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中新社泉州2月7日電 題: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中新社記者 曾福志 孫虹
古城泉州老街多,聚寶街、青龍巷、中山街、西街……這兩三年,西街突然火了起來,有人說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也有人說是由於文創項目多。什麼原因,眼見為實,趁著春節假期,記者前往探個究竟。
西街早在宋朝就已成為泉州繁榮的符號,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孫虹 攝
泉州西街,東起泉州老城區地標「鐘樓」,西至老城區西城門口,全長約三公裡,核心地段不及兩公裡。正月初三(2月7日)九點多,街上行人逐漸增多,店鋪也已全部開門迎客。
「蒜蓉枝」「豬油泊」「滿煎糕」「手工餈粑」……一溜的泉州「古早味」,讓人情不自禁口舌生津。與這些傳統小吃相映成趣的,是近幾年興起的眾多文創項目,名氣最大的是裴巷裡的「小西埕」,年輕人三五成群,在這裡撮合著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
「小西埕」斜對面的「肅清門」廣場,一場由泉州市古城辦和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2019新春元宵潤物無聲「技·憶展」頗為吸睛。在這個唐末泉州古城「子城」的西門遺址上,遊人可以親身體驗制香、茶藝製作、金蒼繡等,引來不少圍觀。
金蒼繡非遺傳承人陳克忍告訴記者,她的師傅是她的祖母,早年祖母的父親往來泉州和菲律賓做生意,後僑居菲律賓,而她祖母選擇留在泉州,並把這一手藝傳給了她。她現在帶了十幾個徒弟,作坊有兩百多個工人,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熙攘的人群、仿古的店鋪、文創的街區,貌似與別處沒有兩樣,然而一走入深巷,卻如同拂去歲月的灰塵,觸摸到了期盼中的文化「古早味」。
據了解,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區,西街唐朝時就已「列屋成街」,至今超過1300年。踱步深巷中,時常可見朱子家訓、曾氏家規、蔡清廉訓,甲第巷內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歐陽詹故宅、孝感巷內理學家蔡清故居、甘棠巷內明萬曆相國李廷機府邸,令人流連忘返;千年古剎開元寺內弘一法師弘律故居前,更讓人陷入深思,感慨良多。
西街其實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泉州文化展示館,在金國軍事家完顏宗翰故居,能感受到泉州人包容寬容的秉性;在李廷機「三鞭為界」的故事裡,能體會到泉州人的自律安分;在泉州市古船陳列館於1974年出土的宋代古船,能掂量到泉州沉甸甸的「海絲文化」。
小時候生活在西街的葉先生介紹,「隨著年輕人不斷遷往新城,住進高樓,他們的街巷一度只剩下捨不得離開的老人。可如今,不少年輕人又回來把老房子重新裝修,或自己住,或當民宿。」經營著一家民宿的韓唯東、吳思斯小夫妻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有營業執照的,附近就有27家。
在熙熙攘攘的西街,摩肩擦踵的遊人中不少還是本地人,葉先生時常能碰見過去的左鄰右舍,他感嘆道,趁著春節假期回來逛逛,還真有種文化尋根的感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