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2020-12-16 騰訊網

其實一直有一個疑問在我們心頭,就是電視劇之中無論哪個朝代的古裝劇似乎都是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偶爾有幾個人說地方方言都會引得觀眾驚呼不已,這就是中國語言的魅力。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

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讓編者來為大家講解那一段語言之爭的風雲史。

並不是現在才有普通話

並不是到我們現在才有了普通話,中國曆朝歷代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官方語言。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般那個地方是都城,就會將其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官方語言,像周代基本上都是以洛陽地方的讀書人發音作為官語。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將度量衡,文字都統一了,唯獨忘記了語言,但也有人指出鹹陽人的方言就是當時的官話,到後世從漢朝到清朝,基本上都是以都城附近的方言作為全天下通用的國語。

民國初期形成了以南京話和北京話為主的國語,而新中國推廣普通話的時間是1955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其實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的,雖然說中國人寫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但每個地方的發音都有者自己的特色,說起來那也真的是差別巨大,就像中國古人為了表達方言難懂寫出了巧舌如簧和花言巧語這些詞。可是如此大的一個中國若不使用一門統一的語言,那對於各行各業和中國未來的發展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最近流行起來的粵語當年差一點成為國語的說法是靠不住的,要知道,一個國家語言的設定必先是基於絕大多數人使用且是本土語言的前期。粵語這一門語言太難了,甚至被一些人戲稱為鳥語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說現在的普通話而言,我們從小學習的人都知道只有四聲;但粵語不同,它是直接繼承中古漢語而來,保留了「九聲四調」。這裡面的難度可見一斑。我們現在推崇粵語的人大多數初心不是基於語言的保存角度,而是因為八九十年代粵語歌曲那陣風吹到現在都還沒有散去。

西南官話輸給了中原官話

當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普通話是靠不住的。當年輸給了中原官話的語言是西南官話。

當時中國境內的官話(官方語言)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其中使用人數最廣的是中原官話,範圍可以從秦嶺淮河到湖南江西,但當時使用人數最多的官話是西南官話。也就是如今戲稱的四川話。

當時官方考慮和我們有很大差別,雖然說西南官話說的人最多,但西南官話語言大多詼諧幽默,不符合中國字正腔圓,中正且直的要求。

如果要把西南官話作為中國的普通話面向世界,很難代表中國,相反的是中原官話就具有了這些優點,能夠很好的代表中國漢語形象。再加上中原官話是使用人數最廣的一門方言,退廣起來也是相對容易的,所以中原官話在八大官話之中勝出。

所以粵語僅差一票失去國語的謠言就不攻自破了,真正輸掉國語地位的是以四川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我相信今天就算再來一次投票,依舊還是中原官話勝出。

相關焦點

  • 只差一票,粵語就是國語了嗎?並非如此,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是它
    有的地方語言如廣東之粵語聽起來如鳥如燕,但如果用於古詩文的閱讀和歌曲的誦讀,比普通話要押韻很多,有的地方如四川話天生就帶著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氣,讓人停了不禁開懷大笑。而如今盛行中國的普通話據說也是當年選出來的中國代表語言,粵語在參選的時候僅僅以一票之差失去國語地位,史實真的是這樣嗎?
  • 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不是真的?其實最有可能成為國語只有它
    但一直以來,關於國語就有一個流傳已久故事,那就是在中國民國國會當中,要求以粵語作為國語,而粵語以一票之差(也有三票的說法),敗給了北京話,這個故事也是一直在廣東流傳,那麼這個說法是不是真的呢?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1955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到了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門正式下發了在各級學校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此事當真?其實最有可能的,卻是它
    在廣東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當初在1913年召開的「中國讀音統一會」上,粵語僅差一票便能當選國語,甚是可惜。國語,又稱「普通話」,早在1902年,吳汝綸去日本考察的過程中,就有日本人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最好能在全國範圍內施行「普通話」。自那時起,居住在紫禁城的清朝貴族便打算將北平官話定為「國語」。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因此早在春秋戰國開始起,社會就開始致力於一種共同的語言,當時又被稱之為「雅語」,用於外交和拜訪所用,但是學會這種語言的人,基本只限於貴族和士大夫。時間一轉,來到了如今,只要我們操著一口普通話,還是能夠暢行大江南北的。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比較官方的說法是1955年全國的首次普通話推廣。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比較官方的說法是1955年全國的首次普通話推廣。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了國語?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所以「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其實也就是那時候江浙一帶考中進士的人佔比很多,進入朝堂的也佔了大本部分,加上皇帝自己說南京話,少數服從多數,就將南京官話定為全國通用語言。所以南京官話就成為了全國統一的語言,後來朱棣篡權,遷都北平,一大批的官員百姓也跟著北上,南京官話就和當時的北京話產生了混雜,但是皇帝都是說的南京話,全國各地也只得跟著學習南京話。
  •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這樣一個古代的皇帝,在最終統一了國家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文字是立國之本。對外,它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往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著種種,承載著前人的喜悅,也包含著後人的悲哀。眾所周知,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不是漢語。說到普通話,在普通話的選舉中,有傳言說"在最後的投票中,粵語和川語是排在前兩位的語言,尤其是粵語,只以一票的優勢超過了作為官方語言的普通話。"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這個到底是不是謠言?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真的假的?這和「建國後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陝西話差一票就成普通話」,以及「粵語就是唐宋普通話」的說法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體現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編造的謠言。當年是什麼方言差一票成為官方語言,這個很多種說法,各地百姓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方言才是差一票成為新中國的官方語言。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這個到底是不是謠言?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真的假的?這和「建國後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陝西話差一票就成普通話」,以及「粵語就是唐宋普通話」的說法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體現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編造的謠言。當年是什麼方言差一票成為官方語言,這個很多種說法,各地百姓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方言才是差一票成為新中國的官方語言。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粵語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語言之一,起源於北方中原的雅語和楚國的楚語。它的發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秦始皇南徵百越,秦軍留守嶺南,他們所用的語言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雅言」。到兩晉和唐宋末年北方戰亂,大量百姓舉族避難南下,又將此時的中原之音融入到粵語之中。
  • 「某某」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普通話究竟是怎麼來的
    網絡上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某某"方言當年只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裡的某某方言有多個版本,如:粵語、四川話、陝西話等等,說是當初定國語時,全國代表投票,北京話只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擊敗了某某方言,最終成為國語,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話。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有無事實依據呢?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 民國初年:哪種方言「差一票」就淘汰普通話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又據「野史學家」考證,唐朝官話即粵語,唐朝人其實都操著一口地道的省港土話。——可見,廣東話的強勢,那是有底蘊加持的。鑑於「路邊社」和「野史學家」的一貫嘴臉,以上信息肯定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