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是蒙古第28代大汗,是當時蒙古最強大的部落瓦剌部落的首領,他統治期間,瓦剌達到了巔峰時期。也先向東徵服了女真和朝鮮,便打算大軍南下,恢復忽必烈的元朝事業。
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
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為此明朝差點因此退縮到江南地區,好在于謙頂住了所有壓力,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柱。
也先為什麼滅不掉明朝?因為這個人。
也先的實力足夠強大,橫掃漠北沒有對手,南下入侵大明也將明軍擊垮了,甚至俘虜了明朝皇帝,按照道理,他想要滅掉大明朝,似乎就在旦夕之間。
可是也先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當時也先拿著朱祁鎮作為人質,以他的名義發布詔書,讓明朝宗室們帶著朝廷去南方,畢竟南京還有一個朝廷。
初,也先深入,視京城可旦夕下。及見官軍嚴陣待,意稍沮。叛閹喜寧嗾使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帝不許,也先氣益沮。庚申,寇窺德勝門。謙令亨設伏空舍,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範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轉至西直門,都督孫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明史》
這計謀一旦實現,那明朝的北方半壁江山可就沒了。居然還有不少大臣支持這種做法,比如著名的徐有貞,他就是支持南遷的重要人物。
于謙這個時候臭罵,誰敢提南遷,誰就該殺。這話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于謙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就是扶植朱祁鈺繼位,他是朱祁鎮的弟弟,雖然是異母庶出,可是好歹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完全有繼承資格。第二則是安排北京防衛工作,于謙調遣了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以及山東和南京沿海地區的備倭軍前來支援北京。此後北京的所有防務工作,都交給了于謙來處理。由於兵部尚書鄺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所以由兵部侍郎于謙接管兵部尚書的工作。因此也先攻城沒有足夠的實力,用朱祁鎮做人質也起不到威懾的作用,他當然打不下北京城。在附近搜颳了一陣以後,也先便帶著瓦剌軍離開了明朝。
也先打著朱祁鎮的名義南下,說不定會有奇效。
朱祁鎮是明朝正兒八經的正統皇帝,他是朱瞻基的嫡長子,自然是最有繼承權的一個人。而且他已經做了10年皇帝,早就是深入人心了。
歷史鑑賞者認為,現在朱祁鎮就在也先的部隊當中,也先卻聽從明朝的叛徒喜寧的建議,只向明朝勒索點金銀珠寶,這實在是太小看朱祁鎮的作用了。
朱祁鎮是明朝的皇帝,只要也先肯依附於朱祁鎮,在朱祁鈺做了皇帝以後,立刻表示朱祁鈺這是篡位,也先是為了幫助朱祁鎮奪位,這才南下的。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明史》
這事情就完全變了味道了,因為朱祁鈺做皇帝,的確有篡位的嫌疑,畢竟朱祁鎮還活著。而且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雖然年紀小,好歹也是太子,有第一繼承權,怎麼都輪不到朱祁鈺。
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當時也在朝中說得上話。所以說朱祁鈺的政治背景實在是太單薄,支持他的只有于謙這個剛剛上任的兵部尚書,實在是說不過去。
為此只要也先是以朱祁鎮討伐叛逆的名義,進軍南下,那就能夠奪取大片領土。將一部分人馬化妝成明朝的軍隊,將朱祁鎮重重保護起來,攻城略地的時候,把朱祁鎮請出來,那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歷史鑑賞者認為,等到北京周圍的補給點都被也先佔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以後,誰也救不了于謙和朱祁鈺。到時候他們連南下的機會都沒有,而也先為了安撫人心,完全可以將朱祁鎮重新扶上皇位,但只是傀儡而已,這樣滅了明朝的機會可就大得多了。
也先可以趁著朱祁鈺剛登基,就把朱祁鎮放回去。
也先後來也曾經借著臣服於明朝的名義,向明朝勒索了大量錢財。其實他完全可以提前向明朝臣服,趁著于謙剛剛把朱祁鈺立為皇帝不久,立刻把朱祁鎮送回去。
這個時候是最微妙的時候,朱祁鎮在朝中的影響力沒有消失,而朱祁鈺在朝中的權威性還沒有建立起來。
朱祁鎮和朱祁鈺倆皇帝同時在明朝,那事情就熱鬧了。這個時候,朱祁鈺沒有能力將朱祁鎮圈禁起來,而朱祁鎮也沒有理由把朱祁鈺給拉下馬。
這個時候也先的人作為支持朱祁鎮還朝的一方,完全可以挑起事端,使得朱祁鎮和朱祁鈺火併。到時候犧牲者肯定是支持朱祁鈺上臺的于謙,而朱祁鎮獲勝的可能性最大。
一旦于謙被搞下臺,而明朝皇室內部又發生了如此嚴重的內訌,那麼也先想要南下奪取明朝的江山,可就容易多了。
畢竟滿清之所以能夠奪取南明的江山,不是因為滿清有多麼強大,而是因為南明內部的內訌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寧可讓滿清得手,也不能讓明朝自己人做大。
總結:也先被殺,瓦剌巔峰不再。
也先錯過了這次滅亡明朝的好機會,一年以後徒勞無功地把朱祁鎮放回去,其實已經起不到多少挑起內訌的作用了。
5年以後,也就是景泰6年,也先被暗殺身亡。韃靼人趁此機會又與瓦剌人發生了火併,最終瓦剌的強大局面逐漸消失。也先的倆兒子將地盤給瓜分了,從此瓦剌一分為二,再也沒有滅亡明朝的可能了。
說起明朝這段歷史,還是《明朝那些事兒》講得比較生動有趣,這本書對初步了解明朝歷史的朋友們來說,實在是老少皆宜。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