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全圖欣賞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作品.這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進河南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風俗世情的長卷.畫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出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和馱運貨物的騾馬從條條道路向城裡進發.在汴河碼頭停泊著數條大船,其中有一條裝滿了糧食,一些人正在忙著搬運. 順著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畫面進入第二部分.屋宇錯落,古柳參差,臨河的茶肆之中,擺著桌凳.河中船隻往來不斷.一座精緻的拱橋,宛若飛虹,溝通兩岸.行人眾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過拱橋,桅杆已經放倒,船工握篙盤索.橋上橋下,許多行人駐足觀看.從人們張嘴揮臂的動作中,似乎聽到了船工們吆喝的號子聲和眾人的喝彩...
掃掃二維碼 關注微草原 編輯:草原牧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