉角處的一處小攤,買一碗當地小吃,坐下來,僅嘗了一口,卻已經潸然淚下。家鄉的古早味,令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無數往事湧上心頭……

印尼美食九層糕,像彩虹一樣漂亮。

  這樣的情形,想必也曾無數次發生在泉州。市區東街的東街肉粽、六中附近的四果湯、西街的閩臺圓元宵圓、金魚巷的菜頭酸、僑光電影院的小籠包、泉世興牛肉館的牛瑞香牛三寶、青陽好再來滿煎糕和虎咬草……這些地地道道的老字號代表,始終堅守著純手工、原汁原味的秘方和做法,因而至今依然門庭若市。它們留住了最古老味道和關於這座古城的所有記憶,讓返鄉歸來的遊子,縱使離開了再久,也依然可以通過味蕾,回溯久遠時光。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面貌日漸趨同。泉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有無數華僑在異國他鄉打拼。幸運的是,味覺,成了泉州人文化身份獨一無二的標籤,家鄉的古早味,給了他們最可靠的歸屬感。哪怕是離家再遠,這忘不掉的滋味,總能讓他們想起故鄉。」龔勤勤說。

  僑鄉美食 融入許多南洋風味

印尼美食肉串。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眾多歸僑把南洋的飲食習慣帶回了泉州,所以,泉州現在仍保留著諸多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美食。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常年研究僑文化,也經常到南洋學習和交流,對華僑的飲食文化,還有華僑對家鄉小吃的喜好和深情,頗有研究且有自己的見解。

  在泉州的雙陽農場、雪峰農場等地方,現居住的華僑們都會做南洋當地的美食,他們感嘆道:「已經習慣了吃這些東西,吃著這些美食就會懷念我們的第二故鄉。」

  南洋風味口味較重,菜餚中常加入椰漿、咖喱、胡椒以及丁香等各種香料調味,而南洋的糕點是較容易帶入家鄉的,有千層糕、黑年糕、九層糕、糯米條、薯餅等香甜糕點。「泉州很多人都喜歡吃那個千層糕吧,你別看它簡單,製作起來卻頗為費時,要許多工序才可以製成這樣獨一無二的千層糕,製作的香料等食材也是要從印尼買來的」,劉伯孳表示,這些南洋糕點做法講究,口感獨一無二。

印尼美食千層糕。

  劉伯孳介紹道,不同地方的歸國華僑,飲食習慣還是各有不同的。如,菲律賓當地的烤魚,是把魚塗上調味料後,再包在樹葉裡邊,再放到火上烤的。他們歸國後,就不容易吃上這樣的烤魚了,但是,他們普遍喜歡吃烤的東西,他們還喜歡喝咖啡,特別是菲律賓當地的朱古力做的美食,這種朱古力在塗門街一家服裝店有代購,一般以中老年人治療胃寒胃冷, 以及婦女產後體虛進補為甚。他推薦了兩種做法,一種是朱古力燕麥飲,你可以買無糖的速食麥片,加可可粉和朱古力煮,再加奶粉和糖,味道好極了;另外一種是朱古力蛋飲,你準備好熱水,待水開後,放入塊遠香朱古力融化,輕輕攪勻,再加雞蛋進去,再加點糖,晉江那邊尤其喜歡這兩種吃法。晉江僑鄉的人們經常往來於菲律賓,朱古力是常常帶到家鄉的禮品。「像菲律賓的芒果乾、新加坡的鳳梨罐、馬來西亞的榴槤糖和榴槤酥,你可以觀察,在其他城市的人們為何沒那麼熱衷,在泉州大家都很喜愛,就是受華僑的影響」,談起這些零食,劉伯孳也表示很喜歡。

印尼美食烤乳豬。

  劉伯孳認為,泉州人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產,製作各種風味的美食,泉州菜同樣影響著東南亞等地的菜式,而華僑們最喜愛的還是泉州各地的代表性小吃,「因為,有小時候的味道,有家鄉的味道,所以,他們每次回去帶的伴手禮就是泉州小吃」。泉州市區的貢糖、桔紅糕、茯苓糕,永春的榜舍龜、麻粩,安溪的柿果,晉江的衙口花生、石獅的甜粿等,都是華僑們歸來必帶的伴手禮,「你知道配什麼最好嗎,咱們泉州的鐵觀音和佛手」,劉伯孳強調,吃這些小吃,對華僑來說,就是濃濃的家鄉味。家鄉傳統食物與味道,吃著的是舌頭的味覺,思著的卻是對故土的念想。閩南飲食也隨著這些遊子在與故園的來來往往、魂牽夢繞之中,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相關焦點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最觸動味蕾的食物,也最容易承載鄉愁。對於漂洋過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載鄉愁的不僅僅是那一封封僑批,還有家鄉的古早味。「古早味」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 早年間做法十分簡單,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像蘿蔔飯、石花膏、碗糕、肉粕等,都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如今,這些「古早味」的傳統食物融入了南洋風味,遍布世界大街小巷。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泉州,這座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因海上貿易而盛極一時。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風味人間中的泉州,食物裡的鄉愁味道
    從節目的43分07秒開始,介紹了著名的沙嗲醬,從而引出了「沙茶」這一概念,由此也介紹了印尼華僑與泉州的故事。「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回歸故土,飲食口味和生活習慣一路相隨。在福建、廣東,沙嗲醬落葉生根,擁有了新的名字--沙茶。」「六十年前,劉瑞興從印尼回到福建泉州,那一年他只有十五歲。
  • 回訪「舌尖2」泉州蘿蔔飯主人公 老華僑難忘古早味
    回訪「舌尖2」泉州蘿蔔飯主人公 老華僑難忘古早味 qz.fjsen.com 2014-04-26 08:13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難忘家鄉古早味 老華僑歸國定居
  • 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新春見聞)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中新社泉州2月7日電 題: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中新社記者 曾福志 孫虹古城泉州老街多,聚寶街、青龍巷、中山街、西街……這兩三年,西街突然火了起來,有人說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也有人說是由於文創項目多。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洪泓:「普示菜」才是 最正港的泉州古早味  飲食,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事務。所謂「吃喝拉撒睡」,吃喝飲食,與睡覺、排洩一樣,不過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一件粗俗之事。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吃福建人,不去泉州可不行
    泉州,是藝術與文化糅合而成的一座城,有性格,有歷史,有內涵。除此之外,它還是閩南地區的「古早味」擔當。古早味,是閩南地區的人用來形容「老舊的味道」的一個詞。這個詞,本身就和泉州非常搭——滿城生活氣,悠哉慢節奏。
  • 在福建,什麼最好吃只有泉州人知道
    泉州,是藝術與文化糅合而成的一座城,有性格,有歷史,有內涵。除此之外,它還是閩南地區的「古早味」擔當。古早味,是閩南地區的人用來形容「老舊的味道」的一個詞。這個詞,本身就和泉州非常搭——滿城生活氣,悠哉慢節奏。
  • 忘不掉的古早味 忘不掉的鄉愁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食品產業還不發達,料理的做法都比較簡單,雖然不夠精緻,但料好實在,這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 餐飲行業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時髦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以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的特點,依然深受喜愛。 如今,「古早味」漂洋過海,溫暖了無數華僑漂泊的心。
  • 美味古早味,來泉州這家小店打卡吧
    福建泉州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美食也是琳琅滿目,今天就和大家來打卡這裡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禾和古早味,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海絲泉州】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裡還是一座富有文化的城市,在泉州市區隨便走走都是文化遺蹟。地址:泉州市鯉城區胭脂巷3號|| 黃氏祖傳老字號碗糕店 - 古早味的碗糕|| 斯丹薑母鴨 - 來泉州必吃的一道菜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裡還是一座富有文化的城市,在泉州市區隨便走走都是文化遺蹟。地址:泉州市鯉城區胭脂巷3號|| 黃氏祖傳老字號碗糕店 - 古早味的碗糕|| 斯丹薑母鴨 - 來泉州必吃的一道菜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近日,記者走訪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了解這裡的傳承故事。
  • 檳城的古早味,就藏在它的茶餐廳裡
    在我看來,檳城最懷舊也最有古早味的地方,就是它的「茶室」。十九世紀初,大批華人下南洋,作為「自由港」的檳城憑藉政策和貿易優勢,吸引了不少吃苦耐勞的華工來此謀生,隨之而來的當然還有地道豐富的華人飲食,以及圍繞這些飲食發展出的各類食肆。檳城街頭的茶室,本質上繼承的是香港茶餐廳的內核。即在售賣飲品的同時,也提供粥飯粉面等簡餐小吃。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泉州,曾經那麼陌生的一座城市,如今慕名而來。預定的來回機票,中途還有點小插曲,然後順利成行。原先的那些等待,轉眼化作我的大快朵頤。在西街我吃了一碗,然後去惠安,又吃了一碗麵線糊。西街這家傾注了大姐的手藝,現做的面線,親手烹製的輔料,滿滿的閩南古早味的誠意。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深藏在坊間街巷的泉州古早味美食,讓人回味無窮!
    可事實上,深滬還有許多與魚肉無關的古早味。 深滬壺仔飯 壺中滿飯香 對於熟悉深滬美食的老饕來說,壺仔飯是這個古港小鎮不得不提的一道「古早味」。別看壺仔飯只有小小一碗,裡面的配料卻十分講究:精選糯米、深滬海產蝦米、香菇、本地土豬肉,缺一不可。
  • 【中華日報】:蘭州牛肉麵「漂洋過海」載「鄉愁」
    中新社蘭州1月20日電 題:蘭州牛肉麵「漂洋過海」載「鄉愁」  作者 張婧  出現在異國他鄉的一碗蘭州牛肉麵,讓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江艾珈頗感親切,她說,看到家鄉的美食在當地很受追捧,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 舌尖上的中國之「古早味」的泉州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了,在第二集的後半段部分出現了石花膏,四果湯,面線糊等泉州大街小巷都可吃到的三樣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還有許多「古早味」的泉州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花生仁湯,這道在泉州的宴席中幾乎是頭牌,無論什麼宴席中幾乎都是第一道被端上來的菜。花生仁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