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蔡英文當局開始推「英文」。最近幾天,「將英文列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成為臺灣「立法院」裡最熱鬧的話題。綠營的「立委」們忽悠說,英語行不行,關乎臺灣的「全球競爭力」與「軟實力」,臺「行政院長」賴清德則提出讓「教育部」成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委員會。此舉似乎與蔡英文上臺後,言必稱「新南向」「國際化」的風格相當合拍,但批評者指出,這實際上是進一步削弱「國語」地位、「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之舉。
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綠營並不是第一次。今年4月「立法院」會期,民進黨3名「立委」邱志偉、劉世芳、許智傑就舉行過一場名為「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公聽會,與會單位包括臺「行政院」「教育部」和「文化部」等。許智傑當時對美媒坦承了這一舉動的真正動機:「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本來就是敏感議題,而且短時間沒有辦法解決,而我們一直要走到國際上去,中國一直要卡我們,這是現實的問題。我們要同國外有更實質交流,不管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有更多交流,更多接觸,就會有更多互動。這樣我們就能走出我們的國際空間。英語對於我們走向國際當然非常重要。」
此前在2015年,賴清德任臺南市長時成立了「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提出十年內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計劃。為此,臺南市著手「政府文書雙語化」,官員似乎也養成用中英文發言的習慣。據媒體報導,前國民黨籍臺南市「議長」李全教2015年4月23日召開記者會時,就以中英文雙語攻擊賴清德施政。
《中國時報》10月14日稱,賴清德當時喊出這項計劃時就引發很大爭議。有商家直言,一年能遇到外國人的次數屈指可數,學英語沒意義。
與此同時,中文作為臺灣實際上使用的官方語言,地位卻在不斷下降,「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法定地位並列」。蔡英文當局還將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新住民7國語言納入「12年國教」小學必選、中學選修課。
《聯合報》14日評論稱,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宣稱為了加強母語教育,推動所謂的「鄉土語言教學」;近來為了所謂的「新南向」,又說要加強東南亞語言;然後為了尊重原住民,制定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相對而言,當局對於中文的打壓,卻有了空前的發展。「教育部」不惜用違背程序正義的方式,通過降低文言文比例的高中課綱,「兩相比較,這個政府利用語言文字推廣,進行文化再造、重塑的動機再明顯不過」。
15日,有臺灣當地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蔡英文政府執政沒有實際成績,只好想一些花拳繡腿的怪招。「臺灣人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中文還沒學好,還將英文列為第二語言,非常不切實際。」 另一位臺灣民眾對《環球時報》記者直言,將英文列為「第二語言」純屬瞎掰,「臺灣人的英文非常糟糕,怎麼可能成為第二種語言」。
上海臺研所副所長倪永傑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目的是要搞「文化臺獨」,削弱中華文化以及中文在臺灣的影響。倪永傑認為,將英文作為第二種「官方語言」和前一陣子臺灣傳出刪減文言文篇幅、新增日本人作品等是殊途同歸,都是「文化臺獨」的一種形式。「這是一場鬧劇,很荒唐。搞政治清算,搞臺獨,亂了人心,亂了方向,不會有實質效果的。」
倪永傑說,臺灣當局此舉還在於轉移媒體的注意力,轉移媒體對其主政期間經濟毫無建樹、「外交」屢屢受挫的關注度。他說,軟實力的發展尤其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現在臺灣經濟發展停滯,民眾怨聲載道,哪來軟實力提高?而蔡英文當政以來兩岸關係冷淡,也從各個方面限制了臺灣軟實力的提高。
對於這齣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鬧劇,林金源15日發表在中時電子報上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當年《國語日報》推行國語的目的,是讓兩岸融合。現在臺獨政府強化英語、臺語的目的,則是要兩岸分離。」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