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新春見聞)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中新社泉州2月7日電 題: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中新社記者 曾福志 孫虹

古城泉州老街多,聚寶街、青龍巷、中山街、西街……這兩三年,西街突然火了起來,有人說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也有人說是由於文創項目多。什麼原因,眼見為實,趁著春節假期,記者前往探個究竟。

西街早在宋朝就已成為泉州繁榮的符號,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孫虹 攝

泉州西街,東起泉州老城區地標「鐘樓」,西至老城區西城門口,全長約三公裡,核心地段不及兩公裡。正月初三(2月7日)九點多,街上行人逐漸增多,店鋪也已全部開門迎客。

「蒜蓉枝」「豬油泊」「滿煎糕」「手工餈粑」……一溜的泉州「古早味」,讓人情不自禁口舌生津。與這些傳統小吃相映成趣的,是近幾年興起的眾多文創項目,名氣最大的是裴巷裡的「小西埕」,年輕人三五成群,在這裡撮合著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

「小西埕」斜對面的「肅清門」廣場,一場由泉州市古城辦和泉州文旅集團主辦的2019新春元宵潤物無聲「技·憶展」頗為吸睛。在這個唐末泉州古城「子城」的西門遺址上,遊人可以親身體驗制香、茶藝製作、金蒼繡等,引來不少圍觀。

金蒼繡非遺傳承人陳克忍告訴記者,她的師傅是她的祖母,早年祖母的父親往來泉州和菲律賓做生意,後僑居菲律賓,而她祖母選擇留在泉州,並把這一手藝傳給了她。她現在帶了十幾個徒弟,作坊有兩百多個工人,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熙攘的人群、仿古的店鋪、文創的街區,貌似與別處沒有兩樣,然而一走入深巷,卻如同拂去歲月的灰塵,觸摸到了期盼中的文化「古早味」。

據了解,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區,西街唐朝時就已「列屋成街」,至今超過1300年。踱步深巷中,時常可見朱子家訓、曾氏家規、蔡清廉訓,甲第巷內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歐陽詹故宅、孝感巷內理學家蔡清故居、甘棠巷內明萬曆相國李廷機府邸,令人流連忘返;千年古剎開元寺內弘一法師弘律故居前,更讓人陷入深思,感慨良多。

西街其實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泉州文化展示館,在金國軍事家完顏宗翰故居,能感受到泉州人包容寬容的秉性;在李廷機「三鞭為界」的故事裡,能體會到泉州人的自律安分;在泉州市古船陳列館於1974年出土的宋代古船,能掂量到泉州沉甸甸的「海絲文化」。

小時候生活在西街的葉先生介紹,「隨著年輕人不斷遷往新城,住進高樓,他們的街巷一度只剩下捨不得離開的老人。可如今,不少年輕人又回來把老房子重新裝修,或自己住,或當民宿。」經營著一家民宿的韓唯東、吳思斯小夫妻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有營業執照的,附近就有27家。

在熙熙攘攘的西街,摩肩擦踵的遊人中不少還是本地人,葉先生時常能碰見過去的左鄰右舍,他感嘆道,趁著春節假期回來逛逛,還真有種文化尋根的感覺。(完)

相關焦點

  • 泉州味道,找遍全城只為尋找味蕾上的古早味
    「小編打開久未使用的新浪微博,被微友@菜尾蝗-旅行攝影的一篇微博給吸引住,「泉州味道,找遍全城只為尋找味蕾上的古早味」,他的鏡頭生動地記錄泉州的印記!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海上絲路的起點,千百年來,中國茶葉,陶瓷等從這裡遠銷歐洲,千百年來,沉澱下來不僅是文化,還和人類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關於閩南的古早味,在泉州可以一一找到。
  • 泉州西街——清晨古早味,步道聽鐘聲
    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我只推薦泉州,而這其中最能代表泉州底蘊的,我想只能是西街。泉州在歷史上很是有名,&34;說的是她過去外貿的繁榮,&34;道出了她寬廣的文化包容性。但是,雖然擁有著這些響亮的頭銜,卻體現不出泉州地地道道的文化魅力。西街,這個泉州地標性的、被開發程度較少的古街道就成為了人們了解泉州最不可少的一環。
  • 大年三十蒸糕做粿敬天公 泉州西街古早味迎新年
    往年,家家戶戶蒸糕做粿準備祭品的場景,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倒是西街的花包店,生意愈發興隆。因為那裡的花包,味道「最泉州」,就像這條老西街一樣。今天,本網「西街復興·懷舊年」馬年新春策劃,也要暫時跟大家說再見了。如果您覺得意猶未盡,歡迎春節期間親自到西街走走,說不定經過哪座古大厝時,會有熱情老厝邊招呼您進去,奉上蜜餞,請您呷甜,品嘗這瀰漫在老西街的濃濃古早味。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開元寺一圈逛下來,龍眼樹、菩提樹、古榕樹、東西塔轉塔、古船博物館等等走下來,肚子開始叫了,背包裡面一個月餅下肚,還是不經餓,走出開元寺,映入眼帘的就是西街一字排開的店鋪。
  • 我是西街鐘樓,來自東亞文化之都泉州
    我是鐘樓,來自東亞文化之都泉州1在這裡有一條街,是泉州市區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街,讓我們走進西街西街適合傍晚的適合去,夜景特別的美,如果是泉州人對西街肯定是不陌生的,孟氏食品老店:坐落於西街349號,營業時間早上7點至晚上19點,店內的特色招牌菜蒜蓉枝,濃鬱的蒜香味,吃起來酥脆的口感非常的好吃。康莊滿煎糕:坐落於西街14號店,營業時間早上6點半至中午12點,滿煎糕是閩南的特色小吃,古早味美食,紅糖+芝麻+冬瓜糖+花生碎,香甜軟糯口感鬆軟。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泉州西街在哪裡? 泉州西街相關簡介(圖)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現在目前西街片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分屬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多種類別,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擁有開元寺、東西塔、肅清門等景點。
  • 泉州西街深度遊~總是讓人懷念的味道
    你永遠不知道,在泉州,下一刻,你將邂逅到的,是哪一個朝代,甚至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塊碎片。」     如果說城南片區的聚寶街、青龍巷是古泉州最繁盛的經貿商圈,那麼西街集中展現的則是泉州這座藏寶之城最大的寶藏和最炫的人文薈萃。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泉州古城內現有保留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泉州,簡稱「鯉」,是個有趣味的閩南文化古城。最近,抖音帶火了泉州,更帶火了泉州美食,白小松說過:「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的一次城市」。到了泉州,一定要去西街,這裡能讓你從頭吃到尾,吃出了美食的境界。俗話說得好,要想吃出最有特色的美食,就必須各種試吃。鐘樓往走就是西街,這裡有不少特色的小店,還有不少網紅店,排的隊伍更是人山人海。接下來就介紹幾款泉州比較出名的特色美食,讓你吃了一次還想再吃一次的欲望。
  • 國慶泉州怎麼玩?系列展覽帶你玩轉「藝術範」西街
    (記者殷斯麒 文/圖)作為不折不扣的網紅打卡地,泉州古城毫無疑問是國慶旅遊的熱門目的地。除了品嘗古早味美食、逛逛老街巷,由市古城辦、文旅集團聯合主辦的系列展覽活動,帶你解鎖具有濃濃「藝術範」的千年西街。
  •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
    人民網泉州11月20日電(劉燕婷)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著千年歷史,境內古建築星羅棋布。有關數據顯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萬餘棟歷史建築普查線索,正式公布1199棟,掛牌保護的傳統歷史建築669幢。
  • 被廈門搶了風頭的泉州,滿城都是古早味
    葉子蘇蕾泉州,是閩南風情中保留著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香火瀰漫中的虔誠,是西街小巷裡的老城舊事,是沿街的叫賣聲......生活、歷史、信仰,完美地雜糅在一起,低調包容,古老厚重,讓人不由地靜下心來。保留最完整的西街,到處是市井生活的本真,旁支的小巷裡更是小吃一家挨著一家,很少踩雷,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滿城的古早味隨便找一家都能喚醒你的胃在泉州,早起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從老城區擴散開來的古早味比鬧鐘還準時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到泉州古城,請一定要走過這條泉州西街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直以來都是東南沿海開放包容的城市。現在的泉州西街與建成初期的西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開元寺前,那是西街的石板路,那裡牌坊裡的高高的,人來人往人聲鼎沸。這就是最早的西街的模樣。泉州西街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開元年間便在泉州修建了唐城,在這期間西街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列屋成街」的局面,東面是雙門前,西面是西門素景門。
  • 賀彥豪: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泉州西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地處福建泉州古城西隅。西街雖說不算長,但卻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  行走泉州西街先從古巷說起,我記得這條街有三朝巷、舊館驛、臺魁巷、井亭巷、帽巷、裴巷、古榕巷、通政巷、曾井巷、甘棠巷,甲第巷、五塔巷等不一而足也……因為有這些別樣巷名而有故事的古巷,才有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古代驛站」成了古巷名  20世紀60年代,我的家就住在西街,家門口斜對面就是舊館驛巷。
  • 西街這家古早味小吃店,全是閩南人小時候的味道...
    56歲阿姨開的古早味小店 在網紅店「爭相怒放」的西街裡營業14年,偷偷藏著記憶裡的老味道……找到它!過程艱難但一切美味都是值得的!開元寺往下走200米左右,沿街的店鋪裡藏著一家開了14年的蒼蠅小店。店面毫不起眼,周邊大同小異的招牌,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以至月熊路過無數次都不曾發現。
  • 西街最新美食攻略出爐!泉州人都愛的吃貨聖地,逛一整天都吃不完!
    走街串巷 · 第15期 | 重走西街最泉州的樣子,莫過於西街的一切。在這條老街上走上一圈,你一定會同感。百年經營,傳承三代,亞佛潤餅皮無疑是老泉州人對古早味最好詮釋。「舌尖上的中國」也曾到此拍攝,人氣自然是旺,門口排隊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泉州網12月6日訊 (記者 殷斯麒 文/圖)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西街是談起泉州城市就繞不開的地標性建築。自唐朝「列屋成街」起,到如今已超過1300年。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不少來此經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遊走在古街上,史稱「市井十洲人」。古代泉州以西街為起點,逐漸向外開拓發展。
  • 泉州另一條西街,你知道嗎?
    西街這條千年老街為人熟知的一面是始於鐘樓,終於開元寺這一段不過如果你穿過新華北路繼續往下走就會發現西街的另一面...晴朗的午後,我和閨蜜在西街逛吃的時候,發現了這條寶藏老街的另一面。穿過新華北路後,這段西街客流量少很多,更有市井生活的味道。
  • 清明節,西街老厝裡賣的潤餅菜,還是舌尖上的古早味……
    對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清明節和潤餅菜幾乎可以劃等號。潤餅菜,又被老一輩稱為「思鄉菜」。薄餅裡卷的不僅是美食美味,還有泉州人的故鄉情節。1潤餅好不好吃,關鍵在皮,一張好的潤餅皮可以包萬物。西街鬧市裡的亞佛潤餅皮,不用說肯定在每年的必選名單上。店鋪開在西街的老厝裡,離開元寺很近,一抬頭就能看見東西塔。這是一家很出名的老店,老字號的牌匾在頭頂掛了滿滿一排,就連《舌尖上的中國》都曾慕名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