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2020-12-11 騰訊網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雖然明朝根基暫時還沒垮,但這之後其實也搖搖欲墜了。基於朱祁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實在過於滑稽,堂堂皇帝當俘虜,完了好不容易回明朝還被軟禁,跟囚犯沒啥區別,相當慘,不少人對他抱了同情心理,認為他是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而于謙在也先逼近的時候居然不管皇帝,大喊「社稷為重君為輕」,導致朱祁鎮從奇貨可居變成無人問津,慘上加慘。

但真正慘的還是後來朱祁鎮過了7年被軟禁、穿衣吃飯都都成問題的生活,所謂太上皇不過是頂著個名頭。朱祁鈺不打算還皇位給他,琢磨著把皇位傳自己兒子,要不是兒子朱見濟夭折,他自己又病重,石亨一幫人發動南宮復闢重立朱祁鎮,恐怕朱祁鎮這輩子就在深宮變成灰土了。

正是因為朱祁鎮太慘,關於土木堡之變的各種猜疑在後世甚囂塵上,傳統觀點認為是宦官王振的鍋,新式觀點認為英宗被俘是于謙陰謀,其目的要麼為了文官集團掌權,要麼為了朱祁鈺,總之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那麼實際上到底誰最該為這場巨變負責任呢?我們假設這人是于謙的話,于謙死於朱祁鎮復闢之後,先不說其他人如何為他的死感到悲痛,光朱祁鎮自己後代對于謙的態度就很值得玩味。

如果于謙真是罪臣,明憲宗作為朱祁鎮的兒子,當年也是受了朱祁鎮失去皇位連累的,他應該非常恨于謙。可事實卻是明憲宗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同時還昭告天下:「當國家之多難,(于謙)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明憲宗憐憫于謙為國盡忠卻死得慘烈,並且直接點明朱祁鎮也明白于謙有功,是冤枉的,之後明孝宗、明神宗為于謙追諡,「肅愍」、「忠肅」,這樣的諡號表揚了于謙正直、忠誠操守,足以證明他在那個時期是得人心且純粹為朱祁鎮復闢有名而死。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是于謙文官集團的陰謀,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文官是不是站幹岸兒看熱鬧呢?

顯然不是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於1449年,據史料記載,當時死於巨變的文臣數量同樣只多不少,從戶部尚書王佐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從太常寺少卿戴慶祖到大理寺副馬豫一眾本該有光明前途的文官都死在土木堡,粗略一數就不下五十餘人,難道這些文臣都昏了頭被洗腦集體去犧牲然後成全于謙的文官獨霸朝堂百年大陰謀嗎?

于謙在巨變發生後的表現可圈可點,以前的晉朝、宋朝都有過「南遷」的例子,當時的朝堂同樣活躍著這樣一波支持南遷以避瓦剌鋒芒的勢力,于謙把利用所謂星象有變主張南遷的徐有貞痛罵一頓,全力調配兵馬守住京師,之後又操練京兵,增修邊境城牆加以防禦,本身能力出眾,功勞又大,但朱祁鈺從沒有對于謙起什麼忌憚心思,反而事事要問于謙才做決定。

所以,把于謙抹黑成一個陰謀者無疑是非常可笑的。除了于謙,還有一個人在此次巨變中背鍋,那就是朱祁鎮的「先生」王振。王振這人是個知識分子,早年中過舉,他入宮純粹是為前程而來,既然已經受了身為男人的屈辱,又聰明、善解上意,王振不趁著朱祁鎮年幼繼位的好機會為自己謀利簡直對不起他當年入宮時所受的罪,所以王振在朱祁鎮的縱容下大肆斂財專權,勸朱祁鎮用絕對的威嚴馭下,也不難理解了。

但王振幹了一大波攬權的事,胡作非為,就意味著他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要責任人嗎?按《明實錄》記載:「車駕東還......初議從紫荊關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駕幸其第,繼而又恐損其鄉土禾稼,復轉從宣府行。」朱祁鎮在前線的時候不僅聽王振讒言罰那些請求他別犯糊塗儘早回軍的大臣,就連退兵都是按照王振的想法來,王振指東就走東,以至於明軍走得軍心渙散,朱祁鎮真的糊塗到把王振當軍師用嗎?

恐怕未必,自從秦朝出了個趙高,後世東漢、唐朝都有宦官之亂,以至於朱元璋登基後就明令禁止宦官搞文化幹政,有明一朝,連魏忠賢都是被崇禎給幹掉了,明朝的宦官厲害,但皇帝和文臣也厲害,連午門血案都鬧出來了,明朝宦官真的是百無禁忌嗎?他們是作為一支可利用來平衡的勢力而存在,從朱棣任用宦官奪取天下監視群臣再到明朝滅亡,都是如此而已。

王振恐怕才是朱祁鎮糊塗的背鍋俠,真正讓明朝轉入衰落的是朱祁鎮,皇帝御駕親徵竟然讓配備了最先進火器最為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幾乎毀於一旦,昔日的戰神英國公慘死,成國公朱勇、西寧侯宋瑛、駙馬都尉井源諸部全部慘敗,二十萬精銳傷亡過半潰逃者眾,不管朱祁鎮是為權還是為功出徵,他的瞎指揮都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惡果,不是在電視劇中塑造個深情形象就能洗白的。

朱祁鎮的性格並不壞,這點要承認,他有共情能力,能廢除殘忍的殉葬,能被身邊人以「仁德」二字作評價,能得人心,但他不能做一個好皇帝。假設朱祁鎮的能力和眼光能與他性格相匹配,延續仁宣之治恐怕不難,只可惜朱祁鎮不是完人,他的缺陷讓他一旦身居皇位就會犯下無可挽回的錯,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而天子一錯,結果是一樣的。這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弊端,並不單單是朱祁鎮一個皇帝身上存在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明朝的轉折點,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爭,究竟是怎樣的影響才讓明朝在這場戰爭後就逐漸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原本是明軍手下敗將的瓦刺反而擊敗了明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場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明朝天下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武功治國之後,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安定時期。當時的朝廷有點類似漢朝的文景之治,對外暫停開拓進取的政策,對內則是以輕徭薄賦而著名,可是退縮換不來安寧,只是讓敵人懦弱可欺。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
  • 明代第一位專權的宦官,土木堡之變的主導者,使明朝由盛轉衰
    王振,蔚州人,具體生年不詳,在宮中歷經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鎮四位皇帝。英宗即位後,他開始參知政事,並在公元1442年後,權勢日盛。英宗稱其為"先生"而不名,公侯勳戚則呼其為"翁父"。他開啟了明朝宦官弄權的先河,專政七年間,排除異己,陷害直臣。正統十四年,他挾英宗親徵,兵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他為亂兵所殺。
  • 明十六帝之英宗朱祁鎮:土木一役葬送大明精銳,標誌明朝由盛轉衰
    明英宗朱祁鎮但正統年間,英宗皇帝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帥六師遠徵瓦剌,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順帶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這也是大明由盛轉衰的標誌。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認為「六師不宜輕出」,勸諫英宗。但英宗聽信王振的讒言,對群臣的規勸不予理睬,下詔由郕王朱祁鈺監國,三天後便帶著王振、英國公張輔及文武百官,加上臨時拼湊起來的幾十萬將士浩浩蕩蕩的出發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樣一個決定,都十分荒唐。一個不懂軍事的皇帝外加一個耍小聰明的宦官,竟然聯手導演了一場鬧劇般的出徵。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明朝建國以來最大軍事失敗——土木堡之變
    文/落魄書生-王中銀明朝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將士血灑疆場,英宗被俘大明王朝由盛轉衰【明】北京保衛戰 (上) 土木堡之變拍攝於1958年,講述了十三陵「明定陵」的挖掘過程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徵瓦刺兵敗事變。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挑起事端的王振是何許人也?王振乃蔚州人,蔚州是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即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距離北京直線距離約150公裡。王振本落第秀才,眼看無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想走捷徑,自宮了。進宮以後服侍皇子朱祁鎮,深得寵信。英宗繼位後,對他言聽計從,王振權勢日盛,使用各種卑劣手段黨同伐異,聚斂錢財。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明朝時期,為什麼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2020-11-26 17:34:40 來源: 追番女孩超可愛 舉報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 張家口之行4——卜北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的老家)
    卜北堡的出名就是因為這裡出了個有名的太監王振,與他有關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的命運,明朝由此走向衰落。甚至可以說改變了華夏的命運,傳統的士紳文化和文人風骨,在明朝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後說說王振,到底歷史上的王振是什麼樣子,恐怕歷史資料也未必真實。自古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就是爭分皇家權利的對立面。土木堡之變之前,王振贏了,文官集團灰頭土臉。這也不奇怪,王振也是讀書人,自己覺得當老師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就自宮當了太監。
  •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
    明朝由盛轉衰的著名之戰: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徵討蒙古瓦剌部落2萬餘人,結果自己成為了階下囚,人數是敵人的數倍,反而差點斷送了明王朝的前程。既然提到了土木堡之變,不得不說明朝的大太監王振,現代人給他的定義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靠著能夠逗朱祁鎮開心,把明朝弄的烏煙瘴氣,如果不是他自尋死路,估計朝廷現狀也不會比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危害好到哪裡去。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終遭冤殺?
    說起于謙,大家首先會想到誰呢?我想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回想起的是抽菸、喝酒、燙頭的那位於老師。不過,在明朝中期,有一位中興大臣,也叫做于謙。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盡喪的關鍵時刻,指揮北京守軍擊敗了前來攻城的也先,避免了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可以說,這位于少保為明朝延續了百年國運。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懷來縣土木鎮土木堡的「土木之變」
    發生在今懷來縣土木鎮土木堡的「土木之變」,因其對後世影響頗深,被載入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1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統一中原後,將元朝殘餘勢力驅逐到塞北。蒙古逃出大都 (今北京)後,徵戰不休,並不時出兵南下,騷擾明邊。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別遣使與韃靼、瓦剌「諭之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