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2020-12-11 香茗史館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原因之一:明朝應對及時,局勢迅速穩固

當「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入京城後,迅速引發了明廷的震動,為穩固局勢,皇天后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任命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徐有貞等人甚至主張還都南京。

經過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據理力爭,經過皇太后的首肯,明廷最終決定固守北京。于謙等人結合當時現狀,迅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1、擁立新君,穩定局勢。八月二十九日,在文武百官的奏請和皇太后的首肯之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史稱明代宗,遙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並將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被抄家滅族。如此一來,深陷敵營的明英宗,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利用價值,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瓦剌利用明英宗瓦解北部邊防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得朝廷內部得以迅速穩定。

2、調兵遣將,固守邊防。由於當時明朝北部守將多有私通外敵的情況,例如大同指揮李讓,因此明廷改以名將擔任京城、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地區守將,並對玩忽職守、貪生怕死者予以了嚴懲。而且,這次調整首重能力,例如原大同副將石亨因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敗,本已被貶官下獄,但于謙還是將其重新起用,並被任命為京師總兵官。

3、徵調援軍,籌備物資。由於「土木堡之變」導致京營遭遇重大損失,于謙緊急抽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令其分守九城,使得京城兵力迅速由數萬人增加到22萬多人。並派監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員,前往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員,進行應急訓練,以備補充。同時,命令工部加緊趕製武器裝備,並將南京庫存兵器共126萬件調入北京,還派出人員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頭盔9000餘項、甲5000餘件、火槍1.1萬餘杆、火銃2萬多隻、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

4、整軍備戰,鞏固京防。京城百姓也被充分發動了起來,木土、瓦匠、石匠等被統一編成工程隊進行訓練,先後加固北京周邊45裡的城牆,並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陽、宣武、東直、朝陽、西直、阜成、德勝、安定9門,不斷加強城防。同時,傳檄京城周圍的州縣和山西、河北等地民眾,拿起武器,視情況打擊瓦剌軍隊,切斷其後路。

經過一個多月的充分準備,明廷迅速從「土木堡之變」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不僅朝野局勢穩定,而且軍隊士氣大振,這為之後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原因之二:瓦剌統治區域廣闊,但也先實力極為有限

瓦剌主要生活於蒙古草原西部,在蒙元時期瓦剌貴族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長期保持著通婚關係,男尚公主,女適皇胃,可謂「世聯戚碗」,因而權勢極為顯赫。元朝敗退草原之後,由於北元殘餘勢力在捕魚兒海一戰徹底被摧毀,瓦剌這才逐漸脫離黃金家族的控制。

蒙古分裂之後,瓦剌和韃靼常年爭戰不休,直到朱棣五次北伐,由於其中四次主要針對韃靼,導致韃靼元氣大傷,這給了瓦剌崛起的機會。朱棣去世之後,由於仁宣年間明朝戰略收縮,瓦剌趁機奉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開始向韃靼不斷用兵,最終一統蒙古草原。

不過,瓦剌雖然徵服了蒙古草原,但卻沒有號令蒙古各部的聲望和血統,更多是通過武力徵服。為了解決血統問題,瓦剌又攻打並擊敗了黃金家族後裔察合臺汗國,強娶了衛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

因此,「土木堡之變」前後的瓦剌雖然極度強大,但內部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1、瓦剌與蒙古各部的矛盾。瓦剌雖然通過武力徵服和強行聯姻的方式,一定程度解決了統治蒙古各部的問題,但由於瓦剌崛起時間太短,再加上蒙古草原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方式,蒙古各部真心臣服瓦剌者,其實極為有限。這便導致瓦剌雖然統治範圍極廣,但其實真正能夠調用的力量極為有限。事實上,就在也先被殺之後,瓦剌便喪失了對蒙古各部的統治。

2、瓦剌內部同樣存在矛盾。在瓦剌內部,脫脫不花雖然被奉為了可汗,但大權卻全部操持於太師也先手中,這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極深。而在北京保衛戰之後,隨著也先的戰敗,脫脫不花更是單獨向明朝遣使進貢,與明廷議和,而此後雙方矛盾不斷加深,更是發生了一場火併,也先之後則是殺死脫脫不花自立為汗,然而也先也在隨後的政變中被殺。

如上所述,此時的瓦剌雖然極為強大,但其實也先本人所能調用的力量其實極為有限,北京保衛戰時他所率領的主力也不過三萬人而已,面對明朝迅速集結的二十餘萬大軍,也先就算想有所作為,也是極為困難。

原因之三:明朝統治較為穩定,也先難有可趁之機

明朝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慘重,但此時距離明朝立國才短短八十餘年,距離朱棣五徵蒙古更是僅僅過去了二十五年,此時的明朝不僅統治穩定,且人才儲備、朝政運轉、軍隊戰力等方面仍然極有保證,具有極強的糾錯能力。

此時的明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國力極為強大,雖然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八歲,但彼時由於內有太皇太后張氏管教,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佐,初期仍然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繁榮,直到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先後去世或隱退,宦官王振才開始崛起。

然而,從宦官王振的崛起,到「土木堡之變」的爆發,不過短短幾年時間,還不足以動搖大明的統治根基。尤其是在朝政仍然較為清明的情況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時仍有保證,大明的統治仍然相對穩固。

綜上所述,在瓦剌和大明實力本就不對等的情況下,大明統治又較為穩固,應對又較為及時,瓦剌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徹底瓦解、擊潰大明,可以說根本沒有一絲機會。事實上,北京保衛戰後不久,瓦剌便由於自身內亂而迅速衰敗,再也沒能對明朝形成威脅。

不過,「土木堡之變」雖然沒有對大明造成毀滅性打擊,但由於開國功勳集團和靖難功勳集團損失殆盡,導致文官崛起速度加快,而皇帝只能通過內廷宦官來對抗文官集團,一定程度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朝政格局。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徵,率領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徵,與瓦刺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明軍一敗塗地,最終在土木堡戰敗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樞全部覆滅,而此時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過二十多年。那麼,還處於強盛時期的明軍,為何不敵數萬蒙古軍呢?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20萬精銳任人宰割,一戰全軍覆沒,土木堡大戰,明軍為何如此不堪
    7月17日,20萬大軍以及一幫文臣武將跟著皇帝和王振出發了(此行幾乎帶走了明王朝的能臣武將)。7月1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土木堡地勢高,無泉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裡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完全就是一個死地。但王振這個愚蠢的閹貨,以還有1000輛後勤車沒有趕上來為由,堅決不準大軍繼續前行通過懷來進入居庸關,命大軍在土木堡原地等待,就這樣20萬明軍這最後一次活命的機會,被王振生生掐滅了。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終遭冤殺?
    不過,在明朝中期,有一位中興大臣,也叫做于謙。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盡喪的關鍵時刻,指揮北京守軍擊敗了前來攻城的也先,避免了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可以說,這位于少保為明朝延續了百年國運。可在明英宗奪門之變重新復位後,卻下令殺害了這位民望深厚的功臣。這又是為什麼呢?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何謂京軍三大營,是朱元璋遺留下來的五軍營、三千營,以及朱棣創立並精心訓練的神機營,此乃明朝軍隊的核心與精銳之師,無論裝備水平和士兵素質都是全國最為優秀的。然而這支「軍隊之花」卻凋謝在了土木堡。除了軍隊損失,軍官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因為精銳之師盡出,那麼優秀軍官自然也盡出,這些軍官為保護皇上,都為國捐軀了。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正是因為這樣在有一次的朝貢時,原本只來了2000人,但是也先謊稱來了3000人,這時候宦官王振不肯給他們賞賜,並且還將他們朝貢的馬匹的價值減去了五分之四,這件事就成為引起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原因。於是在正統十四年的七月也先就率領著自己的部隊,兵分四路一舉攻向明朝的領地。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親徵,計劃從大同北上,欲與瓦剌大軍決戰。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苟延殘喘的北元後來被韃靼取代,韃靼見大明強盛,就和明朝修好,接受明朝的赦封。蒙古各部又回到互毆稱雄的階段,瓦剌部逐漸崛起。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在位的時候,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已經統一瓦剌各部,實力達到極盛時期。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一時間文高武低的傳統就延續了很久,可明朝初期卻並不像宋那樣。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時還沒有文高武低的現象產生。當時的朱元璋雖大肆屠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大部分的二、三線武將都得以倖存,且文官並不比武將的地位高。不過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卻被打破。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也先向東徵服了女真和朝鮮,便打算大軍南下,恢復忽必烈的元朝事業。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土木堡之戰中,為何大臣皇帝一個沒跑?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今天我們將和大家一起再回顧一下當年的土木堡之戰,而且還會通過一個奇怪的現象,揭露當年土木堡失敗的最後原因。這個現象就是,城堡大戰爆發之時,連將領和低級軍官都能逃回來,為什麼滿朝文武大臣卻一個都沒能跑掉呢?這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也向我們揭示了那場戰爭失敗的真相。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帶你了解,連皇帝都被俘虜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起因正統十四年六月,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親率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徵,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刺在明朝邊境決戰。1449年7月16日,英宗和王振帶領約25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邱墊、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張益等百官護駕從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