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扎尕那出現在公眾眼中是因為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日記中提到「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天堂,那天堂就在扎尕那」。自此以後無數旅人相繼重走洛克經過扎尕那的線路。
當年洛克也以此視角拍下堪稱經典的照片
扎尕那位於岷山山脈,在甘南藏族自治區,卓尼縣以南,迭部縣以北。
扎尕那村西北方不遠處就是扎尕那冰川(屬於第四紀冰川)。連接迭部縣和卓尼縣的古道(早期馬幫走的路)叫做洮疊古道。
而洮疊古道途徑扎尕那村,這條古道正是探險家洛克告別楊土司從卓尼出發去迭部境內進行動植物標本收集的必經之路。
我與洛克在相隔近100年後走過同樣的路,看相似的景,不同的是他的身邊是十三名勇敢的納西族勇士。而陪我同行的是19名來自五湖四海的新老朋友!
扎尕那穿越起點是扎尕那景區內的一線天,全程65公裡左右,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最低海拔3200米左右,最高海拔4200米左右,具有高反風險。
全程除起點和終點外沒有其他下撤點,局部氣候變化無常,此次穿越基本每晚都有雨,第二晚大雨,第三日上午降雪。夜間最低氣溫大約零下5攝氏度。
扎尕那穿越起點
此次出⾏所選為其中⼀條經典的重裝徒步路線(19⼈中5⼈輕裝14⼈重裝)
岷山山脈的雄、奇、詭深深地震撼了我。一路上你能找到第四紀冰川的痕跡比比皆是。高山融雪沿著山谷而下,在這個季節水資源是非常豐沛的。
融雪形成的溪流水量充沛
高聳的石壁震撼人心,扎尕那有非常多的石門景觀。山體從中間一分為二,就像兩個巨大的士兵守衛著都城。
中間的山體能夠看到明顯的擠壓痕跡,像千層酥一樣。
遠處的雲海清晰可見。
雖然不知扎尕那冰川是被光蓋山擋住,還是因為氣候變暖早已消逝不見,此行沒有見到活生生的冰川。
明顯的擠壓形成的造山運動,融雪又侵蝕出了河道
能想像第四紀冰川期時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冰原嗎?
一日四季,說的就是高原。
第二日早上氣溫已然跌下了0度,最後2個埡口的海拔都超過4000米,並且兩個埡口之間的路程長且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
翻越海拔3900米以上的埡口時起了大霧,因為冰川運動和環境的侵蝕造成埡口上下常常是類似石海的地形。
周身被濃霧所包圍,目力能及的地方寸草不生,只有那無數的大小不一的、難以下腳的石頭。仿佛我身處託爾金筆下指環王裡的魔都,而我就是帶著魔戒去魔都銷毀的佛羅多。
大霧天氣伴隨著大風。這種情況下空氣從人身體帶走熱量的速度快的可怕,好在從獸頭瑪尼堆埡口下到河谷就到了營地。
到達營地搭起帳篷用體溫烘乾了被濃霧打溼的軟殼褲,使得我在第三日白日依舊能穿到乾爽的外褲。
惡劣的戶外環境,非常考驗裝備的可靠性,黑冰軟殼褲具有一定的防風、速乾性能,表層還帶一點防水性能,面對短時的小雨毫不畏懼。
褲子還帶有彈性,非常適合戶外運動,徒步時給予我無拘無束的感覺。
第三天起步下起了雪,下到林木線以下後仿佛進入了原始森林。
高大的杉木,厚厚的苔蘚,泥湯似的路況。
面對扎尕那神奇的地貌,我駐足,想像著這些海拔4000+的山峰是如何拔地而起,又是如何經歷冰川期的冰磧、風蝕、降水侵蝕。
在此時此地,我與它們相視。我的生命歷程與岷山的生命歷程從此有了交匯點並且永遠無法被抹去,成為歷史。
岷山山脈就是當年紅軍長徵走的岷山。長徵過程中,紅軍被迫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主力由出發時的30萬人銳減到2萬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後,紅一、二、四方面軍1936年在甘肅會寧會師。
我無法想像當年紅軍翻越岷山在裝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是如何完成的。沒有超輕帳篷也沒有羽絨睡袋更沒有復水米飯,連防止衣物被打溼的蓑衣都不是人人都有。
親身經歷的人才會明白,草甸,沼澤,降水,山體滑坡,戰壕足,凍傷,高反讓岷山成為了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絞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