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達,粵語一度在大陸很流行。然後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粵語的興趣逐漸降低,粵語開始逐漸地衰落,連大本營廣州都越來越少人講了,外地人來珠三角也不再學習粵語了。
粵語是漢語最強的方言,連它都開始衰落,其它的方言就更不用說了。根據統計,漢語有七大方言體系,細分起來有大大小小几百種方言。這些方言,承載著相對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方言都越來越少人使用,逐漸地衰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方言逐漸衰落乃至消失,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展,不同區域的人們往來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才能比較順暢地交流,因此原先他們使用的方言使用頻率就越來越低。接下來,隨著代際的傳承,很多方言就衰落直至消失。觀察我們的周圍就可以看到這種趨勢,七八十歲的人很多只會方言,四五十歲的人會方言,也會說普通話,二三十歲的人會方言,但平時主要說普通話,而小孩子很多就只會說普通話,不會方言了。
探究其根本原因,那麼就涉及到成本和利益。我們所說的語言,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在古代,因為交通落後,不同區域的人交流比較少,所以出現了很多方言,到了現代,全國的交通非常發達,不同地區的人們如果還是講方言,那麼交流的成本就會增大。因此為了節約成本,不同地區的人相互交流就逐漸趨向使用同一種語言。
這種情況擴大到整個世界也是如此,當今世界,有好幾千種語言,不同國家的人為了交流,就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如中國人和美國人交流,要不就是中國人學習英語,要不就是美國人學習漢語,而學習一門語言的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中國人學英語十多年了,仍然沒有學會。假設全世界都使用同一種語言,那麼我們誰都不用再學習什麼外語,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所以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大部分的語言也是逐漸衰落乃至消失。
對於這種情況,人們的觀點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認為這是有利的,代表著社會的進步,能夠降低人們交流的成本,另一派則是感覺惋惜,認為每種方言或語言,都承載著相對應的文化,消失了,會讓其文化也跟隨著消失。
小編更傾向前一種,畢竟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當然是大家都使用同一種語言更加方便,成本更低。至於相對應文化的消失,這個其實也是沒辦法的,畢竟歷史上,人類有很多語言和文化都消失,這是我們阻擋不了的。從全局來看,有創造就有消失,今天我們仍然在不斷創造新的文化,如拍一部電影,如果人們覺得它的價值大,那麼就會保留流傳下來,如果覺得它沒用,這部電影就逐漸消失了。所以方言和語言的衰落直至消失,在人類歷史上,是非常尋常的。
事實上,這個世界是運動的,沒有任何物質可以永恆,包括我們全人類,總有一天,也會像恐龍一樣滅絕。
從目前全世界的語言格局來看,大部分語言正逐漸消失。2019年,全世界有76億人,其中使用漢語的有15億人,使用英語的有12億人,再加上會漢語和英語的學習者,總共大約有30多億人會這兩種語言。也就是說,只要掌握這兩種語言,我們差不多就可以和地球一半左右的人交流了。
所以有國際戰略專家認為,未來地球人類的語言將統一,全世界所有人將使用同一種語言。那麼會使用英語還是漢語呢?這個主要看哪種的實力更強一些。有人認為是英語,有人認為是漢語,因此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