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唐人街語言變遷 普通話取代粵語成主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凱報導,據美國《紐約時報》10月21日報導,美國唐人街經過幾代人的變遷,互相交流的語言也從最早的臺山話變成廣東話,現在又向普通話發展。移民來源地的不同是導致語言變化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上升也促使許多講廣東話的夫婦讓子女學習普通話。他們希望子女能從中受益,便於今後的工作。雖然老一輩的華人移民對此感到不便,但還是接受了現實並努力適應。
講普通話華人越來越多 廣東話正被普通話取代
今年61歲的黃先生住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他已經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了 幾十年。但是最近當他在住所周圍遛彎時,黃先生發現他聽不懂許多人在說什麼。在所聽到的用漢語進行的交談中,一半內容他無法理解。
廣東話作為中國的一種地方性語言曾經主宰美國唐人街幾十年。但現在,它正在被普通話迅速取代。因為普通話不僅是中國的官方語言,還是最近大多數中國新移民的通用語。
這種語言上的變化不僅出現在飯館、教堂,還出現在公園、街道、市場和學校裡。這種變化正受到美籍華人夫婦的快速推動。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這些夫婦希望從中獲取優勢,所以要求子女學習普通話。這其中也包括了原先說廣東話的華人。
老年人聽不懂對方語言可能被孤立
但是廣東話在全球的沒落給許多老年華人帶來挑戰,因為他們只會說廣東話,除非開始學習普通話和英語,否則面臨被孤立的危險。雖然講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華人認識的漢字幾乎完全相同,但是他們的發音卻截然不同。相互之間可能無法正常交流。
已近退休的黃先生既會說英語,也會說廣東話。在與朋友見面以及在唐人街原先的中心區域生活時,他仍然優先使用廣東話。如果他進入一家商店,發現店員使用的語言和他不同,黃先生會走出店門選擇另一家。
不過和許多老一輩的華人一樣,他也默然接受廣東話將被普通話取代的趨勢。黃先生說:「十年以內,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人街交流用語曾三次變化
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專門研究亞裔美國人的Peter Kwong教授稱,普通話使用人數的增加使美籍華人社區出現權力方面的變化,新移民正在獲得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力。他說:「這件事其實反映出整個一代人的變更。現在只會說廣東話的人非常少。講廣東話的人群不再是華人社會的主要成員。」這反映出中國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普通話正在成為中國各地的默認語言。
在北美洲,普通話使用範圍的擴大反映出移民的變化。在上世紀大部分時間內,大多數來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祖籍都是中國珠三角地區,這其中就包括了臺山。他們都使用臺山話進行交流。臺山話與廣東話有些相似。隨著1965年移民政策的改革,大量香港人湧入北美地區,廣東話成為了唐人街的主要語言。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許多中國大陸人移民美國,佔到了華人移民的絕大多數,其中福建人最多。這些新移民喜歡說帶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話。
新移民改變在美華人經濟文化中心
在美國紐約,許多講普通話的華人都聚集在日落公園、布魯克林、皇后和Flushing等區域。這些區域正在挑戰唐人街成為美籍華人新的經濟、文化、餐飲和政治中心。而在唐人街,許多新移民也遠離原先的老生活區,搬到東百老匯附近。
居住在唐人街的李先生今年已經44歲,講廣東話。他說:「我在東百老匯附近都無法點餐,因為店員不說英語,我也不會說普通話。」
現在普通話正在進入唐人街的核心區域。唐人街內的紐約中文學校從建立到現在已經經過一百年。這所學校專門教授中文,原先老師都是用廣東話講解。但是去年,學習普通話的班級數量與廣東話班級數量基本持平,而今年教授普通話的班級數量已經是廣東話班級數量的三倍。
雖然學習普通話以後無法與親戚正常交流,但是一些講廣東話的父母還是認為讓孩子學普通話更為重要。一位姓吳的女士說:「我認為如果子女必須從普通話和粵語中選擇一種語言,我希望他們選擇前者。因為這便於他們今後工作。吳女士有一個5歲的女兒和一個8歲的兒子。女兒學普通話,而兒子學廣東話,僅僅是由於他所處的年級沒有教授普通話的老師。
許多老一輩的華人雖然對此並不習慣,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並適應這一變化。一位59歲李先生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先是廣東話代替臺山話,然後普通話又取代廣東話。紐約中文學校的校長黃先生正在努力適應。他說:「我現在說普通話要比說廣東話要好。唐人街一直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