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2020年10月25日央視13套報導:直播巴中光霧山 看最美紅葉
霜降楓葉紅滿天
羅學婭
我愛秋天,對深秋紅葉情有獨鍾,每到霜降節氣,都會到近郊或公園去觀賞紅葉。哪怕是看見一株楓樹,我也會駐足觀望許久,當一陣微風吹來,紅紅的葉片飄落地上,心頭就會頓生「落葉知秋」的意境。郊區的樹林,無拘無束,盡情潑灑顏料色塊,濃墨重彩地描繪詩意晚秋,其間,那一團團或大或小的紅色格外令我陶醉。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但真正被紅葉震撼的是在光霧山。那天,是霜降,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陽曆的10月23日前後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佳時節。而「中國紅葉之鄉」,就是光霧山。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我們聯繫了一個旅行團,周五到了光霧山鎮。你想像不出這個森林小鎮在霜降時節的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車輛齊聚,人頭攢動在南腔北調的海洋。我們聯繫的小旅店,雖不很滿意,但看見路邊小攤小店處處人滿為患,也就知足了。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導遊告知:光霧山地處川陝交界的四川巴中米倉山南麓,面積830平方公裡,其中紅葉景觀區580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桃園、大壩、十八月潭三個大景區。我們團隊選擇的桃園景區,景區大門就在鎮邊上,一進大門就能看到紅葉。
大家都很興奮,次日天剛微微亮,不顧山間小鎮瀰漫著的深秋寒氣,在小旅館樓下的早餐店囫圇吞下點食物就開始了觀賞紅葉的旅程。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觀光車在鬥折蛇行的林間公路上穿行,一幅幅紅黃藍綠的立體油畫,延綿數裡,就像美麗的風光大片播放在車窗外,就連我這個生長在深山煤礦、看慣了山景樹色的人也驚嘆不已,恨不得立馬奔上山頂,一覽紅葉海洋。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觀光車在「碑溝口」停了下來,山風夾雜著晨霧初散的草木氣息撲面而來,感覺置身於五彩斑斕的群山環抱中。前行數百米,進入「米倉古道」,這是中原到巴蜀的要道,沿峭壁鑿開,或急或緩,漢代遺留的棧道、橋墩孔清晰可見。我們虔誠地拾階而上,追尋著先人的腳印,且行且思且想且觀賞,儘管視野有所限制,絲毫不影響我們熱愛紅葉的興致。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不久就到了南天門,山勢豁然洞開,略微平坦的坡地上,有一觀景亭,大家忙依亭觀景,不停拍照。坡下焦家河、寒溪河二水交匯成兩河口,一座石拱橋橫跨兩岸,橋頭石碑誌銘:「不是寒溪一夜漲 哪來漢家四百年」。原來這裡就是「截賢驛」,蕭何月下追韓信、張魯屯兵漢王臺、諸葛亮秣馬厲兵牟陽城,就曾在這裡演繹。
導遊指著遠處的幾道殘牆,說此地為「臺上」,由陝入川稱「蜀門」,由川入陝稱「秦關」。1935年紅四軍由此北上抗日,留下了一支部隊—巴山遊擊隊,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與數倍的敵人頑強鬥爭5年餘,直到最後壯烈犧牲。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巴山楓葉。當年,水深火熱中的山民,常常站在臺上,盼望紅軍歸來,這裡就成了著名的「望紅臺」。
蜀門(圖片來自網絡)
過了一座吊橋,我們開始登山了。山勢漸高,石梯愈加溼滑陡峭,每一梯都要手扶欄杆吃力攀登,但行徑紅葉風光中,一點不覺累。過櫻桃谷、七女峰,經萬佛朝聖、太極天坑,登燕巖石林、金墩劍峰,最後在三道關結束行程,歷時四個多小時,終於登上了紅雲繚繞的山頂。
隊友們歡呼雀躍,瞬間忘卻了攀登的疲憊,詩人的激情、作家的靈感,在這一刻競相迸發,感嘆:好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了得,躍入眼帘的,整個兒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彤彤世界呀!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鋪天蓋地的紅葉,從山頂一瀉千裡,以紅色為主調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應有盡有。山頂,是深紅、紫紅、朱紅、粉紅和金紅;到了山腰,是金黃、橘黃、橙黃、鵝黃和淡黃;山底如在天邊,五顏六色都淺淡了些。細看葉片,形如鵝掌、羽毛、小船、豆瓣、針尖,片片浪漫迷人。
光霧山紅葉(蓬州閒士 攝)
雖是正午,太陽沒有出來,漫山紅葉襯映天空,雲朵也泛著紅光。一陣秋風吹來,葉落如雪,鋪開一張「亞洲最長紅地毯」,蔚為壯觀,一點兒不亞於加拿大的魁北克楓葉大道。我們邁步踩上紅地毯,突然有了莊嚴的儀式感,這是一場隆重的秋冬季的交接儀式,令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羅學婭(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羅學婭 ‖ 霜降楓葉紅滿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