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電視劇挺火,叫《三十而已》,講的是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三十歲已經不再年輕,如果沒有事業,又沒有家庭,焦慮感仿佛會如影隨形。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們似乎是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的冰棍是那麼甜,夏天的知了聲是那麼清脆,放學後是那麼歸心似箭。
一旦回到家,似乎就回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看看動畫片,和小夥伴踢踢球,如果院子停電了,索性可以玩捉迷藏遊戲。
現在,我們可能很少開懷大笑,或者徹底讓自己放空,成年人總是忙於思考怎麼賺錢,怎麼在別人眼中活得更精彩。
我有個朋友,以前老愛發朋友圈,最近幾個月沒發了,感覺心情挺鬱悶。
這可能不是一個好信號,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朋友圈都不快樂,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
為什麼成年人的快樂越來越少?
辨證學告訴我們一件事的原因是由內因和外因推動的,外因是客觀的,比如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比較大,成年人光是應付工作就夠嗆了,哪有時間快樂?
這的確不假,有的工作忙起來簡直是昏天黑地,老闆把任務布置下來,自己就像上了一顆定時炸彈,既不能按時吃飯,甚至連正常睡覺都是奢望。
每天早上醒來都無比睏乏,巴不得再多睡10分鐘,但為了生活只能咬牙堅持;晚上回家洗完澡又是深夜,想追劇又怕明天起不來,感覺時間不是自己的,而是老闆施捨的。
如今,很多公司還要搞末位淘汰,搞KPI,如果自己的排名墊底,可能會馬上捲鋪蓋走人,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鞭笞著自己:不要放鬆、否則我就會被淘汰了。
但相比社會的壓力,內因——內心的欲望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小時候的我們之所以快樂的那麼純粹,是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沒有利益的牽絆,比如踢足球、看動畫片或者和小夥伴玩耍,我們只是享受過程,並沒有強求什麼目的,因此無論是輸是贏,我們都會滿足,而一旦滿足,快樂就隨之而來。
現在,我們有很多物質欲望,比如買一套大房子,換一輛好車,或者多賺點錢養兒防老,其實有物質欲望沒有錯,錯在欲望是否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如果過度透支自己的未來,也就透支了快樂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控制物質欲望也許能幫助你提升幸福感,因為當你越容易滿足,也就越容易感到快樂。
所以,有時你會聽到某某某說,我吃了一道菜,很開心,或者我看到一朵花,很開心。其實他沒有騙你,他是真的快樂,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越純粹的人,也就越能感知純粹的情感,比如快樂、悲傷、憤怒。一個懂得知足的人,他就越有可能「知足者常樂」。
真正的快樂可能隱藏在人的精神層面中,而不是物質層面,物質可以成為獲取快樂的途徑,但永遠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