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伊斯坦堡老城核心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每個去到土耳其旅行遊客的必經場所。這座建築始建於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時代,擁有超過1500年的悠久歷史,還因為巨大的圓頂成為拜佔庭式建築的代表作。作為基督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國家宗教中心,見證了帝國上千年的興衰歷史。
俯瞰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背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聖索菲亞大教堂臨近伊斯坦堡老城半島的第一山附近,與著名的藍色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並肩相對且共用圍牆,附近還有奧斯曼帝國皇宮託普卡普宮、拜佔庭帝國的地下水宮殿以及君堡競技場遺址。自330年這裡成為羅馬帝國京城以來,聖索菲亞附近的土地就成為權力的見證。
在4世紀下半葉與5世紀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與狄奧多西二世兩位皇帝先後兩次興建過大教堂。前兩次的聖索菲亞的建築難尋具體情況。現存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於530年代所建,她1500年來一直屹立於古城中心地帶,向人們訴說著基督帝國昔日的輝煌。
聖索菲亞大教堂大堂內部
隨著統治當地政權的變遷,聖索菲亞大教堂先後被當做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宗教禮拜場所,其中在537年-1204年、1261年-1453年東羅馬帝國時期,兩度作為希臘東正教中心教堂、君堡普世牧首的駐地;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後拉丁人佔據君士坦丁堡以及周邊的東羅馬舊地其間,這裡一度成為羅馬天主教教堂;1453年,奧斯曼帝國徵服君堡後,這裡成為穆斯林的阿亞索菲亞大清真寺。
2020年7月初,土耳其國務委員會宣布廢除1934年土內閣將聖索菲亞由清真寺改為博物館的決定,撤銷了其歷史古蹟的地位,隨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頒布法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這一有爭議的舉動招致了譴責來自世界教會理事會和許多國際領袖。
聖索菲亞大教堂即將再次成為清真寺
今年7月10日,土耳其文化與旅遊部正式將其名稱改為聖索菲亞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Ayasofya),Aya即土耳其語「神聖」。伊斯蘭世界之外則通常仍稱呼她為聖索菲亞大教堂,「索菲亞」來自於希臘語,意為「神聖的智慧」。是為希臘正教獻給天主聖智——耶穌·基督。自建成以來,無數東正教徒就在這裡進行禮拜祈禱,或者進行其他基督教儀式。
如今,土耳其在右翼勢力和總統埃爾多安的推動下,即將讓聖索菲亞大教堂再次成為伊斯蘭清真寺。種種行動,讓這個世俗化沒有徹底的國家正在進行一系列倒車行為。加之土耳其與希臘的歷史恩怨和領土領海爭端,兩國在二十年前累積的「地震外交」友好氣氛已經逐漸耗盡。
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回清真寺的媒體宣傳海報
那麼,土耳其土地上的建築改變用途,希臘憑什麼反對和指責對方呢?我們需要從上千年歷史的角度探尋聖索菲亞的過往,了解兩國的恩恩怨怨。
第一代: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教堂
最早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可能始建於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時代,360年2月15日正式啟用。最初的這座教堂並不叫「聖索菲亞」,因為比同時代的教堂規模都大,它簡單直接地被稱作「大教堂」(希臘語:Μεγάλη Ἐκκλησία,拉丁化:Megálē Ekklēsíā)。它與附近的神聖和平教堂同時成為帝國最主要的兩個教堂。
4世紀末時也有「大教堂」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說法,但無法得到考證。404年,阿卡狄烏斯的皇后艾麗婭·歐多西婭同君堡牧首約翰一世發生衝突,後者遭到流放引發了騷亂,結果「大教堂」的大部分都被燒毀。
第二代:狄奧多西二世教堂
狄奧多西二世重建的「大教堂」殘存的「上帝羔羊」浮雕遺蹟
狄奧多西二世重建了「大教堂」,415年正式竣工開放。新的「大教堂」由木質結構組成屋頂部分,雖然美觀但並未解決易燃的缺點。結果在532年1月,君士坦丁堡市民爆發了反對統治騷亂,13日-14日的一場大火讓「大教堂」幾乎成為灰燼,只留下一些大理石浮雕。
查士丁尼一世形象的馬賽克作品,位於義大利拉文納聖維塔教堂
尼卡暴動讓狄奧多西二世復建的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這反而給了查士丁尼建造一座教堂的大好機會,讓它有機會超越整個君士坦丁堡的建築,而且還可以超越整個羅馬世界的建築。暴動被平息後幾周,皇帝就決定重新建造大教堂。
特拉琉斯的安特米奧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爾被皇帝聘為新教堂的建築師,他們的家鄉都在小亞細亞西部的愛琴海沿岸,那裡擁有宏偉的古希臘建築,讓他們從小耳濡目染。伊西多爾主要負責教堂內部設計,外部設計則由安特米奧斯擔綱。
為了達成查士丁尼建造一座前無古人大教堂的目標,他們從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教堂的設計,而忽略了以往兩次教堂建築的限制。
從內部仰視大教堂圓頂
新聖索菲亞大教堂於537年12月27日落成,查士丁尼一世舉辦了盛大的典禮。這是一座巨大的圓頂大教堂,它的後堂向東伸出,總長度約135米。教堂內部的馬賽克作品並沒有與新教堂一道竣工,而要等到查士丁尼二世時期(565-578年)才完成。
從此,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了基督教在東地中海的中心。它還是東羅馬帝國典禮儀式的舞臺,因為神聖地位也成為了某些人的庇護場所。自537年落成後,它就成為基督教世界規模最大的教堂,一直到1520年才被塞維亞主教座堂超越。
不過由於設計過於注重外表忽視了穩定性,加上建造時趕工匆忙,第一個圓頂在553年與557年兩次地震後出現裂縫,558年的再次地震後徹底倒塌。不幸的是,拜佔庭的史料裡沒有詳細描述查士丁尼復建大教堂裡最初的圓頂。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設計的教堂內部結構
查士丁尼一世時代的拜佔庭史學家阿加提亞斯(Agathias)大體描述了教堂圓頂的情況:原來的圓頂比第二個圓頂大,第二個圓頂是由原工程師的侄子小伊西多爾建造的。這座教堂於562年被重新聖化。
另一位拜佔庭史學家普羅科皮烏斯,則在他的著作《論建築》裡這樣描述新的聖索菲亞:大理石和巨型圓柱來自於(羅馬)帝國的地中海沿岸各地,甚至有從羅馬城和以弗所的神廟遺址運來的。這些大教堂所需的建築材料都是特意定製的,並且根據不同位置用途有不同的大小。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頂略小於羅馬萬神殿的圓頂;它的直徑為31.87米,與地面的高度落差為55.60米。
大教堂內的圓頂和半圓頂側廊
查士丁尼一世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採用了一種創新設計,結合了早期拜佔庭宗教建築中已經出現的元素,但以一種獨創的方式並帶來了更宏大的規模。最大的特點就是巨大的圓形穹頂,重量通過垂飾傳遞到四個巨大的墩柱上。在它們之間,圓頂似乎漂浮在四個巨大的拱門上,其中的西邊和東邊的拱門由較小的半圓頂側廊(Exedra)支撐的半圓頂延伸。
查士丁尼復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首次洗禮來自於726年,伊蘇裡亞王朝皇帝利奧三世發動了反對教會特權為核心的「聖像破壞運動」,聖索菲亞內的聖像和聖物被全部移走。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843年米海爾三世的母親狄奧多拉太后攝政。
859年,大教堂遭遇大火受到了不小損失。十年之後馬其頓王朝巴西爾一世統治時,君堡的地震導致教堂的一個半球頂塌方損毀。989年在巴西爾二世在位期間,同樣因為大地震破壞了西側穹頂,皇帝指定亞美尼亞建築師特戴特用六年時間方才完成修復,並對內部馬賽克作品進行了增加。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佔君堡「主謀」之一的威尼斯總督——丹多洛的墓碑,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內
1204年的裡,拉丁十字軍將矛頭從聖地的伊斯蘭異教徒轉向君堡。東羅馬帝國首都因為內憂外患最終落入十字軍手後,聖索菲亞大教堂就遭遇到空前的洗劫和褻瀆。不久,首位拉丁帝國皇帝鮑德溫一世在這裡加冕,他將這裡改作羅馬天主教堂,君堡普世牧首被迫遷往尼西亞。與十字軍一同攻入君堡的威尼斯總督丹多洛,據稱被埋葬在聖索菲亞的上東區。
雖然1261年,巴列奧略王朝開國皇帝米海爾八世光復了帝國舊都,然而此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已經顯得破敗。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東側和北側增加了四道扶壁。1344年再次經歷地震後圓頂開裂,兩年後因為部分建築坍塌而一直關閉到1354年。
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延續到今天,在1500年的歷史中進行了多次修繕和增建,但大體上保留了它的大部分原始外觀。
1071年8月,東羅馬帝國與塞爾柱帝國在亞美尼亞高原爆發了,羅馬人戰敗後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被刺瞎放逐,帝國迅速陷入內戰的混亂。利用這個契機,塞爾柱突厥人在不到十年內幾乎佔據了整個安納託利亞。雖然東羅馬的科穆寧王朝一度恢復了亞洲沿海的領土,但內陸很快完成了突厥化。
塞爾柱突厥人逐漸徵服了原為東羅馬帝國的土地
後續在安納託利亞形成了多個塞爾柱突厥人國家,以羅姆蘇丹國最為強大,東羅馬聯合十字軍多次進攻卻一直未能掃除。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破壞了東羅馬國本後,再也無力清除亞洲的突厥人。13世紀中葉,羅姆蘇丹國被蒙古人打敗臣服從此轉衰。在14世紀初分裂為多個酋長國,臨近君堡的奧斯曼就是其中之一。
奧斯曼酋長國於1299年建立,經過數位明君的統治國力蒸蒸日上。到14世紀末,奧斯曼就佔據了君士坦丁堡周邊的歐亞兩側領土。雖然1402年,奧斯曼被帖木兒帝國嚴重挫敗,不過穆拉德二世(1421-1444年在位)期間恢復了在歐亞之間的霸權。
19世紀,希臘畫家狄奧斐盧斯·哈奇米海利描繪的1453年君堡陷落戰役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徵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破,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拜佔庭帝國畫上休止符。根據習俗,奧斯曼帝國大軍在城裡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劫掠,聖索菲亞大教堂則很可能是當時君堡財富最為豐富的地方。
在城破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是老幼病殘市民的庇護所,政要貴族也淪為亡國奴躲在這裡。但他們多半沒能逃過一劫,老人和傷病人員被殺,年幼者則多成為奴隸。希臘正教神職人員雖然仍在進行儀式,但很快就被奧斯曼人制止。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被迫離開聖索菲亞大教堂後,選擇遷往君堡第二大教堂——聖使徒教堂,那裡還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墓地所在。但1461年,因為市中心湧入了越來越多的土耳其人,嚴重的敵意讓君堡普世牧首選擇搬離聖使徒教堂。不久穆罕默德二世就下令拆除聖使徒教堂,建立了宏大的法提赫(意為「徵服者」)清真寺,將那裡定為自己的墓地。
內部結構:1.內廳南側出入口 2.帝國大門 3.哭泣柱 4.米哈拉布 5.敏拜爾 6.蘇丹樓座 8.淨潔甕
如今的大教堂與537年時最大的不同,首先體現在四個土耳其宣禮塔和教堂周圍的外部扶壁。外部扶壁的來自於拜佔庭時期的中晚期。537年教堂的輪廓也與現在的狀態有所不同,因為圓頂最初較低,其彎曲度與四個垂飾相似,標誌著四個大墩柱和圓頂鼓之間的過渡。現在的穹頂比原來的高出約6米。此外,當年的教堂的內部比今天更明亮。教堂內最重要的損失是西邊教堂之前的查士丁尼式中庭的消失,在奧斯曼帝國最後的柱子和橋墩在1870年代被拆除。
奧斯曼帝國時期多次對老舊的聖索菲亞進行維修,最徹底的一次翻修加固發生於1847-1849年。在內部,為了迎合清真寺的習俗風格,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了不少調整改造,真主安拉和四大哈裡發被添加進去,旁邊還興建了多處蘇丹陵墓。此外,還有眾多從國外獲得的戰利品移動到聖索菲亞大清真寺。
20世紀初,綿延六個多世紀的奧斯曼帝國面臨崩盤,曾經地跨三大洲的土耳其國家面臨著被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局面,中東版圖已多半被英法佔領。希臘在1830年獲得獨立,作為東羅馬帝國的核心族群,他們在「偉大理想」的號召下不斷收復土地。
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1919年希臘王國舉全國之力向土耳其小亞腹地進攻,奧斯曼帝國在崩潰之際誕生了偉大的民族英雄——凱末爾·阿塔圖爾克。1922年新的土耳其共和國誕生後向希臘人發起了瘋狂反撲,士麥那等地的大火和屠殺將希臘人推向絕望。隔年的《洛桑條約》裡,希臘永久性放棄君堡附近的東色雷斯和小亞細亞西部土地,聖索菲亞大教堂連同君堡從此告別希臘。
為了向西方歐美世界靠攏,作為土耳其世俗化的重要行動。1935年,凱末爾將聖索菲亞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地毯等伊斯蘭等宗教活動的陳設被移走。1985年,這裡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由於年代久遠,且許久沒有進行維護,當時的聖索菲亞穹頂和牆壁等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包括石膏脫落、開裂和滲水。1997-200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供了一筆捐款,土耳其文化部主導了對圓形穹頂等處的修繕。
作為博物館,聖索菲亞大教堂每年吸引了超過三百萬遊客
在成為博物館後,土耳其政府禁止包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內的宗教祈禱等行為。不過在旁側小廳設置了允許教徒祈禱,在宣禮塔內每天下午有兩次祈禱。作為土耳其最知名的名勝古蹟,聖索菲亞博物館每年接納遊客人數已經超過330萬人次(2014年數據)。
作為東羅馬帝國核心族群的後裔,希臘人一直沒有忘記他們心中最神聖的聖索菲亞大教堂。2007年,希臘裔美國政治家克裡斯·斯皮魯(Chris Spirou)發起了一個名為「自由聖索菲亞理事會」(Free Agia Sophia Council)的國際組織,倡導將這座建築恢復為基督教會的原始功能。
然而,作為伊斯坦堡和聖索菲亞擁有者的土耳其,恢復清真寺的呼聲近年來水漲船高。特別在政治層面,由於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抬頭,倡導恢復清真寺的政治家往往能夠獲得選民的更多支持,其中就包括前土耳其副總理比倫特阿林施(Bülent Arınç)。為了報復羅馬教皇方濟各在2015年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土耳其政界開始加速運作聖索菲亞改清真寺的行動。
土耳其人身著國旗服裝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外
2016年7月1日,土耳其在時隔85年後首次在聖索菲亞舉行穆斯林祈禱儀式。當年11月,土耳其民間組織「歷史古蹟與環保協會」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將博物館改回清真寺,但遭到駁回。2017年5月13日,另一個非政府組織「安納託利亞青年協會」在名勝面前組織了一場規模龐大的祈禱,呼籲改回清真寺。隔月,官方的宗教事務局在聖索菲亞前組織了一場貴夜祈禱,還現場誦讀了古蘭經,通過國營媒體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TRT)對外直播。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自2018年就不斷在公眾場合遊說大眾,意圖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改回清真寺。這年3月31日,他在聖索菲亞內朗誦古蘭經第一節,並表示將祈禱獻給「所有把這些留給我們作為遺產的人的靈魂,特別是伊斯坦堡的徵服者」。
顯然,作為提升自己國內支持度的手段,將異教徒的聖地再度轉變為清真寺,對於埃爾多安來說無疑是穩賺不賠的政治操作。一年後的2019年3月,他再次強調了博物館改回清真寺的必要性,並稱要糾正這個「巨大的錯誤」。但在實施前,土耳其需要先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批准。
埃爾多安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參加伊斯蘭活動
2020年5月29日,為了慶祝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567年,政府組織了名為「徵服節」的慶典活動。作為慶典的一部分,埃爾多安在媒體上宣布將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舉行祈禱和誦讀古蘭經的儀式。這項活動遭到了希臘官方的強烈不滿和反對,作為回應,土耳其人表示對方的聲明是「徒勞和無效的」。
土耳其宗教委員會負責人不久就表示,聖索菲亞將重新開放作為禮拜的清真寺,並得到其他清真寺一樣的宗教服務。7月10日,土耳其國務委員會正式撤銷了凱末爾時代,將聖索菲亞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的決定。總理埃爾多安在記者會裡宣布,自7月24日起聖索菲亞將恢復作為伊斯蘭教禮拜的清真寺地位。
1852,描繪聖索菲亞大教堂作為清真寺時,穆斯林進行禮拜祈禱的景象
雖然總統發言人表示,恢復為清真寺後,聖索菲亞的基督教藝術作品會繼續得到保護,其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也會保持不變。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稱土方並未與其充分溝通,要求儘快展開對話。在進行伊斯蘭儀式時,基督教藝術作品和符號將被幕簾和地毯等掩蓋。
希臘和賽普勒斯兩個希臘人國家政府與基督教的世界教會理事會,都對土耳其的行為進行了強烈譴責,認為其違反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承諾,未來將帶來不可避免的不信任和不確定。
教皇方濟各則表達了自己「痛苦」的感想,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則警告此舉將分裂東西方世界,俄羅斯莫斯科大主教則表示,土耳其人的行為是「對基督教聞名的威脅」。美國國務院對此事件的反應則是「失望」,歐盟對外發言人的口徑則是「譴責」。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聖像馬賽克,分別為東羅馬皇帝約翰二世、聖母瑪利亞與聖嬰、皇后匈牙利的伊蓮娜
聖索菲亞大教堂即便從查士丁尼一世時期計算,至今也有將近15個世紀的歷史。作為見證東羅馬帝國輝煌的基督教遺產,這座教堂是東正教乃至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神聖殿堂。然而,自1453年土耳其人徵服君士坦丁堡以後,它的命運就不再掌握在希臘人手中。
在現今的政治環境下,聖索菲亞大教堂已經成為埃爾多安等土耳其政治家手中的玩物,它可以是基督教聖地,也能夠再次為政治服務成為伊斯蘭清真寺。而土耳其與希臘兩國的爭鬥和矛盾,在歷經近千年後看起來依然無解。
文:晨讀歷史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