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位專權的宦官,土木堡之變的主導者,使明朝由盛轉衰

2020-12-11 調侃歷史

王振,蔚州人,具體生年不詳,在宮中歷經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鎮四位皇帝。英宗即位後,他開始參知政事,並在公元1442年後,權勢日盛。英宗稱其為"先生"而不名,公侯勳戚則呼其為"翁父"。他開啟了明朝宦官弄權的先河,專政七年間,排除異己,陷害直臣。正統十四年,他挾英宗親徵,兵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他為亂兵所殺。

王振是自願進入宮中的。他自幼飽讀詩書,卻怎麼考也考不中,只好在鄉間教書。當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後,殺死了皇宮中大部分宮人和宦官。隨後又徵召宮人,以填後宮之缺。王振就利用這個機會,懷著個人目的,自願"淨身"進入皇宮當了宦官。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嚴禁宦官參與朝政,甚至都不允許宦官讀書識字。朱棣即位後,將一些宦官倚為心腹。不過,這時的王振,還是一個普通的宦官。朱瞻基(明宣宗)即位的第一年,在宮內設立了內書堂(內書堂實際上是宦官學校,學生是十歲以下的小宦官)。王振識文解字,就因此當上了小宦官的教師。可以說,在一群沒文化的宦官中,王振這個讀書人,簡直成了雞群中的鳳凰。而且,他為人謙和,知書達理,很快就贏得了宮人們的尊敬,都稱他為先生。

一次,宣宗來到內書堂,見王振教書殷勤,便命王振去侍奉太子朱祁鎮,任其為東宮局郎。雖然東宮局郎只是教太子識字,陪太子玩耍而已。但是,這可是取悅日後皇帝的好機會。王振認真侍奉太子,逐漸取得了太子的歡心和宣宗的信賴。尤其是太子朱祁鎮,對王振非常親近,隨著宮人一起稱王振"先生"。

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病亡,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承皇位。王振隨著太子的登基,撈到了司禮監事這個官職。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的中樞機關,總管宮中的宦官,手握宦官升遷謫降大權,同時還替皇帝管理各種奏章文書、傳達諭旨。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實行中央集權最徹底的一個朝代。自從朱元璋罷免丞相之後,皇帝就集大權於一身。但是,朝廷政務繁忙,不是皇帝一人所能管得了的。所以,司禮監就成了要害部門。王振入掌禮監後,大耍兩面派手法,表面上裝得俯首帖耳,對太皇太后和三位輔政之臣畢恭畢敬;背地裡卻交朋結黨,為幹政弄權做準備。

王振當上司禮監不久,奉命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觀看武將比武。王振想借這個機會試驗一下自己的權力,就在奏報成績的時候,把他的親信紀廣報了比武第一名。這件事情並不算太大,但它的成功,卻標誌著明代宦官幹政弄權由此開始。

不過,這件事在朝臣中引起強烈反響。沒多久,朝臣的議論傳到了太皇太后張氏耳中。正統二年正月的一天,太皇太后召見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淡五位重臣,嚴肅地訓示英宗皇帝應該與五位大臣商議行事。訓示過英宗,太皇后命王振上殿。王振進入殿中,俯伏在太皇太后腳下,太皇太后聲色俱厲,斥責道∶「王振,你侍侯皇帝起居,多行不法,有違大明祖制,罪在不赦,今日當賜你死!」話音剛落,就有幾名侍女將利刃架於王振脖子之上。王振嚇得魂不附體,連連求饒。英宗見狀,也嚇得直打哆嗦,急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位大臣見英宗跪在地上,也都隨之跪下。過了許久,太皇太后才開口饒過王振一命,並要求他以後不許幹預朝政。從此以後,太皇太后常常派人到內閣查問,如果發現王振所做的事情是沒有經過閣臣決定的,就嚴厲地責斥他。王振也很機敏,吃了太后一次斥責後,便藏起狐狸尾巴,不再私自妄為。但是,由於他所處的地位重要,一些善於阿諛奉承的官員,為求個人前程趨附於王振門下,使王振在朝中的勢力日重。王振也在這期間,採取慎密的手段,背著太后和閣臣,把幾個親信安插入閣,都沒有引起什麼風波。

公元1440年,輔政閣臣楊榮病亡。兩年後,太皇太后因病亡故。而此時只有楊溥還在朝中,但他也因年老力衰,無力再過問政事。新選入閣的大臣馬愉、曹鼐、陳循等人,資歷輕淺,左右不了朝中局勢。而且,已經十六歲的英宗辦事無主見,事事依從王振。這樣一來,王振如蟄醒的毒蛇,抓住這一機會,利用有利的條件,加緊控制朝政大權。

宮門口那塊高三尺,鑄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鐵牌是太祖朱元璋所立,一直是王振望而生畏的利劍。太皇太后故去不久,王振便命人摘去鐵牌。同時,他大力在朝中各要害部門安插親信,將死心踏地投靠他的徐晞提升為兵部尚書,藉以控制國家軍政;把侄兒王山、王林分別破例提升為錦衣衛指揮同知、指揮金事,便於更有效地掌握錦衣衛;又以心腹親信馬順、郭敬、陳官、唐通為骨幹,大搞特務統治。從而,在中央逐漸組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陰謀集團,其勢力不斷擴張。

為了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王振一方面矇騙英宗取得寵信;另一方面則打擊朝中正直忠良之臣。正統八年四月,翰林侍講劉球見英宗不理朝政,上疏英宗,提出十條治國安邦的建議。王振讀過奏章之後,發覺言中有諷刺、批評他的味道,頓時惱怒。他扣下奏章,指使心腹錦衣衛指揮彭德清,誣告劉球奏疏詆毀王振,王振即下令逮捕劉球入獄。為了打擊朝中正直勢力,王振決意殺劉球以儆效尤,暗中指使馬順潛入獄中,將劉球肢解碎屍。大理寺少卿薛暄與王振本是同鄉,但他為人正直,就不與王振交往。王振得勢後,薛暄在朝上見到王振也不俯首拜揖,這使王振大為惱火,記恨心頭。

當時,京城有一武官病亡,其妾嶽氏長得十分標緻,王振的侄兒王山要將嶽氏奪為己有,武官之妻出來幹涉。王山心生毒計,與嶽氏密謀,誣告武官之妻毒害親夫,將其逮捕,交都察院審訊。正巧薛暄審理此案,發現事實不符,將原告駁回。王振藉機唆使黨羽彈劾薜理審案受賄,將薛暄入獄,問成死罪。薛暄臨刑之時,他的幾個兒子爭著代父受刑,王振的僕人和侍郎王偉也出來為薛暄申辯。薛暄才免於一死,被罷官削職,回鄉為民。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李時勉,上疏請改國子監,英宗讓王振查看。李時勉不向王振獻媚,按照朝廷規定接待,王振以為是對他的大不敬,便尋機報復。李時勉令人修整國子監前古樹枝叉,以方便諸生列班。結果王振抓住此事誣陷他擅自砍伐文廟古柏私用,將其下獄。並且指使人製造重百斤的枷具,讓李時勉戴枷站在國子監門前示眾。李時勉披枷在烈日下連哂曬三日,被折磨得氣息奄奄。國子監諸生目睹此景,義憤填膺,集眾三千餘人於朝門外為李時勉喊冤叫屈。後宮太后得知此事,下旨釋放李時勉,李時勉這才免遭一死。監察御史李鐸,偶然遇到王振,沒有跪拜施禮,被王振流放到鐵嶺衛服役。駙馬都尉石璟,在家中責罵使役宦官。這等駙馬府內私事,本與王振毫無關係。可王振卻以為物傷其類,硬說石璟是指桑罵槐,將其投入錦衣衛大牢。與王振有隙的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陳瑞,在長安門被王振所使之人毒打。如此等等,凡是王振覺得不順眼的朝臣,都被治以罪名,不是下獄,就是貶出京城。

王振滿以為採取高壓手段,便可以使朝臣們俯首帖耳,任他擺布。可是,他的倒行逆施,更加激發了朝廷臣僚對他的怨恨。就在王振洋洋得意、胡作非為之時,宦官張環、顧忠和錦衣衛卒王永,懷著對王振的不滿,以匿名信散發京師街頭,揭露王振恣意弄權的罪行。王振如臨大敵,急忙命令手下特務偵察此事是誰人所為。經過一番折騰,終於查出是他身邊人所為。王振將張環、顧忠、王永處以死刑,並令宮中所有宦官到刑場觀看,以儆效尤。

此時的英宗皇帝,昏庸閉塞,將王振的所為視為是鞏固其江山社稷的必要手段,不僅不責問王振,反而更加依賴他。朝中公卿勳戚,見英宗如此賞識王振,都畏其淫威,尊稱其為"翁父"。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對王振大加褒獎,賞賜白金、寶楮、躲幣等物。王振的權勢達到炙手可熱的程度。一些無恥之徒,為升官發財,便不擇手段地向他獻金進財。每次朝會,地方官吏進京必晉見王振,送上財禮。送禮多者,一次達千兩以上。王振用受賄之財,建造田莊,修建宅第,僅蓄養好馬就有萬匹。

正統十一年 三月,巡撫山西、河南的于謙進京見駕,朋友們勸其帶些禮物拜見王振,以免招來災禍。于謙謝絕朋友的好意,兩袖清風進入京城,沒有給王振送禮。王振指使爪牙李錫誣于謙對皇帝不滿,投其入獄,判以死刑。山西、河南兩地官民聞訊,萬餘人兩次赴京要求釋放于謙。王振見民心不可違,釋放了于謙,罷免其巡撫之職。兩地官民再次赴京請願,于謙才得以官復原職。

正統十四年正月,瓦刺派使者入明朝貢馬,王振私自削減來使賞賜,並將馬價壓為原來的五分之一。瓦刺使者含怒而去。此時的瓦刺已具有一定的勢力,其太師也先得知明朝欺其使者,在七月糾集各部兵馬,向明朝問罪。也先率兩萬鐵騎,兇猛南下,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連連失利,軍事重鎮大同受到威脅。邊防告急的文書不斷飛報京城,王振自作聰明,鼓動英宗皇帝統軍親徵。英宗聽信王振之言,頭腦發昏,不與群臣商討,輕率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奔赴前線。二十三日,大隊人馬行至宣府,前線傳來警報∶陽和失守。隨駕大臣替英宗擔心,請皇帝不必再前進。王振大怒,當著英宗的面辱罵進諫大臣。

八月初一,英宗的徵討大軍到了大同。然而,這五十萬大軍,一路上連遭風雨,糧餉不足,沿途已有許多士兵餓倒。所以,士兵怨聲載道,士氣低落,紀律混亂。進入大同後,英宗和群臣慶賀一番,王振勸英宗下令續繼北進,追擊撤退的瓦刺軍。王振哪裡知道,明軍壓根就沒有與瓦刺軍交戰,順利地進了大同,不過是中了也先誘敵深入之計。王振的同夥、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告訴王振∶瓦刺軍非常厲害,萬不可貿然北進。王振聞聽,第二天忙傳令撤出大同。不過,王振為了炫耀權勢,令退軍取道紫荊關,以便讓英宗和眾大臣到他的家鄉蔚州,看看他富麗堂皇的宅第和廣闊的田莊。大軍剛走了四十裡,王振忽然想到,數十萬大軍缺乏糧草,到達蔚州,一定會破壞他田莊。於是,他立即改變主意,火速令大軍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撒退。

瓦刺軍見明軍不戰而遁,奮起追擊。明軍爭先恐後,撤退車馬將士擁塞道路,自相踐踏,狼狽不堪。十三日明軍退至狼山,被也先的騎兵追上。朱勇率三萬人馬抵禦瓦刺軍,掩護英宗撤退。朱勇陷入瓦刺軍重圍,三萬人馬被殺戮殆盡。當日午後,英宗到達離懷來縣城二十裡的土木堡,若繼續前進,入城堅守等待援兵,或許不會出現大的差錯。可是王振發現一百餘輛輜重車落在後面,車上裝有他搜刮到的大量財物,為使自己財物不受損失,他下令兵駐土木堡。明軍剛在土木堡紮下營盤,瓦刺軍就開始包圍土木堡。第二天,英宗想走,為時已晚,瓦刺軍完全控制了交通要塞。土木堡地勢較高,沒有水源,數十萬士兵饑渴難忍,挖地兩丈不見泉水,軍心自亂。

也先只有兩萬騎兵,不敢貿然進攻。於是,他派使者到明軍中找王振談判,王振立刻派人到也先營中商定講和條款。也先假意退兵,王振不知有詐,傳令軍隊移營找水。當數以萬計的明軍離營到南邊十五裡遠的河中汲水時,瓦刺軍突然發起攻擊,兩萬鐵騎,如虎入羊群,明軍束手無策,自相踐踏,半數兵士慘死在瓦刺軍的刀劍馬蹄之下。

英宗見瓦刺軍兇猛襲來,勢不可擋,頓時六神無主,索性下馬盤膝而坐,束手待擒,遂被瓦刺軍俘虜。王振早被嚇得魂飛魄散,當想尋機逃命之時,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趕上,罵道∶「我為天下擊此賊子!」手起錘落,將王振打死。

土木堡一仗,明軍死傷幾十萬人,損失二十萬騾馬;英宗被俘,隨駕的五十餘名官員戰死。

八月十六日,消息傳到京城,朝野慌亂,群臣伏闕大哭。皇太后下詔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群臣面奏朱祁鈺,歷數王振罪行,請求誅殺王振家族及其死黨。馬順還想耍往日威風,叱責群臣,結果被群臣當即打死。憤怒的臣僚還當場打死了王振另外兩個爪牙毛貴和王長,並把三具屍體送到東安門外示眾。朱祁鈺下令將王振家族不分老幼,一律處斬。

王振權重一時,幹盡壞事,最終落得禍滅九族的下場。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明朝的轉折點,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爭,究竟是怎樣的影響才讓明朝在這場戰爭後就逐漸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原本是明軍手下敗將的瓦刺反而擊敗了明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場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明十六帝之英宗朱祁鎮:土木一役葬送大明精銳,標誌明朝由盛轉衰
    明英宗朱祁鎮但正統年間,英宗皇帝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帥六師遠徵瓦剌,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順帶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這也是大明由盛轉衰的標誌。王振利用手中權力,一面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須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並大肆圈地,造成無地流民越來越多,農民起義更是此起彼伏。王振為了個人的政績和威信,更是三次徵伐麓川。尤其是第三次遠徵,雖然消滅了一直作亂的思氏家族,穩定了西南局面。但正是由於大批精銳南下,削弱了京城的軍事力量,也耗費了大量糧草,為土木堡慘案埋下了伏筆。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明朝建國以來最大軍事失敗——土木堡之變
    文/落魄書生-王中銀明朝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將士血灑疆場,英宗被俘大明王朝由盛轉衰【明】北京保衛戰 (上) 土木堡之變拍攝於1958年,講述了十三陵「明定陵」的挖掘過程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徵瓦刺兵敗事變。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明朝時期,為什麼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2020-11-26 17:34:40 來源: 追番女孩超可愛 舉報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明朝天下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武功治國之後,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安定時期。當時的朝廷有點類似漢朝的文景之治,對外暫停開拓進取的政策,對內則是以輕徭薄賦而著名,可是退縮換不來安寧,只是讓敵人懦弱可欺。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漢、唐和明三朝飽受宦官危害,三朝宦官專權有何異同之處?
    總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些啟用宦官的帝王都以為皇權足以壓制宦官,但是不是後世所有帝王都有雄才偉略啊。啟用宦官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宦官勢力一發不可收拾。漢唐明歷史上基本最強盛的三大王朝滅亡都和宦官有很大的關係。下文我們詳細闡述漢、唐和明朝宦官專權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們的異同。
  •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
    明朝由盛轉衰的著名之戰: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徵討蒙古瓦剌部落2萬餘人,結果自己成為了階下囚,人數是敵人的數倍,反而差點斷送了明王朝的前程。既然提到了土木堡之變,不得不說明朝的大太監王振,現代人給他的定義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靠著能夠逗朱祁鎮開心,把明朝弄的烏煙瘴氣,如果不是他自尋死路,估計朝廷現狀也不會比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危害好到哪裡去。
  • 有人說明朝不像漢、唐一樣強盛;有人說明朝遠邁漢唐,為什麼?
    明朝自身確實存在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手的強悍遠超漢唐對手非明粉一提起大明王朝聯想到的都是黑暗面:文官內閣當政、君王不上朝、宦官專權、文恬武嬉等等。其實這些很多因素也在大多數王朝中出現過,漢唐兩代也同樣具備宦官專權的存在。明朝自身暴露出來的問題確實比漢唐要多,但是這並不是明朝顯得羸弱的如要原因。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圖-紫禁城俯瞰 1449年七月,瓦剌部也先以明朝宦官王振刁難其貢使、削減馬價等為由,兵分四路,大舉進犯明邊,明軍幾經抵抗,塞外城堡接連失陷
  •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更為關鍵的是,相對於其他宦官,王振不僅篡奪朝政,還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對於堪稱轉折點的土木堡之變,王振顯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在土木堡之變中,王振也丟掉了性命,從結果上來看可謂罪有應得。
  • 土木堡之戰,50萬大軍盡喪,皇帝被俘大明受辱,就因宦官一句話
    明朝大宦官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忠賢,但是在他之前,被稱為明朝第一專權宦官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王振。實際上明朝開朝之初,宦官是根本沒有機會幹政的。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訓,太監不能識字、不能干政。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