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2020-12-11 讀文化博今

封建時代的王朝更替屬於常見現象,那會兒的戰爭也非常頻繁,所以武將的作用十分明顯,因此武官的地位不低。不過到了宋代時,文官的地位卻高於武將。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王朝。由於唐時節度使的權力過大,所以宋代的同級文官地位高於武將。

一時間文高武低的傳統就延續了很久,可明朝初期卻並不像宋那樣。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時還沒有文高武低的現象產生。當時的朱元璋雖大肆屠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大部分的二、三線武將都得以倖存,且文官並不比武將的地位高。

不過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卻被打破。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團隊的勢力日漸龐大,尤其竟達到了已對武官徹底壓制的地步,這種怪現象一直保持到了明末。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土木堡之變後會出現文強武弱的局面呢?

明初之時,文武勢力大體相當,武將地位不低。那會兒各地藩王還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到了建文帝時卻用削藩的政策來弱化藩王的實力,結果於1399年逼反了燕王。最後朱棣一不做二不休地乾脆自己坐上了龍椅。正因朱棣由藩王起家。

所以他後來也把藩王力量削弱了不少,但同時也保住了一些藩將的權力,總體來說,朱棣時期的明代依然文武平衡。可到了英宗時就不一樣了。1449年,明英宗帶著20萬大軍御駕親徵瓦剌,結果輸得怎一個慘字了得。

明軍北伐之際,很多高級將領都隨軍出徵,最後也都壯烈犧牲。這次的土木堡失禮幾乎把明軍隊的精銳損失殆盡。正因太多高級武官的陣亡,而朝廷文官集團的力量幾乎沒怎麼損弱,所以後來就給了文高武低的機會。

英宗被活捉後,京城的文官于謙就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他不但新立了景泰皇帝,而且還從容安排軍隊對付來犯的瓦剌人,甚至還可親自調配明帝國的各地資源。自從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後,明廷就由文官集團說了算,武將幾乎成了其附庸,名將很難有出頭之日。

比如名將戚繼光還得依靠張居正的扶持;武宗時的紅人武將江彬也不過是靠溜須拍馬上位,根本沒啥拿得出手的本領。到了明中後期,明軍與後金大戰之時,文官楊鎬直接坑死了前線的明軍,最後輸掉了薩爾滸之戰。

明末之際,由於文官的種種拙劣表現,多次直接葬送了前去抗清的名將與大軍。經過文官的幾番折騰,明王朝終於在1644年走向了滅亡。

談古論今,喜歡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最傳奇的應當就屬於明英宗了,他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也可以說一位命運多舛的皇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土木堡戰役,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明朝那些事兒》,能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明英宗時期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原價288元,現在只需要12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那麼,留在北京城內的毫無疑問都是文官,幾乎沒有武官,這些保留下來的文官,撐起了「土木堡事變」後的明朝朝廷,逐漸成長為能夠左右皇帝決策、誤國誤民的「文官集團」。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是什麼?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導致文官集團始終比武將集團地位高一個檔次,文官執掌兵權也是比比皆是。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 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
  • 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死後爆發土木堡之變,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土木堡,則是明軍更加人多也被打的滿地找牙。明朝(包括明朝周邊)「一般的士兵」在操練上已經不是很重視。經常遇到突襲時,就會立即被擊潰。士氣差的,甚至還沒上戰場,夜裡遇到比較極端天氣自己就炸營了。捕魚海之役就是也樣,藍玉趁著沙塵暴摸到了北元的軍營突然發起攻勢,也就一晚上。幾萬元軍戰死,被俘虜的官員多達上千。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但是,杜絕太監幹政這已經是許多華夏王朝滅亡後換來的深刻教訓,所以王振的奪權之路並不順利。在此期間,最大的敵人莫過於太皇太后張氏,這位元老級的女人,她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掌控者,是王振根本難以抗衡的人!太皇太后多次想要殺死王振,王振則通過打造自己忠誠、樸實、謙遜的人設表象騙取了皇帝及一部分大臣的同情,最終免於一死。
  • 土木堡之變,為何于謙不選擇立朱見深為皇帝呢
    其實看看整個明朝,一直有三股勢力在明爭暗鬥:皇帝、宦官勢力、文官集團。而其中的宦官勢力,實際上是服從於皇帝,算是皇帝的爪牙和背鍋俠。真正最大的鬥爭,來自皇權和文官集團。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軍精銳傾巢而出,但是指揮權卻在王振手中,王振一個太監,他哪會行軍打仗啊,在也先假裝撤退的時候,堅持北上,結果在先鋒軍被殲滅的時候,王振又膽怯了,又讓大軍後撤。在撤退的時候,打算途徑家鄉蔚縣,又害怕破壞自己的田園莊稼,又臨時改變路線,大軍已是疲憊不堪,到宣府時,瓦剌已經趕到,3萬明軍騎兵幾乎被全殲,大軍人心惶惶。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土木堡之變後:金鑾殿上的逼宮戲
    然而,就在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大明的金鑾殿上,卻發生了一場全武行,其激烈程度,實屬罕見。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冊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命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代為攝政,就在朱祁鈺攝政不久,也就是朱祁鎮被俘的第七天,對慫恿皇帝出徵的大太監王振極為不滿的大臣們,情緒開始爆發。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在土木堡之變前,明英宗剛剛指揮數十萬明軍進攻西南叛亂的麓川土司,儘管明軍損失慘重,但明英宗還是因為成功平定叛亂而覺得自己堪比先祖。 明朝文官集團勢大,明英宗希望用這場戰爭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進行權力清洗,從官員們手中奪回實權,為此明英宗將權力全部交給自己的心腹太監王振。然而不管是王振還是明英宗,都不擅長指揮軍隊,可是朱棣留下的眾多賢臣卻無法參與軍政事務。《明史》記載;「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徵,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實際上不是張輔等人不敢言,而是不能言,明英宗已經將他們踢出權力中心。
  • 張家口之行4——卜北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的老家)
    卜北堡的出名就是因為這裡出了個有名的太監王振,與他有關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的命運,明朝由此走向衰落。甚至可以說改變了華夏的命運,傳統的士紳文化和文人風骨,在明朝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古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就是爭分皇家權利的對立面。土木堡之變之前,王振贏了,文官集團灰頭土臉。這也不奇怪,王振也是讀書人,自己覺得當老師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就自宮當了太監。由此可見,王振身上應該有三個標籤,1讀書人,2有理想,3狠。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有人說明朝不像漢、唐一樣強盛;有人說明朝遠邁漢唐,為什麼?
    而蒙古崛起三次西徵建立起龐大帝國,蒙古滅國數量、地域之廣無人能出其右。無數的文明被吸收,甚至在元朝建立後建立起不足百年的大一統中原王朝。雖然元朝不算正規的儒家王朝,但是對於中原王朝的了解遠超出其他遊牧政權。所以蒙古諸部與明朝的差距幾乎是不存在的,這和漢唐對匈奴、突厥等遊牧政權形成文明、科技上的代差截然不同。所以明朝立國僅僅80年就被重新強大的蒙古瓦剌部擊敗,土木堡戰敗後大明國力由盛而衰。
  • 土木堡之變,明朝唯一成為俘虜的皇帝,這件事情和朱棣有關
    《明史》:以往事言之,獨石、馬營不棄,則乘輿何以陷土木?紫荊、白羊不破,則虜騎何以薄都城?1449年是明朝最危險的一年,這一年6月,土木堡50萬明軍被蒙古瓦剌勢力擊敗。土木堡之變的畫面強大王朝,戰略出現錯誤皇帝被俘虜了,在所有的朝代,都是一件很少見的事情,更何況當時的明朝,還是最強大的一個王朝
  • 張家口之行7——土木堡之變遺址(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地)
    過了宣化以後,基本上和明英宗朱祁鎮的退兵路線差不多,不過我們在土木堡分開了。我過了土木堡就上了高速,他在土木堡做了俘虜。更有明朝一乾重臣和數萬將士,長眠於土木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部隊損失過半,元氣大傷。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