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麼多方言,為什麼只有粵語歌風靡全國?

2020-12-15 環球情報員

微信公眾號:環球情報員

幾乎每人心中都有一首難忘的粵語歌。無論是哥哥張國榮,亦或Beyond黃家駒,還是Eason陳奕迅。他們的歌或深吟或淺唱,或引亢高歌,或靡靡之音,總是能夠觸碰內心深處那根弦。

好多人都說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粵語歌卻是一直在華語歌壇佔據一席不輕的地位。粵語歌好聽,除了上世紀的湧現了林夕、黃偉文、黃霑等著名填詞人,給予了詞曲無限的韻味。

粵語歌的婉轉動聽,還要歸結到粵語本身的九韻六聲,比普通話多了些韻聲,讓粵語聽起來的就格外吸引耳朵。

粵語就是「廣東人說的話」?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當地人俗稱「白話」。

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其他漢語方言很難做到),也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中國漢語方言分布圖

粵語的名稱來源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在古代,「越」字和「粵」字是通假字。

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民族,常統稱為「越」,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越)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粵)多用於嶺南的廣東廣西,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用作廣東的簡稱,廣西簡稱「桂」。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廣東,廣西)和狹義(廣東)之分。

實際上,粵語並不是廣東獨有,粵語起源和發展遠在宋朝兩廣劃分之前,與行政邊界無關。所以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而非特指「廣東話」。

▲兩廣之分始於宋,廣東和廣西的行政邊界在歷史上變動很大,原本海南、雷州半島都劃分為廣西管轄,近代後海南、雷州半島、北部灣劃給廣東

粵語如何自成一派?

粵語從古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先秦時期,中原的華夏人泛稱嶺南人為南蠻,漢語的勢力並沒有到達嶺南地區。

春秋時期,楚人來到嶺南,才開始傳播漢語,這段時期是粵方言分化的最初階段。

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後,中原人紛紛南下,百越人(壯侗等民族的祖先)則逃往山區。漢語開始傳入嶺南地區。

▲秦軍「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雖然秦始皇把兩廣納入了漢人的版圖,但兩廣地區在地理、文化上依舊保持相對獨立的割據狀態(直到現在,嶺南的文化、風俗依舊和中國其他地區保持獨特性),中原地區稍有不慎,嶺南地區就獨立。

▲秦軍通過靈渠入主嶺南

秦末的暴政令大一統王朝搖搖欲墜,中原人無暇顧及嶺南地區,漢人趙佗在廣州(番禺)建立了南越國(越南視南越國為自己的朝代,並稱之為「趙朝」)。

▲南越國割據圖

嶺南遠離中原,交通不便,漢族移民入主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與南越的百越語(壯侗族語言)融合,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

▲南越王趙佗

▲ 廣州 「南越王博物館」(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E出口)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政權更迭頻繁,社會人口大量頻繁的遷移。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嶺南,北方漢語不斷對嶺南本地語言衝擊。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

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漢語,又給正在形成的粵方言增加了新的影響,使粵方言接受更多漢語共同語的特點。如鬥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等地的粵方言,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反映了魏晉時期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布較少的山區,本土原住民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彙的語言。

▲香港粵語的歷史演變

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段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又一次加強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聯繫。這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距離的時期。

至此,粵語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故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

宋朝,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

宋代的粵方言,大概已與現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它所用的語音和詞彙,已經奠定了現代粵方言的基礎。

清朝末期,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廣府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唐人街依舊通行粵語。

▲廣州走向世界

粵語是古漢語嗎?

粵語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點,也有古南越語的遺留和外語成分。

首先,粵語的語音系統比普通話複雜。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標準廣州話保留了入聲,分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9個聲調。粵語有聲母19個,分類格局基本繼承了中古時期的「唇、舌、齒、牙、喉」五音聲母分類格局。

韻母59個,雖然和中古漢語有出入,但是比起39個韻母的普通話,還是更接近中古漢語。

▲粵語拼音圖

由於粵語聲調和韻母的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話,能夠組合出的總音節數也就比普通話要多,所以在表達上粵語歌能夠更加豐富,層次感更加明顯和強烈。聽起來抑揚頓挫,長短音錯落,倍加婉轉。

其次,粵語之所以好聽,跟粵語的「古」也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粵語是一門比較古老的語言,很多詞彙都沿用了古老的用詞,會顯得更加一番韻味。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普通話管吃飯叫「吃」,粵語則沿用了古老的「食」;普通喝水是「喝」,粵語是「飲」;普通話走路是「走」,粵語是「行」;普通話一元錢是「元、快」,粵語是「文」等等,在一些粵語方言裡,錢被稱作「銀紙」。

這些詞彙都反映出,粵語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語言,很好的傳承了古漢語的一些特點。今日我們聽粵語歌的時候,會有一種古韻的風情與味道。

為什麼只有粵語文化風靡全國?

語言背後是權力強勢和經濟強勢,文化的傳播與經濟水平的流動非常契合。很多人接觸到粵語流行文化,都是從聽粵語歌、看粵語電影、電視劇開始的,而把這些推向極致的,非香港莫屬。

日本在60年代成為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日本流行文化,正如日本商品一樣流向世界各地。香港作為一個外貿港口,對日本文化(乃至世界其他文化)也很包容。

香港要發展華語流行音樂,在向日本學習與交流後,粵語流行歌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在那個年代,日本出新歌,香港的唱片公司會買進版權改編成中文,造就了一個有缺憾的華語歌盛世。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很多膾炙人口的粵語歌,其實都是日語的翻唱版

與世界同步的新式技法,旋律,音效,搭上一個粵語中文歌詞,就是華語樂壇的日常。從70年代至90年代,以黃霑、林夕、黃偉文為代表的幾代填詞人鵲起,粵語原創歌曲走俏,形成了獨特的粵語詞曲風格,撐起了粵語歌壇的江山。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港資是外資的主力軍,與人才、資本同時流入的還有粵語歌、粵菜、茶餐廳等文化生活方式。

大陸人剛從封閉的世界掙脫,音樂流行文化幾乎空白。八九十年代,大量粵語歌進入內地,內地歌迷如同發現一片新大陸,並迅速被這種很不一樣的曲風吸引,成為其狂熱的粉絲。

香港TVB劇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壟斷了大陸人(特別是嶺南地區)的電視,甚至人人都隨口說上來幾句TVB的經典臺詞,可見當時香港影壇在大陸的火爆程度。隨著TVB的傳入,很多電視劇主題曲也捕獲了不少人的耳朵。

▲做人,最緊要就系開心

可以說,粵語歌成為了很多歌迷影迷心中的深情回憶,算是陪伴了自己青春的存在,成了一種情懷。

最近幾年,隨著香港的經濟放緩、內地樂壇、韓國樂壇的崛起,香港樂壇的光環漸漸散去,也好久沒有聽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粵語歌曲。

但是,不得不說,在南方眾多方言中,唯有粵語脫穎而出,在以北方語言為主流的大陸轟轟烈烈的來了一場文化逆襲。

時代的風起雲湧,個人的悲歡離合,歷史的厚重滄桑,在香港詞曲人手中幻化為為一曲曼妙的樂章。

粵語歌,既有家國情懷的博大雄壯,也有兒女情長的精緻細膩。眾多因素的雜揉,都使得粵語歌聽起來,或婉轉悠揚、纏綿悱惻,或盪氣迴腸、振奮人心。是青春,也是慰藉。

哪一首粵語歌最能打動你?歡迎在下方評論。

作者: Cimon 編輯: 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中國這麼多方言,為什麼只有粵語歌風靡全國?
    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其他漢語方言很難做到),也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中國漢語方言分布圖粵語的名稱來源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在古代,「越」字和「粵」字是通假字。
  • 粵語為何成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眾多周知我國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共80多種語言。就語言來說,我國不同地區的方言也是不同的,南方的主要語系分別是,吳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等等。由於所處地區不同,所以方言文化也不同,大家的交流很困難,影響溝通。
  • 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方言,不是東北話和浙江話,而是格外風靡的粵語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中國還有著56個民族,不同的地域展現出不同的特色,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雖然近代中國經歷了許多屈辱和不公,這個偉大名族在今天卻站在了世界大國的行列,這裡不僅有中國幾代人付出艱辛的努力。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於是問題來了:臺灣福建有閩南語歌,大包郵區有吳語歌,為什麼只有香港廣東地區的粵語歌贏得了人們的心?接下來你將看到:●閩南語歌也曾紅極一時●普通話的推廣讓方言歌曲只能變成民間小調●粵語歌是怎麼紅起來的?●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粵語歌好聽?
  • 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方言,不是東北話和浙江話,而是格外風靡的粵語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中國還有著56個民族,不同的地域展現出不同的特色,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雖然近代中國經歷了許多屈辱和不公,這個偉大名族在今天卻站在了世界大國的行列,這裡不僅有中國幾代人付出艱辛的努力。
  • 關於方言!為什麼廣東本地人說粵語令人舒服?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袤、多民族的國家,經過多年文化的融合,民族問題基本已經解決,少數民族中很多人已經融入了漢族的生活,即使沒有融入已保持著原貌但可以包容地接受其他民族。但關於方言一直備受詬病,尤其外地人比較多的地區,本地人說方言就會被噴,
  • 我國最受歡迎的方言,不是東北話和浙江話,而是格外風靡的粵語
    我國最受歡迎的方言,不是東北話和浙江話,而是格外風靡的粵語大家都知道我國擁有著極其寬廣的佔地面積,在我國這一片土地之上也擁有著許多的名族,我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多民族國家,從一首歌當中就能夠知道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除了漢族之外,我還擁有著多達
  • 哪裡的方言最好聽?全國方言大比拼
    粵語好吧,小編我還是老老實實的說我的東北話吧。的確,東北話的發音與普通話較為接近,學起來較為簡單,再加上東北戲精輩出,活躍於各路表演舞臺,讓東北話輕鬆風靡全國。東北藝人而「兔兔這麼好吃,為什麼不可以吃兔兔」的成都人,雖然地處西南,但講的依然算是北方話,可理解度達60%。
  • 咱們明明聽不懂粵語,為什麼粵語歌還這麼火?
    說起我們聽歌學會的第一門「外語」,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粵語」。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粵語歌既洋氣又好聽呢?有人說,那還不是因為,咱們聽不懂唄!但是很多人也覺得奇怪,方言歌曲那麼多,像閩南語啊、吳語啊、信天遊啊,明明都很好聽,也有自己的經典曲目,但是,為什麼只有粵語歌曲紅得這麼廣、這麼久呢?其實這裡面,還大有說頭!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於是問題來了:臺灣福建有閩南語歌,大包郵區有吳語歌,為什麼只有香港廣東地區的粵語歌贏得了人們的心?接下來你將看到:●閩南語歌也曾紅極一時●普通話的推廣讓方言歌曲只能變成民間小調●粵語歌是怎麼紅起來的?●為什麼人們會覺得粵語歌好聽?
  • 方言歌曲裡面,為什麼只有粵語歌曲流行,閩南語沒有,原因在這
    方言歌曲裡面,知名度比較高的還是粵語和閩南語,其它的比較熟悉的都是區域性的戲曲,按流行歌曲來說的話,還是粵語和閩南語但是按照傳唱度和流行程度,那肯定是粵語歌曲更加廣泛第一、主要還是香港的娛樂圈發展比較健全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西北風沒有成就陝西方言歌屬於60後70後的童年時代已經遠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些比秦腔還難懂的粵語歌,在那個年代,西北大地上還風靡著《黃土高坡》這樣的歌,它們被稱為「西北風」。西北風從西北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中國流行樂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卻沒有像粵語歌那樣,用陝西方言唱歌,印象中只有一個叫石國慶的人,用陝西方言清唱著「我叫王木犢,我叫王木犢」,在萬象更新的80-90年代裡,王木犢最終銷聲匿跡,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都僅存幾個段子而已,生於1941年的石國慶(藝名王木犢)如今已經77歲了。陝西方言歌為什麼不能唱響九州?
  • 廣東方言對比,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如此相似?
    據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對基本詞彙的統計,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跟客家話的基本詞彙最相似。客家人自稱「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定居於山區,注重保持母語的純潔,因而客家話的詞彙系統相對比較單純,吸收其他語言和方言的詞語較少。粵語通行於珠江三角洲及粵西、桂東的沿海沿江地帶,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古百越語及外來語言的因素,因而其詞彙系統凸顯多元化的特色,本地與外來交匯,傳統與流行交融。其中外來詞語和流行詞語之多,在各大方言中首屈一指。
  • 粵語最流行?中國每個省都有方言,為何只有粵語形成了流行文化?
    粵語最流行?中國每個省都有方言,為何只有粵語形成了流行文化?在中國,大約百分之八十八到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漢族人,也就是說,漢族人口佔中國人口的佔絕大多數。漢族人的母語都是漢語,但並非都是普通話。事實上,中國的歷史十分漫長,版圖有十分遼闊,所以中國的方言非常多。漢語方言複雜到什麼程度?有個美國學者說,英音和美音的差別雖大,但還趕不上北京話和天津話。而北京話和廈門話的差距,比英語和德語的差別都大。漢語的方言,主要有八種。一個是北方方言,使用人數最多,佔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比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其專門講述方言的《大話方言》一書中,也認為當年中華民國國會曾靠投票定國語,而粵語因為粵籍議員多,差點被選中,幸有孫中山先生大局為重,對粵籍議員逐個關說,才讓位於北京話。下面就讓我們以此為例,專門闢一下謠。16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大話方言》也認為粵語差點被票選成國語。
  • 方言歌曲裡面,為什麼只有粵語歌曲流行,閩南語沒有,原因在這
    方言歌曲裡面,知名度比較高的還是粵語和閩南語,其它的比較熟悉的都是區域性的戲曲,按流行歌曲來說的話,還是粵語和閩南語但是按照傳唱度和流行程度,那肯定是粵語歌曲更加廣泛第一、主要還是香港的娛樂圈發展比較健全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西北風沒有成就陝西方言歌屬於60後70後的童年時代已經遠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些比秦腔還難懂的粵語歌,在那個年代,西北大地上還風靡著《黃土高坡》這樣的歌,它們被稱為「西北風」。西北風從西北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中國流行樂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卻沒有像粵語歌那樣,用陝西方言唱歌,印象中只有一個叫石國慶的人,用陝西方言清唱著「我叫王木犢,我叫王木犢」,在萬象更新的80-90年代裡,王木犢最終銷聲匿跡,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都僅存幾個段子而已,生於1941年的石國慶(藝名王木犢)如今已經77歲了。陝西方言歌為什麼不能唱響九州?
  • 方言中唯有粵語鋒芒畢露,一場完美的文化逆襲,權利和經濟的強勢
    往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粵語歌我們都知道火遍國內國外,粵語流行文化也是華語世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陸流行文化基本上還在空白期。而粵語流行文化則大大豐富了當時國民的娛樂生活。多數人喜歡聽粵語歌,同樣在學粵語。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小編我是90年代末重慶大學的畢業生,想當年,正是粵語最流行的年代,特別是粵語歌曲,更是風靡全國!其實剛開始,我也以為他不是廣東人,因為那時候出門少,連我都以為所有廣東人都會看香港電視劇,既然看香港電視劇,沒有理由不會說粵語啊?直到後來畢業後,發現公司裡有很多來自梅州、潮汕的同事其實真的不怎麼講粵語,我才知道廣東還有那麼多人是不會講粵語的。
  • 同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為什麼吳語的影響力就不如粵語?
    在旅遊的過程中,免不了要與其他人溝通,尤其是到了不熟悉的異地去旅遊,這種溝通的過程就會更多,不過這種溝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其中面臨著非常大的語音障礙,一般的人可能認為只有出國了才會面臨這種障礙,其實不一定,在我們國內旅遊,也會面對這種事,因為我國存在著太多的方言,雖然普通話很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