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唐人街現語言之爭 普通話取代粵語主宰未來

2020-12-17 搜狐網

  美唐人街語言變遷 普通話取代粵語成主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凱報導,據美國《紐約時報》10月21日報導,美國唐人街經過幾代人的變遷,互相交流的語言也從最早的臺山話變成廣東話,現在又向普通話發展。移民來源地的不同是導致語言變化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上升也促使許多講廣東話的夫婦讓子女學習普通話。他們希望子女能從中受益,便於今後的工作。雖然老一輩的華人移民對此感到不便,但還是接受了現實並努力適應。

  講普通話華人越來越多 廣東話正被普通話取代

  今年61歲的黃先生住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他已經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了 幾十年。但是最近當他在住所周圍遛彎時,黃先生發現他聽不懂許多人在說什麼。在所聽到的用漢語進行的交談中,一半內容他無法理解。

  廣東話作為中國的一種地方性語言曾經主宰美國唐人街幾十年。但現在,它正在被普通話迅速取代。因為普通話不僅是中國的官方語言,還是最近大多數中國新移民的通用語。

  這種語言上的變化不僅出現在飯館、教堂,還出現在公園、街道、市場和學校裡。這種變化正受到美籍華人夫婦的快速推動。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這些夫婦希望從中獲取優勢,所以要求子女學習普通話。這其中也包括了原先說廣東話的華人。

  老年人聽不懂對方語言可能被孤立

  但是廣東話在全球的沒落給許多老年華人帶來挑戰,因為他們只會說廣東話,除非開始學習普通話和英語,否則面臨被孤立的危險。雖然講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華人認識的漢字幾乎完全相同,但是他們的發音卻截然不同。相互之間可能無法正常交流。

  已近退休的黃先生既會說英語,也會說廣東話。在與朋友見面以及在唐人街原先的中心區域生活時,他仍然優先使用廣東話。如果他進入一家商店,發現店員使用的語言和他不同,黃先生會走出店門選擇另一家。

  不過和許多老一輩的華人一樣,他也默然接受廣東話將被普通話取代的趨勢。黃先生說:「十年以內,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人街交流用語曾三次變化

  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專門研究亞裔美國人的Peter Kwong教授稱,普通話使用人數的增加使美籍華人社區出現權力方面的變化,新移民正在獲得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力。他說:「這件事其實反映出整個一代人的變更。現在只會說廣東話的人非常少。講廣東話的人群不再是華人社會的主要成員。」這反映出中國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普通話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的默認語言。

  在北美洲,普通話使用範圍的擴大反映出移民的變化。在上世紀大部分時間內,大多數來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祖籍都是中國珠三角地區,這其中就包括了臺山。他們都使用臺山話進行交流。臺山話與廣東話有些相似。隨著1965年移民政策的改革,大量香港人湧入北美地區,廣東話成為了唐人街的主要語言。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許多中國大陸人移民美國,佔到了華人移民的絕大多數,其中福建人最多。這些新移民喜歡說帶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話。

  新移民改變在美華人經濟文化中心

  在美國紐約,許多講普通話的華人都聚集在日落公園、布魯克林、皇后和Flushing等區域。這些區域正在挑戰唐人街成為美籍華人新的經濟、文化、餐飲和政治中心。而在唐人街,許多新移民也遠離原先的老生活區,搬到東百老匯附近。

  居住在唐人街的李先生今年已經44歲,講廣東話。他說:「我在東百老匯附近都無法點餐,因為店員不說英語,我也不會說普通話。」

  現在普通話正在進入唐人街的核心區域。唐人街內的紐約中文學校從建立到現在已經經過一百年。這所學校專門教授中文,原先老師都是用廣東話講解。但是去年,學習普通話的班級數量與廣東話班級數量基本持平,而今年教授普通話的班級數量已經是廣東話班級數量的三倍。

  雖然學習普通話以後無法與親戚正常交流,但是一些講廣東話的父母還是認為讓孩子學普通話更為重要。一位姓吳的女士說:「我認為如果子女必須從普通話和粵語中選擇一種語言,我希望他們選擇前者。因為這便於他們今後工作。吳女士有一個5歲的女兒和一個8歲的兒子。女兒學普通話,而兒子學廣東話,僅僅是由於他所處的年級沒有教授普通話的老師。

  許多老一輩的華人雖然對此並不習慣,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並適應這一變化。一位59歲李先生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先是廣東話代替臺山話,然後普通話又取代廣東話。紐約中文學校的校長黃先生正在努力適應。他說:「我現在說普通話要比說廣東話要好。唐人街一直在變化。」

相關焦點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
  • 廣州政協建議廣州臺改播普通話 引粵語存亡激辯
    爭論還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其波及範圍之廣,論爭熱度之高,用市政協一位官員的話來說:幾乎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建議或者提案。  粵語淪陷?  三把「火」燒熱「粵普之爭」  這條建議只是廣州市政協提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35條中的一條。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7月5日闡述事情並發微博:「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粵語何去何從或許今天見分曉!!!」短短幾個小時,這條微博便有上千條評論和數千條轉載。
  • 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除此以外,還配備中英文對照的申請書、辦事程序、文件,通過語言上提高要求讓民眾和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在體制上接軌,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深生活。 深圳第一語言無疑是漢語普通話,那麼第二語言該不該採用英語,廣東的粵語又該如何在深圳定位?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中青報:增加一個普通話節目何至於「粵語淪陷」?
    中青報:增加一個普通話節目何至於「粵語淪陷」? 廣州市政協日前召開十一屆常委會二十一次會議,並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該建議提議說,可在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的主時段用普通話播出,以適應來穗參賽和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語言環境的需要。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老廣」聯名抵制,捍衛粵語播音。某著名傳媒人甚至在帖子上寫道:粵語淪陷。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當2010年,廣州電視臺的廣播有了「普粵之爭」時,這條消息開始越傳越廣。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 海外華埠成「粵語大本營」 老華僑開始學普通話
    回答是會,結果開口都是粵語。幸虧記者初通粵語,採訪在比比劃劃、咿咿呀呀中勉強進行。  我不禁嘟囔:原來你們不會中文啊?  「剛才講了那麼多不是中文嗎?」他們也很驚訝。原來在很多老僑的習慣中,粵語就是中文,「他中文講得幾好」實則指粵語靈光。其實他們也掌握漢字,只不過用粵語發音。  這種現象在很多唐人街都存在,越老的華埠越是這樣。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文/大象公會 民國初立,為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互不相讓,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孫中山對粵籍議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親自投給北京話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語言之爭。 相信了?別急,再聽下一個故事: 1949年,為選官方語言,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互不相讓,川話和北京話票數持平。 關鍵時刻,為顧全大局,毛澤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當然,兩個版本都是謠言。
  • 探尋中國古代普通話:唐朝說西安話,而粵語竟然是秦漢時期的語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今天的華夏兒女,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化。地域的廣闊使得不同地方的人們說話會有所差別,這就是方言,為了讓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能互相交流,就產生了共通的普通話。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又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此言一出,瞬間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各方熱議。說來也巧,筆者最近也一直在研究古漢語與普通話及方言,有一點心得,剛剛好可以解釋他的觀點。一、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首先,要澄清一件事,所謂「聯合國已經定義粵語是一門語言」其實是一則以訛傳訛的謠言,請看下圖:
  •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為「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如今統一使用的是普通話,也有著傳言說當年粵語在競選國語時以一票之差錯失機會。實際上真正最有希望成為國語的是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年競選的事情。普通話的由來如今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標準音。也以北方話(官話)作為基礎的方言,在此基礎上發展更新的。
  • 粵語等方言為什麼逐漸衰落、消失?未來全世界的語言會統一嗎?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達,粵語一度在大陸很流行。然後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粵語的興趣逐漸降低,粵語開始逐漸地衰落,連大本營廣州都越來越少人講了,外地人來珠三角也不再學習粵語了。粵語是漢語最強的方言,連它都開始衰落,其它的方言就更不用說了。根據統計,漢語有七大方言體系,細分起來有大大小小几百種方言。這些方言,承載著相對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方言都越來越少人使用,逐漸地衰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
    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六、廣東史上的「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
  • 沒想到歷史上的正統漢語竟是粵語
    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6、土客之爭和廣東華僑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粵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語言,奇妙在哪呢?你可試試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唱一下這兩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你可以感覺到,雖然兩種語言唱出來都好聽,但是粵語歌卻似乎在氣勢上更勝一籌,它有著那種獨特的抑揚頓挫。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6:廣東史上的「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
  • 【知識】廣州粵語、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6:廣東史上的「土客之爭」及廣東華僑的形成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粵東北的山區,而廣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粵西平原區物產豐富且人口並不密集。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陝西話沒有差1票,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這裡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洛陽話、陝西話,傳說民國初期粵語幾乎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還有人說,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只比北京話少了一票。有意思的是,作家王蒙先生說,他到河南洛陽和陝西,雙方都提到國民政府時期,大家討論普通話問題,洛陽方言和陝西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拿下北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