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之——二梅書屋

2020-12-21 柏言捷語

書屋或者書齋一直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家園,也是放牧思想的田園,文人雅士還總是喜歡給自己的書齋或者居室起一個別具一格的名字,或抒情、或勵志、或自勉,大都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小時對書屋的印象僅是課文裡魯迅先生筆下的「三味書屋」,沒想到家鄉的坊巷裡也有一個特色的「二梅書屋」,名字應當比較容易理解,有兩株梅花。

家鄉的坊巷裡有個「二梅書屋」,名字比較容易理解,有兩株梅花。

文字的內容是他們的家訓

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戶人家一樣,二梅書屋也是「一屋跨兩巷」,一頭位於郎官巷,另一頭位於塔巷。

三坊七巷的建築大部分不帶油漆,保持木頭的原色,更顯古香古色

這裡的門由青磚疊砌,形成拱狀,是民國時期大門的設計風格

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戶人家一樣,二梅書屋也是「一屋跨兩巷」,一頭位於郎官巷,另一頭位於塔巷。一不小心走到塔巷,這裡的門由青磚疊砌,形成拱狀,是民國時期大門的設計風格,管理人員說不好意思,後面不能進,只好又繞道返回。位於郎官巷的大門是典型的清代門頭房,六扇厚重的朱門一字排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六扇朱門已經成為表明家中有人在朝為官的一種身份的象徵;從後門走到前門,有點穿越時空。

這裡曾是清代鳳池書院山長林星章的舊居,鳳池書院其實就是福州一中前身,不過這名字好像容易與糞池諧音,如同華東政法大學裡的韜奮樓總是被學生讀成掏糞樓一樣。林星章是本地人,清嘉慶年間進士,歷任廣東省石城、新會兩縣知縣,又署理過廣東省龍門、茂名兩縣知縣和化州知州,後任廣東鄉試同考官。曾主持編修《新會草志》、《廣東通志》,算得上是著名的方志專家、教育家,人們習慣性將他編寫的方志稱為「林志」。

一進門見到一塊形狀特別的牌匾,原來寫的是這個家庭的家訓,放置在此也是別有用意,子孫一進門就能看得到。三坊七巷的建築大部分不帶油漆,保持木頭的原色,更顯古香古色,但大廳中間插屏門是帶有顏色的,有的黑色有的紅色,其實這也是建築年代的體現,明代一般是上黑色的油漆,因為朱明王朝民間禁止用朱紅色,發展到清代就可以用紅色的了。二梅書屋的紅色插屏門上有貼金飾紋,據說除了吉祥如意之外,在民間風水學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剋的說法,所以也有防火的寓意。插屏門在福州地區的喪葬喜事中也有特殊作用,一般家人去世,停屍處就在門後,出葬前要把門卸下來,讓後把死者抬到前廳。

順著遊覽提示來到三進花廳,看了許多座坊巷裡的大宅院,屋子的結構大同小異,唯有花廳形制各不相同,也就迫不及待地走向花廳。門、窗、壁板皆用楠木製成,忍不住摸了幾下,廳堂兩側的隔扇部分都有水彩畫,有戲劇故事和花鳥樹木,背後還有書法題款。小花園兩側分別有兩座八角亭,並有一株百年的荔枝樹和一株棕樹,據說這棵樹結的荔枝核小如丁香,色澤紅豔。果樹仍枝繁葉茂,只不過看上去被修剪過多,形體上並不美觀。小園顯得十分幽靜,池畔是假山以及一座石塔,不知道是否因為背後緊挨著塔巷的緣故。古時的小姐常常在花廳看魚,登上假山到閣樓彈琴,能瞧見牆下過路的白馬王子,成語中就有「牆頭馬上」之說,當然也包括「紅杏出牆」。咫尺山林,整座院落宛如精緻版的蘇州園林。

如同水榭戲臺一樣,「二梅書屋」因知名度高而成為這座宅院的代名詞。從花廳左拐,書屋赫然展現。書屋自成南北向的一個院落,屋前有兩株梅花,可能剛恢復不久的緣故,書架上擺放的只是一些瓶瓶罐罐,書屋所在院內尚有坐南向北三間排小屋,維修房屋時保存了一塊當年留下的三合土地面;東側是灰塑雪洞,上書七星洞三個字,雪洞是古人用糯米、石灰、三合土雕塑而成的一個像鐘乳石的巖洞,就功能而言,既能避暑又顯優雅,同時也是一個通道,給人以「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感覺,和諧。這裡的確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好地方,想當年主人在此,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品的卻是生活。林家的後人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自然自然也是學業有成,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家林惠民小時就在這裡生活。

二梅書屋的三落宅院錯齒咬合,跌宕錯落。根據特殊的地形,古時的匠人巧妙地組織庭院間的聯繫,合理地布置廳堂、寢臥、書房、花廳等主要的功能。書屋整體開闢為民俗博物館,由福建省文物總店布展,這裡陳設的一件件明清家具精雕細琢、典雅華美,遺韻綿長。印象最深的是東落廳堂兩邊擺的12扇「漆金木刻祝壽圍屏」,是為友人母親七旬榮壽所撰,屏風雕刻的花鳥、人物古獸等栩栩如生,做工考究。

細細品味,慢慢欣賞,不知不覺,又走到了塔巷裡面,那扇民國時期的大門。

相關焦點

  • 暢遊三坊七巷(一)
    暢遊三坊七巷(一)八月下旬的一天,我來到了榕城——福州。從車站出來,時間已經接近十二點,但是這座城市依舊熱鬧無比。翌日一早,我徙步前往三坊七巷。我首先來到楊橋路邊的冰心和林覺民故居(兩個人的故居是同一處地方),故居門上的左邊寫著「冰心故居」,右邊寫著「林覺民故居」。來到故居內,就看到道路的中間有一尊林覺民的半身像。沿著一條長廊直走,長廊的兩側種植有茂盛的翠竹。
  • 【原創】明清古街三坊七巷
    中午,我和老伴休息一陣子,下午乘公交到國家5A風景名勝區三坊七巷遊覽。光祿坊內主要有劉家大院、三坊七巷保護修復成果展等院落。巷內主要有嚴復故居、天后宮、二梅書屋等院落。俗稱塔巷,以五代閩時坊內建有育王塔和塔院得名。巷內主要有二梅書屋、小黃樓、王麒故居等院落。
  • 三坊七巷:線上直播,「宅家」也能品味千年坊巷文化
    3月12日,「村長」李銳直播連線三坊七巷,與三坊七巷陳盈盈、林斯琦兩位講解員互動,詳細了解三坊七巷古厝景點、歷史文化以及福州多個特色小吃。在一個半小時的連線時間裡,有43.5萬網友在線觀看,16.2萬次點讚。講解員身著古風長裙,為大家徐徐展開一幅煙雨坊巷的如墨畫卷,更是得到了許多「好美」的評論。
  • 你好,三坊七巷
    在每個城市基本都有一個地方,把年代久遠的東西翻新,用作商業美食街,像北京南鑼鼓巷,武漢的戶部巷,成都錦裡,包括這次的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端午粽意濃,福州三坊七巷分享百年福果
    昨日上午,「尋味坊巷·果香之旅」2020年三坊七巷水果節啟動,分享百年福果、探尋坊巷人文,感受福州古厝文化。二梅書屋內的百年荔枝樹,今年又結出了累累果實「守護者」認養活動昨日上午,在水榭戲臺舉行的水果節啟動儀式上,福州古厝集團相關人士介紹,三坊七巷院落內分布點綴著不少名木果樹,其中數十棵年齡超過百年,這些百年果樹與坊巷古宅相依相存,每棵果樹皆見證著每座古厝的興衰浮沉,保護百年果樹就是保護古厝的文化傳承。
  • 三坊七巷的防火寶典
    三坊七巷為多為木質結構,從古至今,三坊七巷的老居民們就有很強的防火意識,在三坊七巷建造時就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性。
  • 三坊七巷位列全省景區第一!身為福州人,你真的了解三坊七巷嗎?
    身為福州人,你真的好好了解三坊七巷嗎?真的用心逛過三坊七巷嗎?先跟著烏山君,把手機橫過來,一分鐘逛一遍三坊七巷!傳統文化之旅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鄢家花廳——劉齊銜故居(聯票價是 120元/人次)品美食賞美景的坊巷慢遊—
  • 如何正確✔玩轉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中間一條街為南后街。
  • 福州三坊七巷,認真走一走這些巷子,尋找福州舊時的模樣
    這裡走出了多少課本裡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偉人功績,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覺民、冰心、林徽因……三坊七巷,可以追溯到晉,在唐五代得到完善,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改造過),這裡是「裡坊制度活化石」,也是「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 福州三坊七巷,當古巷遭遇現代化
    《華夏地理》於2009年三坊七巷舊街改造時做過專題,此次藉機再訪,今日繁華生機,自不同於昔日破敗凌亂,南后街遍布本地小吃和老字號,也不乏星巴克這樣的舶來所,遊人如織,興致勃勃,難道這就是聚集過眾多文人名士的靈福之地帶給今天遊者的遺產麼?
  • 福州三坊七巷,這座2200多年的古老城市,讓人回味無窮
    福州這座古老城市已有2200多年歷史,這裡坐落著聞名的三坊七巷,這是一條歷史文化老街。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三坊七巷升5A了 真正美景原來要拐進巷中才會遇見(附3D版)
    其中,三坊七巷景區成為本次唯一獲評的福建景區,也成為福州市首個5A級景區。  據了解,作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三坊七巷,由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林則徐紀念館以及烏山歷史風貌區三個景區構成,2010年初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
  • 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前南后街
    國慶第一天,和「左帥」結伴同遊三坊七巷。這是我第三次到三坊七巷,看到石門上大大的「南后街」三個字,立馬湧上一股熟悉感。
  • 三坊七巷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
  • 漫步三坊七巷,看坊巷傳韻,聽家風流芳……
    福州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古城一角坐落著三坊七巷。這裡,白牆灰瓦,精緻的木雕,馬鞍形的風火牆,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在訴說著悠遠深邃的歷史。三坊七巷的歷史可上溯至晉時的「衣冠南渡」,由中原逃難而來的大批貴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門外,便是今天的三坊七巷雛形。
  • 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黃巷、安民巷等,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 福州市:24處熱點景區,5A級景區三坊七巷,一天就玩完了?
    另外有名氣的就是三坊七巷,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名人故居聚集地,有眾多博物館可以參觀。其實這個地方感覺更像是一個步行街,也不用買門票隨便逛逛景點就可以,基本上一天就走遍了。景點通票價格貴不說,好多景點還不能進去,性價比不高。值得一說的是這裡的環境乾淨整潔,停車管理有序,行人和騎行都不受打擾。
  • 三坊七巷「老古董」被隨意丟棄(圖)
    這是記者連日來在走訪三坊七巷時看到的情景。  據前不久出臺的《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古建築各種裝飾裝修構件,亦屬於文物,受本辦法保護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未經市城鄉規劃局、市文物管理局同意,不得拆除、倒賣。」
  • 閩臺淵源彰顯地 裡坊制度活化石-遊福州三坊七巷
    1/寫在前面 1,強烈建議北方的朋友去遊覽,三坊七巷內的建築都是極具閩南特色,和北方的有很大的反差。有點像平遙古城,在一個區域內聚集了當時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建築。
  • 漫遊福州之…三坊七巷
    十一期間的福州三坊七巷,依舊熱鬧。閩江之水天上迴蕩,三坊七巷地靈人傑。民國初,著名詩人陳衍曾留下千古名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閩江的景色扣人心弦,三坊七巷的風情則令我嚮往。繁華裡透著古雅,坊巷縱橫,深院大宅,鱗次櫛比,曲徑通幽。居民們大都以碩大的木頭製成門坊,門坊上的木雕圖案線條飄逸,花廳門扇的窗花紋路流暢。柱礎用青石細磨,雕刻著花草山水、蟲魚鳥獸。那鬱鬱蒼蒼的古木在錯落有致的風火牆內靜靜矗立,悠久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