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惡多端的王振,為何死後朱祁鎮仍為其建祠紀念?

2020-12-11 捭闔汗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歷五世,經「洪武之治」,「永樂之治」,「仁宣之治」,明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史稱大明帝國。傳至第六世明英宗朱祁鎮時,年號正統,但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朱祁鎮為奪取權力,便寵信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對抗朝野的文官集團。

時明朝北部邊外駐紮有蒙古瓦剌部落,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舉犯邊,好大喜功的朱祁鎮聽從王振的建議親自帶領五十萬大軍出徵塞外。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王振為向家鄉人炫耀便邀請朱祁鎮至其老家蔚州,又恐大軍毀壞莊稼,遂改主意,從宣化回京。大軍如此繞彎,耽擱了返回時機,到達土木堡時,瓦剌追兵已至,明軍大敗,王振死於亂軍之中,朱祁鎮也被生擒,大明國力遭受重創。然朱祁鎮被瓦剌放回北京,苦熬七年,終於又奪權復闢重做皇帝。朱祁鎮不僅不怨恨王振所造成的苦難,反而為其祭祀、招魂,甚是懷念,並題匾額「旌忠」掛於王振祠堂。

按理說王振是千古奸臣,民族罪人,但為何朱祁鎮卻對其恩懷有加?實際上,土木堡之變並不能全怪王振,更大部分敗因是如下所致:

第一,軍事戰術上的失誤。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從朱祁鎮決定親徵到軍隊出徵祭旗之日,僅僅時隔兩天。短短兩天如何準備五十萬大軍的糧草供給,更別說其他軍需物資的準備。由於軍需緊缺,明軍部隊在到達大同府之前,補給就跟不上了。加之天氣寒冷,很多士兵被凍傷凍死,明軍的戰鬥力未戰便已下降。

第二,對瓦剌部隊的輕視。自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伊始,先後派遣大將軍徐達、藍玉先後進行七次大規模北伐。成祖朱棣又五次親徵漠北,打得北元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兩個部落。所以可以說在明英宗之前,漢族軍隊是進行主動出擊的。而正統十四年,瓦剌主動進攻明朝,無疑讓明朝統治集團認為瓦剌是來送死的。但明朝經過成祖朱棣之後二十多年的和平發展時期,減少了對外徵伐的次數,軍隊戰鬥力自然不比太祖、成祖皇帝時期,軍隊戰鬥力的下降,對敵人的輕視,無疑是明軍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集權制度下的惡果。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專制主義比較發達的朝代,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這時候,皇帝的素質好惡決定的就太多了,所以說土木堡必須說明英宗,明英宗早期勵精圖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期寵信王振,好大喜功,導致了宦官專政,集權制度下,大臣們也只能聽之任之,不敢怎麼樣,太監就可以代表皇上行使權利,所以才有王振下令改變行軍路線,釀成土木堡之變。

相關焦點

  • 與三楊相比為何朱祁鎮更喜歡王振?王振慫恿北伐,于謙也阻止不了
    我們都知道,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所以說等到朱祁鎮打算御駕親徵的時候,這一波可以控制他的人已經全部去世了。是時中官王振有寵於帝,漸預外庭事,導帝以嚴御下,大臣往往下獄。靖江王佐敬私饋榮金。榮墓,歸不之知。振欲藉以傾榮,士奇力解之,得已。榮尋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興師徵麓川,帑藏耗費,士馬物故者數萬。
  • 朱祁鎮為什麼對王振言聽計從,原來是這個原因
    朱祁鎮,大明王朝,也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位皇帝。他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其文治能與漢文帝、宋仁宗媲美,也不是因為其武功能與漢武帝、唐太宗比肩,而是因為他是一位被少數民族抓走又放回、失去皇位又重新登基的皇帝。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大明風華》裡的王振,被視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權傾朝野,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明英宗朱祁鎮,就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死於非命,他這一生也算值了,後世那些「有志向」的宦官們無不以他為榜樣,渴望活成他的樣子。
  • 明英宗出於什麼樣的目的,要為了王振,與天下為敵?
    此人早年間為落第秀才,家境貧寒,無以致學,眼一閉,心一橫,直接入宮當了太監。 不過他伺候人很有一套,馬屁拍的那是滴水不漏,頗得宣宗皇帝喜愛。英宗九歲上位,不過政務皆由其祖母管轄。 而王振的任務,就是整日陪著小皇帝玩耍。等到朱祁鎮親政了,那王振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
  •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為何又被放了?結局如何
    但是,晚年的朱祁鎮卻頗英明,他任用明朝著名賢臣李賢,善於納諫,並且仁儉愛民,同時還廢除了殉葬制度,大家對他的讚譽聲一片。 王振其人 王振是山西人,入宮前做過當地的教官,自願淨身入宮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擔任了太子朱祁鎮的老師。王振對朱祁鎮要求很嚴,盡心盡力地做一名好老師,朱祁鎮對他畢恭畢敬,總是喊他「先生」。
  • 王振隨朱祁鎮出徵帶那幾車東西有何用處,這才是土木堡之變的起因
    再來說他對王振,雖然說很多人覺得兩個人的樣子有些曖昧,但是說實話,編劇可不是那麼想的,朱祁鎮到底是怎麼想的呢?他為何這樣做? 只能從孫若微最不屑的太監入手,而後來王振做的種種,可以說是他培植自己勢力的一種方法,儘管招攬到的人,都是一些無用之才,但總歸是自己的人,這其實就是朱祁鎮的出發點,路子雖然有點歪,但不得不說,還算是一條路。 所以王振後來籠絡很多人上摺子勸皇上御駕親徵,朱祁鎮的授意沒錯了,這也足以看得到朱祁鎮的聰明,不過沒用在正地方罷了。
  • 大明風華:朱祁鎮兵敗被俘,這三個罪責難逃,並沒有王振!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已經接近了尾聲,由張藝興飾演的英宗朱祁鎮已經上線,可是很多觀眾在看了電視劇以後,對劇中的朱祁鎮也是恨之入骨,畢竟是他令明帝國由盛轉衰。相比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這些雄才大略的帝王,英宗朱祁鎮就是一個攪屎棍。
  • 朱祁鎮的廟號為什麼是英宗?英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明朝,皇帝廟號都是皇帝死後經過大臣認真研究後提出意見報告新皇帝確定的。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鎮,廟號英宗。很多人對此不解,覺得此君不配為英主。其實這個也很容易解釋的。我們先來簡要介紹一下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劇照再次當上皇帝後的朱祁鎮立馬作了兩件事,先是處死了弟弟朱祁鈺的親信大臣于謙、王文等人;接著又廢除了弟弟朱祁鈺的皇位,將其改封為原先的郕王。之後,又給太監王振恢復名譽。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清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說王振是被樊忠所殺,但《(大明)英宗諭祭王振碑》中朱祁鎮說王振是自殺的。君辱臣死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更可能的是王振為保護英宗而死。英宗復闢後,對「王振被樊忠所殺」的「傳言」很生氣的表示「(王)振殺於虜,乃朕親見!」當事人都這麼說了,我們還能信谷應泰的話嗎?這事兒在明人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和黃光升《昭代典則》都有記載。
  • 大明風華:得知朱祁鎮真實心意,孫若微欲殺王振立威,不料結局大反轉
    大家好,我是娛樂達人滄桑歲月,我喜歡和大家分享娛樂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我的作品,由朱亞文,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正在熱播,朱祁鎮長大後,他的內官王振幹涉內政,一直在籠絡人心,還私自拿賞賜。
  • 明朝太監王振啟示錄:哪有什麼站得高摔得慘還不都是「作」出來的
    最著名的就是魏忠賢他為自己的妄念作,而在他之前還有一位叫王振的太監,這位則是有些"胡作"的味道了。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後先是在內書堂,之後到東宮服侍當時的太子朱祁鎮,擔任局郎,可以說是陪伴著朱祁鎮成長、深受朱祁鎮信任和喜歡的人,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升其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從朱祁鎮管他稱為"先生"就能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他仗著明英宗朱祁鎮的的寵愛胡作非為,終害人(明英宗被俘)害己——把自己作死了。這位王振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將自己"作死"的呢?
  •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繼位,宦官得到皇帝進一步的重用,洪熙元年(1425)正月,任命鄭和領兵守備南京,開啟守備太監的先例,此後,守備太監成為定製。王振其人聰明狡黠,很能揣摩人的心理,先在仁宗朱高熾身邊,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看他勤勉就把他放在兒子身邊。在朱瞻基面前,王振當然要夾著尾巴做人,為了日後的榮華富貴,盡心竭力的服侍小太子,把忠誠本分表演的淋漓盡致,不但蒙蔽住朱瞻基母子,還收攏了小屁孩朱祁鎮的心,動輒都離不開「王先生」。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迎回英宗朱祁鎮,他得到怎樣回報?
    三楊中的楊榮也先於張太皇太后兩年病故;楊士奇則其因子楊稷驕縱不法,被王振抓住了把柄,一蹶不振,在1444年去世;而楊溥此時也是年老體弱,內閣成員馬愉、曹鼐等人也是名望不高。因此,楊溥獨木難支,對王振的日益囂張也是無能為力。王振開始對朝政專權用事。從朱祁鎮的祖父仁宗朱高熾時期起,明朝一改前朝對蒙古以攻為主的策略,改之以與蒙古互市往來。
  • 明朝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徵,導致皇帝被外族俘虜
    王振這個人,很會討主子歡心。小太子朱祁鎮被他哄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很快就對王振信任有加,不離不棄。 宣德帝死後,朱祁鎮順利繼位,年號正統。 "僕以主貴",主子當了皇帝,王振這個太監也算是熬出頭了。
  • 孫太后將郕王扶上帝位,為何後來不要求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
    而此時,宦官王振由於深得朱祁鎮信任,逐漸將手伸向朝堂,整個朝政都由他把控著。 正統十四年,王振慫恿朱祁鎮親徵,結果導致朱祁鎮被俘虜,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殺。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安撫人心,于謙等大臣便向孫氏建議,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 朱祁鎮明英宗的一生,失去皇位之後,被自己的弟弟軟禁七年
    在朱瞻基38歲去世之後,這時的皇位就輪到了九歲的朱祁鎮身上,之後朱祁鎮即位,稱為明英宗,這次我們要將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朱祁鎮剛剛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了,於是當時的朝政大部分是由太皇太后張氏來管理的,加上朝中的楊士奇、楊榮、楊溥在旁邊輔佐,以至於當時的明朝算得上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
  •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
    在《諡法》一書中,「英」表示出類拔萃,聰明智慧,往往用於年少有為的帝王身上,但是用到明英宗朱祁鎮身上,絕對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為他不配!明英宗是明宣宗長子,剛出生四個月即被立為太子。此時的大明王朝,經過朱棣以及仁宣之治的發展,國力蒸蒸日上。
  • 百官之首的三楊為何沒有阻止宦官王振專權?是道德對現實的屈服
    正統年間,衝齡即位的朱祁鎮任用太監王振,縱容其幹預政事,作威作福。願意巴結奉承者,加官進爵,稍有不服或禮貌不敬者,就會遭到報復。一時間士大夫廉恥盡喪,在巴結奉承上,那是既含蓄又精妙。有一次王振看到工部郎中王佑沒有鬍子,就問他;「你怎麼沒鬍子?」,王佑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今天我們就以關鍵人物太監王振為切入點,來為大家揭示土木堡之變背後的真相!一、複雜的王振,不簡單的太監對於王振這個人,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善於迎合上意,而長於弄權的太監。這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王振絕不能單純的等同於普通太監:一是他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