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牌位於泉州動車站內,過往旅客很多
閩南網7月30日訊 「朋友,你在哪」,「下雨了,記得帶雨傘」翻譯成書面閩南語怎麼說?至少不應夾雜著「Dua」和英文「U」吧。
最近,泉州動車站一排閩南語廣告牌的神翻譯,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網友華大一位教授甚至批評其「粗俗」。
廣告方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傳播閩南語文化,教授和不少網友卻對這種「翻譯糟糕」的文化傳播方式表示質疑。
走訪:
趣味閩南語現動車站
記者看到,這6座閩南語廣告牌都是待出租的,位於泉州動車站第七站臺北面,每塊長約20米,高約5米,並列而排。土譯的閩南話標語,夾雜著中英文字樣,下方用漢字註解含義。
記者在候車廳隨機採訪了20位旅客,近半外地旅客紛紛表示「看不懂」。大部分閩南旅客比較包容,認為這樣的閩南語無傷大雅,妙趣橫生。
不過,網友的評論似乎更尖銳了些。多數網友不買帳,普遍認為閩南語廣告是可愛,但翻譯有點亂,不規範,有借土話賣萌之嫌。「@華大王建設」評論:誤導初學者,毀掉真價值。粗俗且無趣,怎能不抵制?
廣告方:
動機是宣揚閩南文化
昨日下午,記者致電廣告牌上的招租電話。電話一方的吳先生解釋,這個廣告想法的出發點,是宣揚泉州文化。廣告牌的畫面構成,左上角為泉州著名景點或標誌性物件,希望給外地旅客留下泉州的第一印象,而「土譯」閩南語能更直接地表現閩南方言。記者向其詢問哪家廣告公司製作,吳先生表示不便透露。
據了解,該戶外廣告牌已經過審核。豐澤區工商局康副局長說,廣告中的內容和文字,若明確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的,或者違背社會主義道德的,才會進行禁止,但動車站廣告牌中的文字未明顯觸及以上兩點。
學者:
這是對泉州形象的抹黑
記者隨後聯繫上微博認證用戶「@華大王建設」,他是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泉州方言研究會理事長。
王教授表示,這樣的廣告語無規範性,沒有體現閩南語的韻味和文化內涵,對宣揚閩南古文化或者對廣告方而言都無益處,尤其在動車站這樣匯集了各地旅客的公共場所,更是對泉州古城形象的抹黑。
王教授說,閩南語是有文字的,明代流傳至今的戲曲《荔鏡記》劇本,就是用閩南語寫的。閩南語書面化文字普及困難,一來是因為如今的閩南語多用於口說,不用於筆寫;二來,由於每一次北方人南遷便帶來新的發音,使閩南語體系越發複雜。
現代學者在規範閩南語書面化上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上世紀90年代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2006年廈漳泉三地閩南方言學者共同編著的《閩南方言大辭典》。
探究:
閩南語發音
和書寫有規範
王教授介紹,閩南字詞有文讀和白讀兩種讀法。文讀,為書面化的讀法,與對應的普通話漢字發音相近。白讀,即為口頭化的說法。例如,「三」,讀「三國演義」時,與普通話「三」發音相近,而讀「一二三四」時,則為「sa」;「算」,說「算術」、「珠算」時,發音與普通話「算」相近,而當說「算帳」時,則與普通話發音大不同了。
閩南語除了有自己的發音體系以外,在書寫上,也有規範性的用法。比如,表示「你」的「汝」,可追溯到上古,三千年前;代表「要」的「卜」,從明代就開始沿用了。
再比如,「你吃飯沒」的正確寫法,為「汝食未」;大家琅琅上口的歌詞「酒幹倘賣無」,正確寫法則為「酒幹中/通賣無」。王教授感慨道,如此古香古色的文字,傳遞的是有三千年歷史的閩南文化,豈能如此糟蹋。
(廣告標語)
泉州,阮哎裡
你麼起得T淘
餅U,利底兜?
唔洗甘來阮厝泡Dei
滴桃,來酒兄
嘍吼,記勒Dua吼算
(中文意思)(規範說法)
➡泉州,阮愛汝。(泉州,我愛你)
➡汝卜去倒/佗得桃?(你要去哪裡玩)
➡朋友,汝著兜?(朋友,你在哪)
➡有時間來阮厝泡茶。(有時間來我家泡茶)
➡豬頭,來照相。(豬頭,來照相)
➡落雨,記得帶雨傘。(下雨,記得帶雨傘)
【網友聲音】
@做只黑暗裡的螢火蟲:就像學英語,老師反對用漢語標註發音,但初學確實很難。只是個人覺得私下這樣寫寫比較萌的發音無可厚非,但是在車站的廣告牌上這樣是不是欠妥。
@潁川陳:閩南語正字需要推廣,但是說實話,不懂閩南語的人很難看懂閩南語正字。這樣的音譯,雖然有點不專業,但是挺有趣的,至少我會試著讀一下。算是間接推廣閩南語的方式。
@楊羽翔Aaron:糟蹋閩南語!
@風揚雨落:泉州人都覺得亂七八糟,大家說說該怎麼辦?
@黃胤聰:有趣,但真的亂七八糟的。
@Simonn_Ng:翻譯太爛了吧。隨便叫個路人翻譯都比這個好。
主播有話
想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最大的一個功勞就是統一文字和度量衡,這項舉措的現代意義在於「規範性」。
無規矩不成方圓。論初衷,廣告商也表白,是想傳播閩南文化,卻罔顧文字使用規範,大肆運用英文字母,甚至出現「豬頭」這樣搶人眼球的稱呼,譁眾取寵之嫌,溢於言表。
其實,網友並不反對使用閩南語做廣告,臺灣電視廣告也頗喜歡用閩南語做廣告,這都無可厚非。只是,在積極的初衷下,我們還是希望廣告商能真正負起一個語言傳承者的責任,一個資源擁有者的使命,真正為一種文化作點貢獻,如若不能,也請不要給她抹黑。(見習記者 陳瑩鈺 本網記者 尤燕姿 謝明飛 實習生 黃曉傑 文/圖)
相關新聞:
"馬壟"成"馬鑾" 公交閩南語報站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