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2020-12-16 瀟湘晨報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

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

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洪一博是家族手工面線的第五代傳人,也是石獅市伴手禮協會會長。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

「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

目前,來旺良品堂不僅提供乾淨合規的食品車間,吸引手工藝人入駐,並免租一年。同時,通過「傳承+旅遊」的方式,將這些美食與閩南傳統文化結合,更好地對外宣傳。

在這個過程中,洪一博走訪了海內外眾多城市,從中汲取傳承經驗。在一次交流中,他向一位同鄉老華僑分享了自己帶來的美食,老華僑由此回憶起了家鄉的味道。

「那種感動的神情,我一直忘不了。」洪一博說,「古早味」不只是留給家鄉人,還要讓海外歸來的遊子依舊能體驗到最傳統的家鄉味。為此,他不斷地思考、實踐、改進,一點一點地拼湊出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的雛形,並不斷填充,使之成為一個集旅遊、研學、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工廠。

剛建好的「閩南書屋」,書架由閩南古眠床的床腳拼成。吳冠標 攝

「以我們的『閩南書屋』來說,也是突發奇想做成的。因為許多閩南精緻的木雕古眠床因蟲蛀而腐蝕,我非常的痛心。所以將這些木雕床的床腳收購、拼接起來,做成一排大書架。這樣既保留了古眠床的一些雕刻工藝,也讓它們有了新的用途。」洪一博笑道,接下來,這個書架將擺滿與閩南文化相關的書籍供人借閱。

隨著相關設施的逐步完善,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孩子們慕名而來。晉江市華泰實驗小學教師李紅兒表示,孩子們來這裡研學,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閩南傳統文化,更有助於培養動手能力和對閩南文化的興趣,助力「古早味」代代傳承。

文/中新網記者吳冠標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近日,記者走訪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了解這裡的傳承故事。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家鄉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當地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泉州的每一道美食都涵蓋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有它的傳承和故事,勾起了無限『鄉愁』。」
  • 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
  • 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籤約
    9月20日,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在刺桐時代村的「群眾戲臺」舉行合作籤約儀式。泉州美食城總經理陳金壙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書記、團長黃金錫作為雙方代表籤約。作為獨具閩南特色的全感體驗綜合文旅商業景區,泉州美食城高度重視旅遊演藝體驗,著力打造高水準演出,將閩南民間歌舞、傳統曲藝與沉浸式演藝囊括其中,並努力為閩南傳統曲藝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泉州美食村核心景點刺桐時代村,全村都是戲,沉浸式演藝是體驗亮點。刺桐時代村復刻了泉州的千年歷史風貌,遊客可換穿不同時代的特色服裝後時空穿越。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曾是「世界第一大港」,這裡也曾見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這就是著名的僑鄉——泉州。對於漂洋過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載鄉愁的不僅僅是那一封封僑批,還有家鄉的古早味。「古早味」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 陳龍山 攝「古早」這個地道的閩南詞,主要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
  • 【海絲泉州】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地址:泉州市鯉城區胭脂巷3號|| 黃氏祖傳老字號碗糕店 - 古早味的碗糕給我來碗四果湯,加圓子麥仁阿達子馬上還你一個清涼涼的泉州奶茶嫌都是奶精,飲料又怕色素多,要說夏日解渴的最佳飲品,那在泉州還是四果湯和石花膏啊!多年傳承下來的解暑甜品,配料多到你選擇困難,不pick它pick誰?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泉州,這座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因海上貿易而盛極一時。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泉州,曾經那麼陌生的一座城市,如今慕名而來。預定的來回機票,中途還有點小插曲,然後順利成行。原先的那些等待,轉眼化作我的大快朵頤。在西街我吃了一碗,然後去惠安,又吃了一碗麵線糊。西街這家傾注了大姐的手藝,現做的面線,親手烹製的輔料,滿滿的閩南古早味的誠意。
  • 泉州古早味,嘗之不竭的閩南味道.
    →點選「設為星標⭐️」今日分享:羊蔥兔豆魚⌈閩南泉州古早味⌋閩南是大多數外省人認識福建的「窗口」,關於福建的一般化的印象與感知幾乎都來自閩南(雖然這有失偏頗),一方面福建的最知名城市廈門屬於閩南,另一方面臺灣與閩南一脈相承,尤於其強勢影響,閩臺文化的輸出源源不斷。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而在一海之隔的泉州,吃麵線則是件熱鬧的事情。伴著街邊越來越喧鬧的背景音樂吃一碗麵線糊,是泉州人早上的經典場景。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泉州,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之一。
  • 相約五裡橋——閩南古早味之晉江美食
    節目內容涵蓋歷史、人文、古建築、城市建設、閩商經濟和城市品牌活動(晉江鞋博會、石獅海博會、廣州交流貿易洽談會、九八貿易洽談會、中國好聲音晉江站、閩南風演唱會、兩岸論壇、企業論壇等大型活動)、習俗、美食、旅遊、地名志、閩南原創音樂、閩南四句、影視原創、戲劇戲曲、傳統文化(國學、詩歌創作及閩南語吟誦、書法、篆刻、美術等)、教育篇(中小學閩南語教學、高校閩南語協會、閩南童謠、校園藝術節、校園十佳歌手等音樂活動
  • 古早味丨一種傳承與記錄
    中國的味道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古早味最明顯、最基本的意涵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它因為被人們喜好而風行而流傳,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其點點滴滴又被修飾過比如,閩南一帶的菜脯、竹筍乾、鹹菜、豬油拌飯等食物,都是簡單而美味的,常讓當地人即便身處異地,每每吃到,便如同回到家鄉。
  • 僑鄉泉州「番仔樓」化身鄉愁記憶館
    蘇國賢 攝中新網泉州8月12日電 在中國著名僑鄉福建泉州,「番仔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幾乎遍布泉州每一個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仔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 「傳承+旅遊」可貴的文化雙贏
    來源:臺海網□錢夙偉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通過「傳承+旅遊」的方式,更好地宣傳、傳承閩南傳統文化。(11月29日中國新聞網)顯然,當旅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標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應該要搭上這趟快車。
  • 僑鄉泉州「刺桐時代村」定格「海絲」記憶
    作為泉州美食城的其中一個板塊,刺桐時代村還原了眾多流傳廣泛的閩南名小吃。孫虹 攝僑鄉泉州打造室內造景觀光文化村,還原千年前「東方第一大港」盛況。孫虹 攝記者在走訪中看到,刺桐時代村生動還原了泉州的千年歷史「海絲」風貌與市井風情,將不同時代的閩南特色文化元素融匯其中,打造了多個時代主題場景。在這裡,遊客既可以品嘗數百種地道的閩南傳統美食、體驗數十項非遺傳統技藝與民間手工藝,還可欣賞閩南傳統戲曲與民俗活動,以及體驗沉浸式演出的精彩互動等,在遊覽過程中「一日穿越千年刺桐」。
  • 泉州|曾經「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比廈門更具閩南風情,來逛逛唐代的老街,尋覓最動人的古早味!【贊那度遊記】
    大街小巷的閩南美食讓你停不下來,簡簡單單卻滋味無窮,有著想像中的古早味的動人。番仔樓「番仔樓」即閩南語的「洋樓」,是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這些番仔樓多數由出國回鄉的華僑所建。西街出了開元寺,就到了泉州最有名的老街——西街。它有著獨特的泉州「古早味」風貌——喜慶熱鬧而又素淨質樸。
  • (八閩千姿)僑鄉泉州「刺桐時代村」定格「海絲」記憶
    據了解,這個位於泉州美食城項目內的大型室內造景觀光文化村,歷經三年時間打造,於今年10月正式亮相,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懷舊找回憶。僑鄉泉州打造室內造景觀光文化村,還原千年前「東方第一大港」盛況。 孫虹 攝作為泉州美食城的其中一個板塊,刺桐時代村還原了眾多流傳廣泛的閩南名小吃。
  • 泉州郭記塗門貢糖:縈繞在舌尖的古早味
    東南網10月16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貢糖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名點,也是閩南先民敬奉朝聖的精品。這家享譽百年的老店不僅有記憶中的古早味,更有歷史沉澱下的滄桑厚重,是泉州人難以磨滅的一個印記。郭蚵所賣的貢糖為閩南傳統的花生貢糖、香酥貢糖、花生卷三種。郭蚵之子郭水蓮在傳承父輩手藝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方法把貢糖做得更加可口,高質量貢糖一經推出即大受好評。同時,因為老店受水災影響,他便將店址遷至泉州塗門街。「郭記塗門貢糖」由此而來。上世紀70年代,年事已高的郭水蓮將製作貢糖的獨門手藝傳授予獨自郭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