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中國擁有的包括風能、太陽能、發電設備等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已經躍居了世界的首位。中國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絕非空手而來。
鳳凰衛視9月23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
呂寧思:但凡接收到氣候環境話題,中國總是常常成為國際輿論的眾矢之的。今天我們換個視角,看一看外媒眼中的中國環保事業的積極方面。
美國的赫芬頓郵報刊文稱,中國的環境汙染不僅是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人才外流,還進一步的削弱了經濟發展。不過,政府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劇性,並且果斷的採取措施。
例如環保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近兩成的國土被化為生態紅線區,環保列為官員績效考核標準之一。官員決策如果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將被問責。
另外,針對霧霾,政府通過了治理空氣汙染的特別行動計劃。強調將控制廢氣排放,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核能、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並且推廣使用清潔煤炭技術。
在國際層面上,中國籤署了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多項的協議。今年7月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兩國就氣候問題展開對話,並且籤署了《生態夥伴關係計劃》。
奧地利的《經濟日報》撰文稱,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去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的超過了歐洲,控制全球變暖的機會似乎是逐漸的流失。不過,扭轉這一趨勢的希望又恰恰是來自於中國。
儘管目前中國的能源需求仍然主要通過煤炭來滿足,但是有跡象顯示,中國煤炭消費將在短期內達到了峰值。
在政治層面上,中國政府不久前承諾將在2020年前實現每單位GDP能耗比較2015年減半的目標。
事實上,目前中國擁有的包括風能、太陽能、發電設備等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已經躍居了世界的首位。中國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絕非空手而來。
英國的自然期刊發文稱,西方媒體常批評中國是汙染大國,然而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正在走在世界的前頭。中國製造的風力渦輪、太陽能光板以及智能電網,其發電量相當於德國、法國發電量的總和。其製造成本也因為大規模生產,而大幅降低,從而進一步的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推廣。
中國以發展可再生能行業來降低碳排放,正開闢了一條環保的新道路。特別是鑑於目前國際社會就各自減排承諾爭論不休之際,這個氣候協議形同虛設的窘迫情況之下,不失為打破僵局的一種新模式。
《總編輯時間》鳳凰資訊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呂寧思 何亮亮 杜平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22:00—22:30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03:30—04:00 10:3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