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瑞幸咖啡宣布提前一周完成全國2000家直營門店的戰略目標。
瑞幸咖啡從今年1月起試運營,目前門店已覆蓋全國22座城市,且宣稱100%直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核心區更是實現了500米範圍內100%覆蓋。
截至12月15日,瑞幸咖啡全國直營門店達到2000家,付費用戶1200萬,共賣出8500萬杯咖啡。
這番高調炫耀,被認為是對近日「瑞幸咖啡巨虧」言論的有力回應。
幾天前,瑞幸咖啡被曝出在短短9個月時間內,淨虧損8.57億元的消息。以此計算,瑞幸咖啡平均每個月就要賠掉將近一個億,這燒錢速度連共享行業恐怕都要甘拜下風。
不過,瑞幸咖啡倒是不怎麼著急。其官方表態稱,可以肯定的是,瑞幸全年的虧損會遠大於8.57億元這個數字,而通過補貼迅速佔領市場是瑞幸的既定戰略,虧損符合瑞幸預期。
看樣子,巨額虧損已在瑞幸的預料之中。其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原神州租車COO)也曾表示,公司目前尚未設置盈利時間表,並且已經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
一上來就劍指星巴克,如今又通過燒錢來爭取市場,此舉顯然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被預言會成為「下一個ofo」。
按照瑞幸官方公布的原材料供應商來看,瑞幸的咖啡品質上限應該是比星巴克普通門店要高一點,但大多數消費者並不買帳,在相關報導評論區,大量吐槽都是圍繞瑞幸咖啡口感太差而展開,味道不行還瘋狂擴張,瑞幸咖啡到底要拿什麼和星巴克較量?
作為咖啡界的新秀,瑞幸在一年內獲得了兩次融資,7月A輪估值10億美元,12月B輪估值22億美元,單店價值約為127萬美元。
而去年星巴克收購江浙滬1300家星巴克50%的股權時,作價13億美元,也就是說,星巴克在江浙滬的單店價值約為200萬美元。雙方門店估值還是有差距的。
星巴克門店一般都選在繁華地段,一眼就能看到,而瑞幸的店則在犄角旮旯,需要仔細尋找,當然,瑞幸門店難找也是有原因的,它主要做的是外賣。
實際上,無論是品質、外賣還是推廣,都很難成為瑞幸打敗星巴克的籌碼。況且瑞幸除了口感不被認可外,自建APP的行為也頗受嫌棄,擁有自己的APP當然能夠幫其獲得更多數據,從而提升各方面效率,但同時也會讓一部分準備嘗鮮的用戶望而卻步。
比如微博CEO來去之間就表示,「有一次路過這個店,進去點單,讓我必須下載他家的APP才能點,想喝沒喝成。」
除了價格,在各方面幾乎都不敵星巴克的瑞幸,或許根本就沒打算死磕星巴克,知乎用戶廢柴瀟分析稱,瑞幸的真正目標,是以雀巢為代表的速溶咖啡,或者以711為代表的既賣咖啡飲料,同時也在做現磨咖啡的便利店。
之所以不斷強調要「超過星巴克」,不過是一種營銷方式,標榜自己和星巴克一樣好,以此來表現自己相對於雀巢和711等的優勢。
瑞幸咖啡新鮮程度比不上「堂食」的星巴克,但比起袋裝速溶咖啡和便利店瓶裝咖啡,還是相對新鮮的;瑞幸咖啡價格比星巴克低,卻宣傳高品質,對標的也是便利店咖啡之流,而所謂的專業,也是相對雀巢和便利店咖啡而宣揚的。
經過層層解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瑞幸咖啡對標的不是星巴克,其主要用戶群體也不單單是白領,而是企業用戶。
如果說其他咖啡館做的是2C的生意,那麼瑞幸咖啡要走的更像是2B的路子。
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瑞幸咖啡仍然需要通過燒錢來換取市場。其官方預計是,今年收入7.63億元,2021年收入185億元,達到今年的24倍。
如今瑞幸的門店數量早已超過咖啡界的「萬年老二」Cotsa,擴張速度也是星巴克的數倍,三年後,能否實現願望,在咖啡市場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