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人巴掌大一塊麵皮兒,我們就能把世界包進來,包成一個個帶褶兒的包子。
包子,其實就是菜饅頭。根兒還在饅頭那。
話說,三國時候的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後,到了瀘水時,軍隊無法渡河,於是,想了個法子,把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麵粉,做成人頭模樣,祭祀後大軍順利渡。
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當然,也叫作蠻頭,後來就慢慢叫成了「饅頭」。
到了南宋,比如這《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
這裡稱呼的「包兒」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包子」。
從記載中可以得知,那時候的包子的餡料已經非常豐富了。
到了今天,只要一提到素包子,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韭菜雞蛋包子。
我愛吃韭菜雞蛋包子,所以,對我來說,何止是提到素包子,只要是提到包子,我就只能想起來韭菜雞蛋包子。
甚至,當我想不起來吃什麼、什麼都想吃但又不知道具體吃什麼的時候,弄上幾個韭菜雞蛋的包子,保準是錯不了的。
中午,我就弄了幾個韭菜雞蛋的包子吃。
賣好吃頭兒的地方都得排隊,就算我早早的到了,還是不能倖免,看著籠屜裡包子出籠,蒸騰出熱氣勾引著我的口水,反而被別人打包帶走或者放到桌兒上自顧自的吃起來的時候,就非常饞得慌,饞的心光痒痒。
等了會兒,終於到了咱,包子不小,要六個就差不多了。
那就要十二個,萬一不夠吃,多後悔啊。
何況還排了隊,多買點,就能多分化一些排隊的成本。
我真是個精打細算的人。
給咱拾了十二個包子,早早就結了帳,往家趕。
其實,還沒出門,就眼巴巴的看著手裡提著的包子,包子們也眼巴巴的看著我,好像是在說:「快吃吧,早吃早享受,晚一分損失一分味道。」
啥都是熱著好吃,顧不上體面了,剛推開門,就抓起一個包子往嘴裡塞,包子的熱氣蒸騰,混合著冬天刺嘴的寒冷,一齊進了嘴,還沒走到車上,三口之內,一個包子就進了嘴。
其實啥味道也沒體會到,只感覺到一塊兒混著菜餡兒的麵團從嘴巴進入,直直的落進胃口裡,立刻有了飽腹欲。
坐進車裡,稍作修正,讓自己安穩下來,我決定要細細品味這韭菜雞蛋的包子了。
咬一口,跟煎包兒、跟餃子不同,這大包子外皮兒軟軟綿綿,從自然之地生發出來的麥香氣被牙齒完美的釋放出來,立刻充盈了整個口腔。
接著,咬到了韭菜,韭菜的獨特辛香味略略的刺激著口腔,那是來自天地之間最純鮮的味道。
軟軟的雞蛋碎兒帶著焦香,與略寬的、與雞蛋軟軟不同其中帶有柔韌的粉條兒混合。
他們混合在一起,一時間,嘴巴裡充盈著豐富的味覺體驗,讓我感覺人生極大的滿意。
一個包子,包進了全世界,我咬了一口,這包子又還給了我一整個世界。
一口、兩口、三口,一個包子,十分輕鬆地進了肚,肚子十分滿意。
到了家,拿出包子,繼續吃,一會兒六個就幹完了,幸虧買了十二個,還能繼續吃,繼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