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有幸相聚在此,和全國以及全世界的人慶祝。今年是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我們共同讚頌並祝願新生的自由,我們欣喜歡呼,對於新世界的大門,我們依然抱有期待。回望歷史,在經歷了異乎尋常,或漫長或短暫的各種磨難之後,有一個歷史社會令全人類都引以為豪,一副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市民社會畫卷正向我們展開。在都市文化豐富、商業活動頻繁的一個朝代,那就是宋朝。也正是在這個朝代,一種新的歷史風俗畫誕生。此時。為這種新的繪畫形式展現自己藝術才華的畫家有很多,也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名作。最有名的要算是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切的繁榮,都要歸功於我們自己。
都離不開歷史社會上所有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我們每一個人就像畫中的一個個勞動者。不畏懼灌木叢生,不驚擾寸寸芳草。對於這片美麗的國土,懷有深切的情感。每一次欣賞這幅畫作,我們都會精神振奮,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的情緒也會有所變化。但是在我們的精神和肉體上,都是與祖國心心相連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會受到世界繁華的排斥,對於社會的發展,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衝突,仿佛有完成使命後的歡愉感.這位記錄歷史風俗市民畫的畫家叫做張擇端。他年幼就喜歡學習,之後,在繪畫道路上登峰造極。
清明上河圖就有著精緻的工藝記錄,北宋徽宗時代,首都人民的建築和生活描摹紙上,該畫繪於清明時期,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盡收眼底。作品是一副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繁忙的景物納入統一而豐富的畫面中。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正做著自己手中活動的大小人物有500多位。構圖細密有致,極富戲劇性,注重節奏的變化,是不可多得的一副藝術作品。再仔細說來,其中的牛、馬、騾、驢等牲口有五六十匹,車橋有20多輛,大小船有20多艘,房屋,橋梁,城樓也各有特色,繪製精妙,還以為是出自建築師之手。面對著這幅畫卷,我們想想半年前的都市人生活狀態。竟是這樣的悠然鮮活。
我們這樣分析這幅畫作,作品有總有次,有條有理,張弛有度,雜而不亂。首先,首都明媚的春光在疏林薄霧中穿過人們的眼睛,幾處基礎設施——流水,小橋,老樹,扁舟,兩個農夫趕著四五匹毛驢向城市走去,一片柳林中泛出嫩綠,使人覺得春回大地,心情一片舒暢。路上的一頂轎子,裡面坐著一位老婦人。轎子上裝飾著楊柳,花朵,映襯了李清照的詩中意義——應是綠肥紅瘦。轎子後面隨著騎馬的、挑杆的、掃墓歸來的。特定的環境和人物都訴說出清明時節的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中間段是繁忙的碼頭,這可是北宋時期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這個碼頭人煙稠密,有茶館,有看相的,有用食進餐的,有賣祭祀用品的。
你是來往的人,打量著手中的物品,過橋的船夫用竹杆稱著船,不時有些人似乎在你的耳邊大聲地吆喝著什麼,裡裡外外都忙碌著,這是一個匯合點,難怪這麼熙熙攘攘;後段就是一些高大的街道了,這仿佛是街市的中心,擺賣著高級的綢緞、珠寶、香料,還有門診、修車、看面相的,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頭摩肩接長的路人川流不息,老少都有,繪聲繪色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細思極恐,其實這幅畫中有幾處匪夷所思的地方,很有吸引力哦!
清明禁止狩獵,卻有打獵人打著兩隻野鴨在一個官人的轎子後出現;兩波人相遇,橋都要塌了,卻撕咬著腳下路不放;慵懶的士兵隨意癱坐著;空洞的防城樓;眼看著就要砸中人的斷頭柳樹......當張擇端拿著這幅作品進皇宮時,宋徽宗驚呆了,朝中其他大臣同樣驚喜,真是令人讚不絕口,徽宗愛不釋手,他用剛勁有力的字體在旁邊撰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還印上自己的印章。這部作品現在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可謂是傳世之寶。如果有機會,小夥伴們可以去館中帶上手套展開觀摩,開始真切的觀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