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2020-12-23 青史佐酒

粵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語言,奇妙在哪呢?你可試試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唱一下這兩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你可以感覺到,雖然兩種語言唱出來都好聽,但是粵語歌卻似乎在氣勢上更勝一籌,它有著那種獨特的抑揚頓挫。

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兩點,一個就是因為語言習慣本來不同,所以翻唱的話會有點怪怪的感覺。另一點,就是韻腳的影響,普通話有四音,而粵語有九音,所以在歌曲變化上粵語歌更加繁複。粵語好聽且特色鮮明,這也讓這種語言吸引了一大批新的粉絲,中國的年輕人,幾乎人人都會那麼幾句常用的粵語。

粵語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語言之一,起源於北方中原的雅語和楚國的楚語。它的發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秦始皇南徵百越,秦軍留守嶺南,他們所用的語言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雅言」。到兩晉和唐宋末年北方戰亂,大量百姓舉族避難南下,又將此時的中原之音融入到粵語之中。

所以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元素,其中就包括中古漢語四聲中的「入聲」,而這恰恰是普通話所沒有的。北方的漢話因為古時戰亂頻繁和異族侵略,語言也隨之受到衝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改變,而相對安定的南方受到影響則相對較小。清代學者陳澧就認為粵語就是隋唐時期的中原之音。

網上有這麼一種說法,在民國初期確定官方語言的時候,普通話和粵語的競爭非常激烈,最後粵語僅僅以一票之差遺憾落選。當然,這麼戲劇化的傳聞,自然不應該是真的。但是很多人確實有這樣的疑惑,粵語更接近古漢語,可以說語言的「正統性」更強,並且粵語也非常好聽,為什麼卻讓普通話成為了全國的通用語言呢?

其實一種語言能不能成為官方語言,並不是由某個人或者某群人決定的,而是由歷史決定的。得於斯者毀於斯,這也是粵語沒能成為國語的原因,古時重山的阻隔,讓粵語免受其他語言的影響,卻也讓粵語難以走出去。除了廣東等少部分地區,粵語在近代時期的中國普及率並不高。包括在廣東省內,也是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等百花齊放。所以對於中國其他地方的省份來說,對粵語的感覺就是好聽但是難懂,這也讓粵語缺少了成為國語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而普通話在這方面的優勢卻得天獨厚。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封建王朝,都選擇定都於北京,所以北京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官方語言。1909年,清政府正式規定北平官話為「國語」。到了民國,又再次確定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55年正式改稱普通話,並作為消除中國方言隔閡的官方語言向全國推廣。

中國是五千年歷史的大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這樣的文化和地域歷史,也讓中國保留了非常多的方言,甚至出現了十裡不同音的現象。普通話的推廣並不是為了消滅方言,而只是為了讓國人更加方便交流。而方言才是一個地區百姓的根,保護方言的傳承,是歷史的責任。鄉音不改,你才知道你的家在何方,你會說自己家鄉的話嗎?

相關焦點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為「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但是傳統文化是中國最為驕傲的民族文化,隨著社會發展,中國走向世界大舞臺,要融合、發展,更要找到一個統一的「國語」供全國人民使用。如今統一使用的是普通話,也有著傳言說當年粵語在競選國語時以一票之差錯失機會。實際上真正最有希望成為國語的是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年競選的事情。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這個到底是不是謠言?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真的假的?這和「建國後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陝西話差一票就成普通話」,以及「粵語就是唐宋普通話」的說法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體現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編造的謠言。當年是什麼方言差一票成為官方語言,這個很多種說法,各地百姓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方言才是差一票成為新中國的官方語言。
  • 古漢語發音,究竟是像粵語還是越語?
    說起古漢語發音問題,很多陝西一帶的朋友和廣東一帶的朋友就要起鬨了,都認為自己地區的語言都更接近古漢語的讀音這從一個方面表明,粵語,和古漢語的發音,是有相似之處的。再有,大家在讀一些古代名著時,也可以發現一些例子。拿三國來講,說到誰誰誰時,經常的句子是:吾系……,系,即「是」。而今天的粵語的發音,是,也經常是系的讀音。大家認真一點會發現,很多名著裡,這種讀音接近的例子有很多。
  •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統一文字是立國之本。對外,它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往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著種種,承載著前人的喜悅,也包含著後人的悲哀。眾所周知,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不是漢語。
  • 四川話、南京話、粵語都差一票成普通話?謠言!
    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諸如粵語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票成普通話等論調,一時間似乎所有地方語系都差一票替代普通話,但事實上普通話從未舉行過這樣的投票。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佔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 普通話的誕生,自然是結合了種種考慮下,所商討出來的結果,然而你是否了解,曾經還有哪些語言,差一點成為了普通話的參考標準呢?
  • 四川話、河南話、粵語到底哪種方言,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
    文/一度歷史觀V先不談四川話、河南話、粵語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歷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們對普通話這一概念的認知,最早是由何人提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早在1902年,中國一位名叫吳汝綸的學者曾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
  • 吳語粵語四川話,「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的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實上,如今咱們日常溝通交流的普通話,也是通過投票決定的。民國元年,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並頒布了普通話的前身,稱為「國音」或「國語」,要求全國上下統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1955年的北京,聯合召開了票選普通話的會議,共有來自五湖四海共207名社會人士參加。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廣東的成員只有4人,所以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怎麼看都不靠譜。爭論開始了王照(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話字母」方案的制訂人)作為北方代表率先發難:成員一共80人,江浙人佔26人之多,無錫一地就佔了5人,不公平!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語言的紛爭還沒完,河南人和陝西人又站出來說,當時討論要選擇哪一種語言作為國語的時候,票選第一的是北京話,第二就是洛陽話,陝西人的說辭與之相同。這樣說來,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可能以一票落選於北京話當選國語,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又據「野史學家」考證,唐朝官話即粵語,唐朝人其實都操著一口地道的省港土話。——可見,廣東話的強勢,那是有底蘊加持的。鑑於「路邊社」和「野史學家」的一貫嘴臉,以上信息肯定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眾所周知,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有句話說得好「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那麼,諸位知道普通話又是如何成為我國官方語言的嗎?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並非你想的那樣!
    粵語,又叫做白話、廣東話、廣州話、粵方言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粵語根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我們知道普通話是一種人為規定的語言,北方方言不等於普通話,北京話也不等於普通話,也就是說漢語方言中沒有一種方言可以與普通話劃等號。因為北方方言區人口佔絕大多數,北方方言理所當然地要在普通話中體現出來。普通話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海納百川,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各種方言得詞語,也吸收了很多粵語的方言,如"單車"、"的士"、"沙發"等。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蘇州話與廣州話這兩種方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言,蘇州話屬於吳語,從聽覺上感覺和普通話更接近,怎麼變成了和廣州話最接近呢?原來,如上圖所示,專家指出了:蘇州話的「聲母」和廣州話的「韻母」最像《廣韻》(宋朝官方所修的韻書,也就是宋代的「普通話」教材)。
  • 粵語「鹹濕」這個詞居然源於外語?
    相傳,在民國建立之初,議會上要對國語進行投票,粵語差點就成為了國語,只是當時孫中山把票投給北平話,所以粵語只差一票沒能成為當時的國語。粵語能在當時得到那麼的支持也是大有原因的,一方面粵語歷史悠久,文化深遠,另一方面,粵語保存了漢語音韻的特點,還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詞,是中華語言的瑰寶。但其實,在戰爭動蕩的近代時期,粵語還引進不少外來詞。接下來就介紹粵語中常見外來詞之一鹹濕。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但是,有一門語言是在我國通用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說的「普通話」了。各位,你們知道官方指定「普通話」的由來嗎? 在各個地方流傳著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以「票選普通話」為中心,但是故事的內容因地區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主旨內容就一個,當地語言以一票之差落選了普通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故事吧。
  • 粵語不是古漢語唐音嗎?為什麼唐朝人的韓愈說聽不懂粵語呢?
    就更別說是北方人韓愈了。古漢語發音為何接近廣東話發音古漢語的某些發音接近現代廣東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記得國外有位研究古漢語的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不懂廣東話的他在香港用其所研究歷史階段古漢語的發音與香港本地人交流,發音雖然與現行香港廣東話有所不同,但對方卻大體都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