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烘焙?這個範圍有點大:路邊賣的麵包、糕點;店裡賣的蛋糕、甜品;自助餐裡的戚風、蛋撻;星級酒店裡的慕斯、芝士等等這些都屬於烘焙的範疇。
受目前經濟形勢的影響,一路高歌猛進的烘焙行業在2012年迎來拐點,並且影響至今。而不斷上升的生產成本以及持續下滑的企業利潤,迫使廣東、山東、浙江、上海、河北等地的數十家門店倒閉,涉及克莉絲汀、徹思叔叔、好嘉利、聖心等多個地方及全國知名品牌。
對於烘焙行業尤其是餅店老闆來說,2014年已是雪上加霜,而今年春季本為烘焙行業銷售旺季,但多家人士反映稱普遍面臨旺季不旺的困境,行業洗牌恐怕即將開始。
那麼鮑師傅糕點,又是如何在這樣的處境當中拐角發力,實在客戶不斷地排隊購買糕點的現象呢?
首先,肉鬆小貝的故事緣起(突出拳頭產品的差異)
鮑師傅的父輩上世紀60年代從浙江杭州千島湖移民到了江西資溪縣。80年代末,資溪掀起做麵包生意的熱潮,他的父母學做了麵包,還借錢在安徽開了家麵包房。
1995年,鮑才勝到河南讀書,在鄭州開起了麵包店,後來還做過烘焙原材料生意,可由於經驗不足,損失了近100萬元。他不得不從頭再來,在信陽重操舊業開起了麵包房,2004年將所有債務還清,來了北京。
當他在北京站住腳跟後,馬不停蹄地研發出了拳頭產品肉鬆小貝。 於是肉鬆小貝就成為了鮑師傅的突破口,並在後來通過對肉鬆小貝進行改良,將其口味縱向延伸,又橫向在品類中擴展 ,研發了蛋黃酥、鳳梨酥、提子酥等一系列現制產品。同時鮑才勝一直堅持少而精的策略,常年保持貨架上的產品不超過20款。也正是憑藉這一系列產品,鮑師傅當時在北京,與好利來、味多美等品牌形成了鮮明的差異化經營。
其次,確立自身的優勢——引爆鮑師傅品牌
鮑師傅的簡單優勢所在:
(1)產品上,通過將傳統中式蛋糕的口感升級,使之更加符合國人的口味喜好;且與月餅、粽子等傳統糕點不同的是,鮑師傅的食品擺脫了特定的消費場景,真正實現了傳統糕點的零售化,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消費頻次。
(2)店鋪上,以檔口化的模式,取消一般烘焙品類的堂食區,以傳統的零售方式,做到極致坪效。這也與目前市面上烘焙產品普遍的大店模式有所區別。
(3)購物中心店及路邊店雙管齊下,主打30塊錢的價格帶,消費人群的區分並不明顯,受眾相對廣泛。
這就是形成鮑師傅糕點能夠做到讓人們排隊購買食品的理由所在,不過還是有很多的品牌營銷策劃在其中的應用關係。
第三,如何受到資本的青睞而快速突變
「評估一家公司就是看數據,數據就是所有一切的綜合呈現,再從數據中分解找出他做各種決策的理由。不能找那些曇花一現的東西,比如一個產品突然爆紅,就可能掩蓋了很多真實的問題。」李康林解釋。「再一個,就是要觀察創業者/品牌持有者對商業和品牌的理解,他是想撈一票就走,開放加盟割韭菜呢,還是想持久的做下去。」
而鮑師傅糕點的以下優勢就是符合資本的青睞:
1.從財務數據來觀察,鮑師傅主要是由產品及成本優勢來驅動的。
2.目前鮑師傅在一定範圍內有足夠的知名度,其在同類別產品中有足夠的溢價能力。
3.按照鮑才勝的想法,鮑師傅未來還是以直營店為主,並計劃提升品牌的質感,擴大門店的規模。
第四,你想要鮑師傅那樣效果的品牌嗎?
而我們總結了中國的中小企業在經營中有三大難題:
第一、融資難,企業發展極度缺少資金;
第二,品牌缺失,沒有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沒有認知,無法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
第三,利潤微薄,缺少溢價,各種電商平臺,微商等網際網路平臺,靠低價和流量不斷爭奪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讓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融資難,是因為中小企業,缺少信用背書,將大量的流動資金用於生產大量的庫存,一旦現金流斷裂,陷入三角債,企業瞬間倒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中小企業之所以品牌缺失,是因為中小企業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簡單快速打造品牌的方法與系統,不是中小企業不想做品牌,而是打造品牌的投入過於巨大,成本太高,很難等到品牌成熟那天,一直在生存線上掙扎。
利潤微薄,由於缺少流量,不得不受限於各種網際網路平臺,給自己帶來流量,然後要忍受網際網路平臺的壓榨與超低價,甚至虧損的價格,做又死,不做又死。
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歡迎留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