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向來不缺乏有著濃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例如西安、洛陽、南京等等。在中國,也向來少不了清新或典雅的城市,像廈門、青島、杭州之類的。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我只推薦泉州,而這其中最能代表泉州底蘊的,我想只能是西街。
泉州在歷史上很是有名,&34;說的是她過去外貿的繁榮,&34;道出了她寬廣的文化包容性。但是,雖然擁有著這些響亮的頭銜,卻體現不出泉州地地道道的文化魅力。西街,這個泉州地標性的、被開發程度較少的古街道就成為了人們了解泉州最不可少的一環。
西街雖說是一個景點,但它一點兒也沒有景點的樣子。從西街沒有攔車標誌的那一個路口進去,你會覺得它似乎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街道(閩南人通常稱為街巷)。房屋雖說照路兩側整齊有致地排開,但時不時還是能夠看到斷牆殘瓦,每戶人家的大門都是閩南式地對外敞開,把房屋的邊邊角角都照的一乾二淨,管它是整潔的還是亂糟糟的。這種大開門戶的格局和北方窯洞的窯洞有著天囊之別,說到底都是中國南北氣候差異過為顯著。北方的黃土高原地區冬季氣候寒冷,而且常年多風沙,因此把門開得小一些就能夠更好地禦寒防沙。而閩南地區常年多海風,空中溼氣很大,春日房屋牆壁極易受潮,只能通過通風的辦法來幫助牆壁保持乾燥。
在居民日常的作息聲中逐步行走,很快便會來到西街最繁華的部分。最近些年,由於政府有關部門的日漸重視,這一片區域被人為地保護了起來,只能夠容許遊客步行出入,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們深入地去感受西街的魅力。我們要去了解一個地方是否地道,最佳的方式大概就是進入一家老店中去一探究竟。走進一家賣油炸醋肉的小店裡,問老闆要了一份醋肉,老闆很熱情的便招待你進入店裡坐一坐。時值夏日,天氣炎熱,好心的老闆在遞上醋肉的同時還順便遞上了幾塊西瓜贈與來客,並且在灶臺上很熱情的同遊客們歡笑寒暄。夾雜著一絲福建人特有的口音,讓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著的人都覺得很有意思。
在西街,你能夠發現每個小角落似乎都會有著大發現。就說說那開元年間建造的開元寺,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唐代佛教寺廟,在西街一這個一路走到盡頭的街道的裡,都差點錯過它的身影,因為它是在是太不引人注目了。身為佛家寺廟,為了吸引香客,往往都會把大門建的雄偉易見,但開元寺的大門就只是如同一般人家般坐落在一旁,再加上院內的樹木生得翠綠茂盛,讓整個寺廟顯得有些簡約單調。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寺廟,在略微有點漆黑的過道中輾轉了一番,瞬間豁然開朗。兩側的長廊環擁著中間一個巨大的庭院,走在庭院中,才發現這裡的樹木比起外面更顯得高大而悠久,應該是閩南多有的樟樹。在庭院的最前方便是莊嚴深沉的大雄寶殿,來往的人們都顯得異常的安靜,和門外喧囂的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繼續順著長廊走到後院,泉州著名的東西塔便矗立在眼前,相傳這兩座塔在歷史中曾被火燒多次卻依然屹立不倒,走到跟前,能夠自由地依靠在它身旁近距離地觀察它的樣貌。塔雖然大門緊閉,但牆身的雕塑花紋依然清晰可見,它那泛黃而略帶焦黑的磚石似乎仍然在向我們訴說著千百年間的往事沉浮,令人意味深遠。
在寂靜的內心中慢步行走,不經意間人潮的喧鬧聲便又緩緩襲來。走出開元寺後,很快便能夠走到騎樓區,這裡有著很多閩南特色建築騎樓。這騎樓是當年下南洋的華人融合西方建築特色所凝聚出來的新式建築,房屋整體由紅磚紅瓦組成,和西街前半部分的建築有著明顯的色彩區別。
在這裡,傳統美食也多了起來,其中最為出名的可能就是閩南燒肉粽了。南方的肉粽普遍鹹香,北方的普遍清淡,這和南北方一般的口味風格截然相反。但是西街燒肉粽的口味確實稱得上頂級,肉粽融合了沿海海鮮風味和秘制的醬汁,粽子配料很多,但每一種都不會味道相衝,把味道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最後再配上一碗肉燕湯,遊玩的勞累全然消失,人間美味無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