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到底有多強大?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2020-12-11 歷史鑑賞者

也先是蒙古第28代大汗,是當時蒙古最強大的部落瓦剌部落的首領,他統治期間,瓦剌達到了巔峰時期。也先向東徵服了女真和朝鮮,便打算大軍南下,恢復忽必烈的元朝事業。

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

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為此明朝差點因此退縮到江南地區,好在于謙頂住了所有壓力,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柱。

也先為什麼滅不掉明朝?因為這個人。

也先的實力足夠強大,橫掃漠北沒有對手,南下入侵大明也將明軍擊垮了,甚至俘虜了明朝皇帝,按照道理,他想要滅掉大明朝,似乎就在旦夕之間。

可是也先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當時也先拿著朱祁鎮作為人質,以他的名義發布詔書,讓明朝宗室們帶著朝廷去南方,畢竟南京還有一個朝廷。

初,也先深入,視京城可旦夕下。及見官軍嚴陣待,意稍沮。叛閹喜寧嗾使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帝不許,也先氣益沮。庚申,寇窺德勝門。謙令亨設伏空舍,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範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轉至西直門,都督孫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明史》

這計謀一旦實現,那明朝的北方半壁江山可就沒了。居然還有不少大臣支持這種做法,比如著名的徐有貞,他就是支持南遷的重要人物。

于謙這個時候臭罵,誰敢提南遷,誰就該殺。這話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于謙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就是扶植朱祁鈺繼位,他是朱祁鎮的弟弟,雖然是異母庶出,可是好歹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完全有繼承資格。第二則是安排北京防衛工作,于謙調遣了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以及山東和南京沿海地區的備倭軍前來支援北京。此後北京的所有防務工作,都交給了于謙來處理。由於兵部尚書鄺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死,所以由兵部侍郎于謙接管兵部尚書的工作。因此也先攻城沒有足夠的實力,用朱祁鎮做人質也起不到威懾的作用,他當然打不下北京城。在附近搜颳了一陣以後,也先便帶著瓦剌軍離開了明朝。

也先打著朱祁鎮的名義南下,說不定會有奇效。

朱祁鎮是明朝正兒八經的正統皇帝,他是朱瞻基的嫡長子,自然是最有繼承權的一個人。而且他已經做了10年皇帝,早就是深入人心了。

歷史鑑賞者認為,現在朱祁鎮就在也先的部隊當中,也先卻聽從明朝的叛徒喜寧的建議,只向明朝勒索點金銀珠寶,這實在是太小看朱祁鎮的作用了。

朱祁鎮是明朝的皇帝,只要也先肯依附於朱祁鎮,在朱祁鈺做了皇帝以後,立刻表示朱祁鈺這是篡位,也先是為了幫助朱祁鎮奪位,這才南下的。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明史》

這事情就完全變了味道了,因為朱祁鈺做皇帝,的確有篡位的嫌疑,畢竟朱祁鎮還活著。而且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雖然年紀小,好歹也是太子,有第一繼承權,怎麼都輪不到朱祁鈺。

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當時也在朝中說得上話。所以說朱祁鈺的政治背景實在是太單薄,支持他的只有于謙這個剛剛上任的兵部尚書,實在是說不過去。

為此只要也先是以朱祁鎮討伐叛逆的名義,進軍南下,那就能夠奪取大片領土。將一部分人馬化妝成明朝的軍隊,將朱祁鎮重重保護起來,攻城略地的時候,把朱祁鎮請出來,那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歷史鑑賞者認為,等到北京周圍的補給點都被也先佔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以後,誰也救不了于謙和朱祁鈺。到時候他們連南下的機會都沒有,而也先為了安撫人心,完全可以將朱祁鎮重新扶上皇位,但只是傀儡而已,這樣滅了明朝的機會可就大得多了。

也先可以趁著朱祁鈺剛登基,就把朱祁鎮放回去。

也先後來也曾經借著臣服於明朝的名義,向明朝勒索了大量錢財。其實他完全可以提前向明朝臣服,趁著于謙剛剛把朱祁鈺立為皇帝不久,立刻把朱祁鎮送回去。

這個時候是最微妙的時候,朱祁鎮在朝中的影響力沒有消失,而朱祁鈺在朝中的權威性還沒有建立起來。

朱祁鎮和朱祁鈺倆皇帝同時在明朝,那事情就熱鬧了。這個時候,朱祁鈺沒有能力將朱祁鎮圈禁起來,而朱祁鎮也沒有理由把朱祁鈺給拉下馬。

這個時候也先的人作為支持朱祁鎮還朝的一方,完全可以挑起事端,使得朱祁鎮和朱祁鈺火併。到時候犧牲者肯定是支持朱祁鈺上臺的于謙,而朱祁鎮獲勝的可能性最大。

一旦于謙被搞下臺,而明朝皇室內部又發生了如此嚴重的內訌,那麼也先想要南下奪取明朝的江山,可就容易多了。

畢竟滿清之所以能夠奪取南明的江山,不是因為滿清有多麼強大,而是因為南明內部的內訌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寧可讓滿清得手,也不能讓明朝自己人做大。

總結:也先被殺,瓦剌巔峰不再。

也先錯過了這次滅亡明朝的好機會,一年以後徒勞無功地把朱祁鎮放回去,其實已經起不到多少挑起內訌的作用了。

5年以後,也就是景泰6年,也先被暗殺身亡。韃靼人趁此機會又與瓦剌人發生了火併,最終瓦剌的強大局面逐漸消失。也先的倆兒子將地盤給瓜分了,從此瓦剌一分為二,再也沒有滅亡明朝的可能了。

說起明朝這段歷史,還是《明朝那些事兒》講得比較生動有趣,這本書對初步了解明朝歷史的朋友們來說,實在是老少皆宜。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土木堡之變,明朝唯一成為俘虜的皇帝,這件事情和朱棣有關
    1449年是明朝最危險的一年,這一年6月,土木堡50萬明軍被蒙古瓦剌勢力擊敗。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都被俘虜了,當時隨行的兵部、戶部尚書、駙馬等50多名文武大臣,全部戰死。20萬名軍精銳也傷亡過半,特別是當時明朝,所成立的特種部隊,他們裝備火炮、火筒等,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在這一場戰爭當中,也全部消失。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抓,也先為何沒有南下,奪取明朝半壁江山
    也先非常雞賊,他的計策也成功了,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人的首領也先抓了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以後,本來可以大舉南下的,可是他卻折返了回去。他也沒有誅殺朱祁鎮,而是在一年以後,將這位紈絝皇帝好端端地送了回去。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時天下形勢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變」的勝利,其實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之後,年僅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何其英雄!以布衣之身投入反元洪流,15年而建大明,並將不可一世的蒙元驅逐至漠北苦寒之地。之後,又屢屢派兵北伐蒙古,俘虜蒙元大量皇室成員。自此,有朱元璋在,蒙古不敢南下爭雄。其中瓦剌、韃靼較為強大,朱棣5徵蒙古,先敗韃靼,後敗瓦剌,迫使二部府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然而到了明朝第6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時,形勢逆轉。公元1449年6月,明英宗忍受不了瓦剌的屢屢犯邊,盡起京城兵馬20萬,御駕親徵瓦剌。
  • 瓦剌領袖也先:「土木堡之變」中一戰成名,為何後來沒了消息?
    而乘機坐大的瓦剌肆無忌憚地擴張勢力,在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陸續吞併了韃靼、兀良哈三衛等部落,基本統一了大漠,接著又把兵鋒指向了長城內的明朝。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一位叫做也先的梟雄承襲其父位成為新的瓦剌領袖,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徵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控制。
  • 土木堡之變發生前,明朝和瓦剌都發生了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明朝軍隊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圍。土木之變,明朝一敗塗地。「數十年之積累盡喪一旦,兩千年之英傑命隕一時」。本來相處尚可的雙方,怎麼突然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瓦剌勢力不斷膨脹,尤其在統一蒙古後,也先的胃口更大了。於是,他常常借著貿易之機,派遣特務前去窺探明朝的虛實,或者命令使者故意製造事端進行挑釁;在軍事上,憑藉著戰鬥力極強的軍隊,瓦剌在明朝的北部邊境頻頻有騷擾之舉。也先對明朝步步試探,在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的同時,他也一直在尋找時機和明朝在軍事上一決高下。
  • 瓦剌人為何在「土木堡之變」後不久便逐漸消亡,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
    與明朝一樣,「土木堡之變」成為其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想要完全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從也先的部族「衛拉特部」說起。 也先此時也頗為忌憚脫脫不花,這從土木堡之變時就可以看出。也先率領瓦剌主力進攻大明的時候,有兩支隊伍負責從東面進攻,永樂帝費大力氣苦心經營的女真族建州衛和海西衛遭受重創,逼迫這兩衛的女真人不得不退回白山黑水之間,為後來的大明埋下隱患,從此事便可以看出原來的傀儡脫脫不花已經有一定實力,說是羽翼漸豐也不為過。
  • 瓦剌曾在土木堡大敗明軍,但為啥事後明朝安在,瓦剌卻走向分裂?
    土木堡之變被後世認為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其實這個評價並不為過,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前,明朝與漠北蒙古的鬥爭中是處於優勢地位的,而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政策就開始全面收縮,進入防禦時期。不過土木堡之變並沒有使明朝崩潰,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變的勝利後走向了分裂,不過瓦剌的分裂完全是由自己引起了。
  • 土木堡之戰:50萬明軍擁有最先進的火器,為何卻敗給了3萬瓦剌騎兵?
    可過了一個多時辰,他也沒聽到茹太素到底要說什麼事。 朱元璋不由地怒火中燒,當場找人將茹太素叫來狠狠地打了一頓板子。 但他沒想到,這項制度直接催生了後來的大宦官王振專權亂政,並導致了明朝史上最荒唐的一場慘敗——土木堡之變。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那一年他多過得如何?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進犯明朝。宦官王振卻蠱惑煽動明英宗——當年22歲的朱祁鎮帥大軍御駕親徵。當時朝廷文武百官皆極力反對,但朱祁鎮依然一意孤行,依然率領著號稱50萬,其實只有20萬的大軍出徵。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土木堡之變,為何于謙不選擇立朱見深為皇帝呢
    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軍精銳傾巢而出,但是指揮權卻在王振手中,王振一個太監,他哪會行軍打仗啊,在也先假裝撤退的時候,堅持北上,結果在先鋒軍被殲滅的時候,王振又膽怯了,又讓大軍後撤。在撤退的時候,打算途徑家鄉蔚縣,又害怕破壞自己的田園莊稼,又臨時改變路線,大軍已是疲憊不堪,到宣府時,瓦剌已經趕到,3萬明軍騎兵幾乎被全殲,大軍人心惶惶。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親徵,計劃從大同北上,欲與瓦剌大軍決戰。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 破解明朝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摘要]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是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明帝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始。其實如果當時明帝國南遷,則會正中瓦剌的計謀。因為也先確實有攻佔北京之意。 雖然土木堡之戰以後,論者多將明軍戰敗的原因歸罪到明軍自居庸關回師的這一錯誤決定上。因為根據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大同地區的地圖來看,當時大同至蔚州城途中有聚落城、許家莊堡、廣靈城、順聖川東城、靈丘城、渾源城等多個城堡可以作為庇護。但是實際上,明朝九邊地區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統年以後才逐漸築成的。在明朝的天順年間以前,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瓦剌部進貢馬匹,王振不肯多給賞賜,還將馬匹價格砍去五分之四,這瓦剌部也先出兵犯邊提供了藉口。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匆忙(一個星期內)率50萬(此數有不同說法,也有說20萬左右)大軍親徵,一切軍務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 明軍到達大同,也先故意北撤誘明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