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2020-12-26 騰訊網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從昔日一座小漁村成長為準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除此以外,還配備中英文對照的申請書、辦事程序、文件,通過語言上提高要求讓民眾和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在體制上接軌,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深生活。

深圳第一語言無疑是漢語普通話,那麼第二語言該不該採用英語,廣東的粵語又該如何在深圳定位?

01

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的是,中國具有獨特的方言文化,深圳所在廣東的粵語極為古老,在中國方言文化中佔據著獨特的地位。

春秋戰國以來,中原頻繁戰亂,嶺南一帶反而相對平靜,吸引了大量中原族群南遷。尤其秦統一嶺南以後,從中原遷來50萬人,移民帶來的雅言成為粵語最早的源頭。由於相對平靜的環境,使得粵語中保留了較多的中古漢語成分,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普遍存在的「入聲」。

清代學者陳澧在《廣州音說》中論述指出,廣州方言(粵語)的特點及其源流,音調合於隋唐韻書切語,因為「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現代學者研究發現,如今的粵語,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切韻》、《大宋重修廣韻》高度吻合。

簡而言之,一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其語言很可能與粵語相近。

02

談到這裡,想必大家心有疑問:既然粵語如此重要,淵源如此流長,深圳根本不該考慮英語,而應該將粵語列為第二語言才對。

別急,與國內絕大多數城市不同的是,深圳非常特別,在第二語言選擇上很難用非此即彼、非英語即粵語的簡單思維下結論。

1,深圳位於廣東,處於粵語區,但原住民主要使用客家語。

2,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如今1300多萬人來自五湖四海,多數不懂粵語或客家語。

根據《寶安縣誌》記載,1979年深圳剛建市之時,約有31.41萬的原住民,其中客家人佔了總人口的56%,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因此深圳起初主流語言是客家語。清朝初年,曾下令「禁海」、「遷界」,讓寶安變成了荒涼之地,原住民在遷徙過程中傷亡無數,回遷人口寥寥,消滅臺灣鄭氏勢力後,就從惠州、河源、興梅地區遷移了大量客家人到寶安。

所謂「客家」,含有客居異鄉之意,客家語與粵語形成原因差不多,都是中原民眾南遷之後形成的,區別主要在於南遷的歷史時期不同,而形成了兩種方言。

因此,深圳選擇粵語作為第二語言,好像不妥,選擇客家語作為第二語言,似乎也不妥。

03

既然粵語與客家語似乎都不妥,那麼英語能否成為第二語言?

我們都知道,英語如今是公認的世界性語言,深圳對標國際性大都市,需要吸引大量國際性人才,將作為溝通的橋梁,作為築巢引鳳的舉措之一,以助推實現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鑑於此,如果將英語列為第二語言,筆者認為未必不可。

時移世易,沒有萬世之法,如今需要,可將英語列為第二語言,等將來不需要了,自然可以取消。

不過,第二語言的確定,涉及方面太多,參考粵語在海外地位的形成,或許有所助益。十九世紀,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粵語區遠離北京,天高皇帝遠,大量百姓遠赴海外,以至粵語在海外非常流行。百餘年之後,如今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以粵語在海外的經歷來看,無論是被官方認定,還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第幾語言,都是因為存在粵語的群眾基礎。換言之,說的人多了才有粵語的如今地位,說的人少了自然不會有地位。

言而總之,對深圳而言,粵語、客家語、英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究竟選擇哪一個作為第二語言,還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話題。

相關焦點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憑什麼,粵語呢?」
    在一個高規格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發言的原文如下: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
  • 美國唐人街現語言之爭 普通話取代粵語主宰未來
    美唐人街語言變遷 普通話取代粵語成主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凱報導,據美國《紐約時報》10月21日報導,美國唐人街經過幾代人的變遷,互相交流的語言也從最早的臺山話變成廣東話,現在又向普通話發展。移民來源地的不同是導致語言變化的重要原因。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當2010年,廣州電視臺的廣播有了「普粵之爭」時,這條消息開始越傳越廣。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 臺灣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專家:臺英語水平還不如越南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美媒稱,臺當局和民間嘗試推動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有民意代表說,臺灣需要與國際社會實質交流。不過,有教育和語言工作者提出不同思路。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6月18日報導,2017年臺當局立法機構會期,曾舉行過名為「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一場會議。
  • 專家:臺當局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是一場鬧劇,很荒唐
    最近幾天,「將英文列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成為臺灣「立法院」裡最熱鬧的話題。綠營的「立委」們忽悠說,英語行不行,關乎臺灣的「全球競爭力」與「軟實力」,臺「行政院長」賴清德則提出讓「教育部」成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委員會。此舉似乎與蔡英文上臺後,言必稱「新南向」「國際化」的風格相當合拍,但批評者指出,這實際上是進一步削弱「國語」地位、「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之舉。
  •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當然,隋唐以前包括安南在內,便已是當時政權掌控範圍,語言是施政行政的一種特定條件,在施政範圍以內的事,語言能跑出「國外」去嗎?吃喝拉撒睡乃至前途幸福甚至造反,都被整個政權以文化方式串聯起來了,「語言」如何獨善其身???
  • 蔡當局強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意欲何為?
    早在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就曾企圖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因遭社會各界強烈反彈,最終不了了之。    民進黨再次上臺執政後,「行政」、「立法」一把抓,綠營人士亦趁勢集結並分進合擊,竭力要為英語打上「第二官方語言」標籤。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世界第一語言之爭,漢語不能缺席
    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經濟、政治、軍事之爭,科技和人才的競爭,還有語言競爭。語言競爭之激烈,用語言戰爭來形容也不過分。語言戰爭古已有之。第一部分,東亞語言戰爭簡史。當今世界,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有3億多人,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有幾十個國家,另外絕大多數非英語國家都把英語當成第一外語。很多人以為英國人和美國人都說英語。
  • 英語還是法語——英國「脫歐」後,歐盟的官方語言應該是什麼?
    |資料圖片法國歐盟事務部長克萊門德·博恩12日表示,隨著英國脫歐和英歐未來關係協議最終達成,歐盟應該停止講「蹩腳的英語」,而應該採取行動加強「語言多樣性」。「讓人們難以理解的是,英國脫歐後,我們還必須講英語,」博恩對記者表示,「讓我們再次習慣說我們自己的語言吧!」但博恩和其他國家駐布魯塞爾的官員一樣,說著流利的英語。
  • 廣州粵語 VS 香港粵語,不在同一個頻道,到底誰才是正宗粵語?
    首先是詞彙,香港的粵語詞彙中有很多英語詞彙和傳統粵語詞彙,加上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出現了很多比如草莓-士多啤梨,充電寶和尿袋,空調和冷氣等詞彙。發音上,廣州人說話比較硬,抑揚頓挫。香港人講話比較軟,懶音較嚴重,而且各帶當地哩音,一聽就能區分出來。最常見就是「我」字發音,香港人特別是女孩子都發音為「哦」。
  • 其中哪些確定漢語為官方語言?
    1、新加坡:新加坡擁有四種官方語言,分別是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是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但新加坡畢竟是個華人國家,很多華人的母語就是華語,因此,用漢語交流在新加坡毫無障礙。2019年10月22日,新加坡慶祝「講華語運動」推行四十周年,總理李顯龍曾發表重要講話,意在鼓勵新加坡人把華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 以成績低於大陸為幌子 "綠委"鼓吹英語列官方語言
    最近,臺媒報導的一則新聞指出,臺灣學生從小便學習英語,但多年來在英語成績上並未有起色。報導稱,近日一份託業(TOEIC)成績數據顯示,臺灣地區的平均分為534分,比大陸的586分低了52分。有「綠委」竟藉此大做文章,鼓吹臺灣教育部門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去中國化」之心昭然若揭。
  • 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英語竟然不是美國官方語言?(美國那些事)
    美國是世界上語言最多的國家之一。歷史上,包括最常用的英語在內,美國大約有500種語言。西班牙語是美國第二通用的語言。在新墨西哥州西班牙語也是官方使用的語言。目前美國使用最多的前五種語言是英語、西班牙語、漢語、菲律賓語和越南語,而英語在這個國家實際上只是一種主要語言。儘管沒有成為全美的官方語言,美國50個州中有30個州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 古人吟誦詩歌用的音更像粵語?還是其他方言?
    常有人說用粵語讀古詩會比普通話更加押韻,事實有時確實如此,但卻不是所有古詩用粵語讀都押韻,用普通話反而更押韻,有時用其他方言也會很押韻。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裡的方言更接近古代人說話呢?是一些網友所說的粵語?還是客家話?閩南話?還是普通話?還是其他方言?
  • 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想不到
    我們都知道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到現在我國已經有了56個民族,人口多達14億,而且據統計,我國大概有80多種語言,那麼這麼多的語言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呢?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意想不到。
  • 2018考研英語雙語閱讀:說說粵語裡的英語外來詞
    跑去搜索一番才發現,這個詞竟然是Hollywood的粵語音譯版,瞬間有點不知所措!   香港荷里活道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英語普及程度較高,粵語裡面廣泛使用英語外來詞的情況也極為普遍。有些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融入粵語,成為粵語詞彙的一部分,比如,貼士(tips)、巴士(bus),以及上面說到的好萊塢(Hollywood)等。
  • 古漢語發音,究竟是像粵語還是越語?
    現在日語,一般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借鑑唐朝時期的古漢語,一部分自己民族創造,還有一部分是明治維新後借鑑的西方英語。韓語也有類似的變化。但是在讀音上,部分韓語和粵語發音,其實是有類似之處的。這從一個方面表明,粵語,和古漢語的發音,是有相似之處的。再有,大家在讀一些古代名著時,也可以發現一些例子。拿三國來講,說到誰誰誰時,經常的句子是:吾系……,系,即「是」。而今天的粵語的發音,是,也經常是系的讀音。大家認真一點會發現,很多名著裡,這種讀音接近的例子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