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2日,聯合國將按計劃召開氣候變化峰會,至少70位各國領導人都將受邀線上參加。由於是為新冠疫情以來首個聯合國大型國際會議,並且恰逢《巴黎氣候協定》籤訂五周年紀念日,本屆大會自然備受各界矚目。尤其對於澳大利亞這個在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自家士兵屠殺阿富汗平民醜聞事件而備受國際譴責的國家而言,能讓自家總理在這種大會上發言更是意義非凡,而總理莫裡森本人上周也對自家國會信心滿滿的保證,他將代表澳洲政府前往聯合國「糾正誤解」。
但令莫裡森和整個澳洲都始料未及的是,聯合國方面卻早在10日就對外宣布:澳洲總理莫裡森並不在受邀請發言的領導人之列。
那麼澳洲的這件戰爭醜聞真的讓澳洲人在國際上如此難堪嗎?其實細細究來,聯合國方面倒也不至於故意將政治事件與氣候變化問題攪合在一起,莫裡森如此悲催的遭遇,其實還是與澳洲當局在氣候變化上的冷淡態度有關:與美國一樣,澳大利亞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抵制《巴黎氣候協議》的國家之一。
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簽訂的《巴黎氣候協定》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建議參與各國要制定並執行自己的減少碳排放的計劃,但這種建議顯然就動了美澳這種發達國家諸多既得利益階層的奶酪。
因為工業國家的碳排放絕大部分是來自火力發電廠和汽車尾氣,但澳大利亞偏偏就是一個煤炭大國,不僅每年要出口數千萬噸的煤炭,本國總發電量的60%也是來自煤炭火電廠。所以讓澳洲為減少碳排放而改用清潔能源,實質上就是要澳洲放棄煤炭這一國家支柱產業。
並且讓美澳等國更加不能忍受的是,巴黎協定還規定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相應的減排援助資金。在去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聯合國方面就要求美澳這些發達國家每年掏出1000億美元的財政資金,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達成自己的減排目標,結果氣得美澳等國差點退出這次峰會。
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的氣候顧問塞爾文·哈特對此解釋到,「我們不會對個別領導人的參與發表評論……峰會的發言席位只會留給目前表現出最大減排雄心的國家,即宣布實現零排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或制定『有雄心的』計劃和政策的國家領導人。」而澳大利亞顯然不符合以上任何條件,當然不可能獲得發言機會。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澳大利亞這是被聯合國給「耍」了,莫裡森和澳大利亞都頗為委屈呢?當然不是——美澳等國之所以被要求捐錢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發達國家,而是因為他們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本著「誰排放多誰就多掏錢」的原則,這些發達國家被要求承擔最多的減排融資責任自然相當公平。
結果現在的澳大利亞當局一方面不願承擔這份本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另一方面卻想利用聯合國氣候會議「彰顯」自己的國際地位,給自己的戰爭罪行洗白,這副吃相顯然就實在過於難看了。
而更讓莫裡森尷尬的是,本次大會的主辦方恰恰就是「自己人」英國。就在戰爭罪行醜聞攪得天翻地覆的12月2日,英國人還信誓旦旦表示將「永遠與澳大利亞肩並肩」,結果這才過去9天時間,按澳洲自家政客的話說就是:英國人這就像「將澳大利亞扔在了車底」。
當然這件事非要怪英國人也真的太過冤枉,因為詹森幾周前就曾邀請過莫裡森在峰會上發表講話,但由於澳大利亞這邊過於自信,當時對此邀請完全就是應付了事不置可否,所以詹森本周乾脆就放棄了邀約。
如此「眾叛親離」的境遇,對澳洲人而言也算是建國以來頭一遭了,那麼澳大利亞今後的國際地位會因此更加岌岌可危麼?其實倒也不至於——畢竟澳洲的國際地位本來也沒高到哪裡去。
歸根結底,美英這些西方真正的主流國家其實非常清楚對澳洲的定位:需要攻擊中國時,澳大利亞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當與澳洲的關係會危機本國國際聲譽時,該撇清關係的地方美英自然也毫不含糊。
而澳大利亞人犯下的最大錯誤就在於:當他們前一陣因為積極反華而得到美英的「青睞」時,他們是真的把自己當根蔥,真覺得自己能與美英平起平坐稱兄道弟,以至於連聯合國都不放在眼裡了。
所以這次被聯合國「禁言」其實也算是一件好事——澳大利亞人是時候好好照照鏡子,掂量下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了。但如果都這樣了莫裡森這些人還要繼續執迷不悟……那我們對這些無可救藥的人也是真的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