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抓,也先為何沒有南下,奪取明朝半壁江山

2020-12-11 歷史鑑賞者

也先非常雞賊,他的計策也成功了,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人的首領也先抓了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以後,本來可以大舉南下的,可是他卻折返了回去。

他也沒有誅殺朱祁鎮,而是在一年以後,將這位紈絝皇帝好端端地送了回去。在也先的計劃中,朱祁鎮在自己手裡或者被殺,一點價值都沒有,送回去反而對瓦剌有很大的好處。

殺了朱祁鎮,這是最壞的結果。因為這會讓明朝同仇敵愾,這對明朝來說,是奇恥大辱。為此也先不可能殺朱祁鎮。

南下攻打京城的時候,沒想到于謙這哥們組織一幫敢死隊,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後援補給源源不斷,搞得也先自己暈頭轉向。

打不下京城,又怕後路被勤王軍隊給抄了,因此也先只能撤退。回來以後氣不打一處來的也先,冷冷地盯著這個明朝的前任皇帝,他忽然有了一個小心思。

放朱祁鎮回去,讓他們內訌,難道不香嗎?

朱祁鎮在也先手裡,除了白吃糧食,一點作用都沒有。估計他飯量還不小,而且還挑食,所以也先壓根就不願意伺候這位大爺。

於是也先在一年以後,把朱祁鎮好端端地送了回去。至於什麼朱祁鎮在瓦剌部落人緣多好,甚至和也先的弟弟結為至交,我認為這些都是為了吹捧朱祁鎮瞎編亂造的。

要是宋徽宗能夠被金人遣返,我認為什麼牽羊禮、點油燈這些事情也不會出現在史書裡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放朱祁鎮回去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朱祁鎮和現在的皇帝朱祁鈺之間,肯定會有一場奪權的爭鬥。

一旦明朝皇室出現內訌,那麼事情就好辦了。也先會趁著他們內訌的機會,率軍南下,從而佔領中原的地盤。

景泰元年,也先復奉上皇至大同,郭登不納,仍謀欲奪上皇,也先覺之,引去。初,也先有輕中國心,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會中國已誘誅賊奄喜寧,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復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明史》

就算現在掌權的朱祁鈺把朱祁鎮給殺了,那對也先來說也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畢竟朱祁鈺的名聲可就差了,甚至會有人為朱祁鎮打抱不平。

也先美滋滋地計劃好一切以後,就把朱祁鎮弄去梳妝打扮了一番,送回了明朝,表示他在瓦剌沒吃什麼苦,別說我們虐待俘虜啊。

7年以後才發生多門之變,也先沒等到。

朱祁鎮被送回去以後,立刻就被朱祁鈺奉為太上皇,幽禁了起來。這是也先所沒有料到的,朱祁鈺沒有殺朱祁鎮,朱祁鎮也沒有重整旗鼓跟朱祁鈺對著幹。

也先瞬間有些失落了,這不是把一個好端端的籌碼給丟垃圾桶裡了嗎?不過也先也不是個沒有耐心的人,他覺得只要朱祁鎮不死,時間長了,一定會有矛盾產生。

果不其然,朱祁鈺在生下了朱見濟以後,沒多久就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給廢了。這是他們兄弟倆第二次交鋒,朱祁鎮依舊大氣不敢喘一聲。

朱祁鎮被送回去的第7年,終於爆發了奪門之變。當時朱祁鈺的兒子死了,自己有體弱多病。因此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們,簇擁著朱祁鎮重新奪取了皇位。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政變也先有沒有等到呢?很可惜,也先並沒有來得及看這一場大戲,因為他自己的部落也發生了慘烈的政變。

也先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所以擊敗了脫脫不花,自稱為大元田盛大可汗,一般名字越長結局越慘。

結果報應隨之而來,公元1455年,也就是景泰6年,朱祁鈺做皇帝的第6個年頭,也先的部下阿剌知院刺殺了也先,瓦剌也因此一分為二,被也先的倆兒子給分裂了。

六年,阿剌知院攻也先,發之。韃靼部孛來復殺阿剌,奪也先母妻並其玉璽。也先諸子火兒忽答等徙居幹趕河,弟伯都王、侄兀忽納等往依哈密。伯都王,哈密王母之弟也。英宗復闢三年,哈密為請封,詔授伯都王都督僉事,兀忽納指揮僉事。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其承襲代次不可考。---《明史》

所以說1457年上映的奪門之變大電影,也先是沒機會買電影票的了。瓦剌提前解體,這讓朱祁鎮奪權少了不少外界的負擔。

如果也先不死,瓦剌還沒有分裂。他一定會趁著朱祁鎮奪權的空檔,宣布要為朱祁鈺報仇雪恨,好歹也是師出有名的。

也先的實力,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騎兵可以說是橫掃天下,幾乎遇不到任何對手。可是元朝滅亡以後,他們的後裔,戰鬥力似乎逐漸削弱了。

就拿這次兵圍京城的事情來說,當時是多麼好的機會呢?明朝20萬大軍在土木堡都被他們幹趴下了,皇帝也被他們給抓了,不出意外,第二個南宋就要呱呱墜地了。

結果也先圍住京城長達3個月的時間,愣是沒能扒下一塊磚頭來,這個戰鬥力實在是令人唏噓啊。

打也打不下來,軍費倒是花了不少錢,賠本的買賣,人家也不幹,所以只好退兵了。那麼為什麼也先沒有南下呢?

也先的部隊其實人數並不多,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貿然南下,萬一被人家堵住了去路,回頭路也被明軍切掉了,那也就是甕中之鱉了。

再說了,一路上的補給,真的靠搶掠就能保證供應得上嗎?這一點也先心裡沒底,他似乎覺得中原沒什麼了不起的。

總結:也先退兵,挽救了大明王朝。

明朝也是命運不斷轉換的一個王朝,本來在朱元璋、朱允炆的統治之下,是以南方集團為中心的。結果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把中心搬到了北方。

這才幾十年時間,朱祁鎮就玩了這麼一出,差點把北方的半壁江山送給了也先。如果也先不撤軍,跟明朝的勤王軍鬥到底的話,結局如何還真不好說。

我要是也先,就讓朱祁鎮建立一個明朝分部,就在陝西、山西這一帶,定都西安。京城我打不下來,這地方我還拿不下來嗎?

這樣一來明朝一分為二,有部分投機倒把的大臣,肯定會前來投靠朱祁鎮。這樣一來朱祁鎮的利用價值就能達到最大化了。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也先向東徵服了女真和朝鮮,便打算大軍南下,恢復忽必烈的元朝事業。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當年土木堡事件也先為什麼不殺了朱祁鎮然後一舉南下拿下北京呢?
    大家可能都聽說奇貨可居的故事,其實對於在土木堡之戰擊敗明軍的也先而言,明英宗朱祁鎮顯然也是奇貨,而且活著的朱祁鎮顯然是比殺掉的有價值的得多。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明英宗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為了功名非要御駕親徵,結果就是被瓦剌在瓦剌打得大敗,當年朱棣遷都北京,目的就是能夠將明朝的國防重心北移到北京附近,直接防禦蒙古,因此當時北京附近部署了比如神機營這樣的重兵,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在北京附近的精銳幾乎是全軍覆沒。此戰後,不僅是北京北方的門戶大開,而且是北京附近已經沒有可用之兵。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那麼,留在北京城內的毫無疑問都是文官,幾乎沒有武官,這些保留下來的文官,撐起了「土木堡事變」後的明朝朝廷,逐漸成長為能夠左右皇帝決策、誤國誤民的「文官集團」。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為何又被放了?結局如何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瓦剌大軍所俘虜,一年後得以回國,但是被弟弟朱祁鈺囚禁於南宮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這樣本來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迎回英宗朱祁鎮,他得到怎樣回報?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他或許會像他精明強幹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一樣,成為一位有為的守成君主。可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年輕氣盛的朱祁鎮一戰之後淪為囚徒。在「北狩」一年之後,明使楊善在並無景帝朱祁鈺接回朱祁鎮的旨意的情況下,竟奇蹟般地將朱祁鎮迎回明朝。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明朝的轉折點,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爭,究竟是怎樣的影響才讓明朝在這場戰爭後就逐漸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原本是明軍手下敗將的瓦刺反而擊敗了明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場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沒有受辱,但宋徽、欽二帝被俘後受到侮辱
    金軍不僅抓了宋徽宗,還侮辱了他的愛妃,等到了金國都城,徽欽二帝還被要求穿著喪服,去完顏阿骨打的太廟獻俘,宋徽宗還被金國人封為「昏德公」。最終徽欽二帝在金國抑鬱而終。那麼為何明英宗沒有受辱,而徽欽二帝卻受到百般羞辱?
  • 土木堡之變,瓦刺明明握住了朱祁鎮這張牌,為何後來乖乖放回他?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很難想像,20多年前朱棣手裡的明朝還在吊打蒙古草原的各部落,如今很多成祖時代的功臣悍將尚在軍中,明軍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竟然在瓦剌人的快馬彎刀之下灰飛煙滅!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的雄心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相應的軍事指揮能力,還錯信了同樣沒能力的太監王振。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皇帝親徵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徵瓦剌。
  • 張家口之行7——土木堡之變遺址(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地)
    過了宣化以後,基本上和明英宗朱祁鎮的退兵路線差不多,不過我們在土木堡分開了。我過了土木堡就上了高速,他在土木堡做了俘虜。更有明朝一乾重臣和數萬將士,長眠於土木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部隊損失過半,元氣大傷。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這期間他過得怎樣
    最後的結果我們也都很清楚了,公元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朱祁鎮和太監王振親率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最後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所擒。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幸好他弟弟伯顏帖木兒建議,認為朱祁鎮奇貨可居,只要手上有了皇帝,那麼便可以將他作為籌碼,來訛詐大明朝,希望能夠不戰就能取得明朝的天下。也先覺得這個建議很好,於是便留下皇帝一命,還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他。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祁鎮被俘之初,也先也常會向朱祁鎮行禮請安,並向他奉上豐富是食物,為他壓驚。
  • 陳循在土木堡之變後接任大明王朝的首輔
    尤其是,他對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陳循的幼年坎坷不幸,在五歲時就喪母,在不到十歲時就喪父。父母雙亡後,他多虧了長兄德遜的撫養和照顧,才能長大成人,成就了自己的宰輔人生。悲慘的人生經歷和艱辛的少年生活,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志,反而成為陳循奮發圖強的動力。
  • 揭秘明朝歷史歷史,土木堡之變的真相,當初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戰役
    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之變」,正是由於這次失敗,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急劇下降,在之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都未能恢復過來,可以說這次戰爭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局勢。沒有了君臣之分。而造成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揭秘一下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以及造成的後果。
  •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那一年他多過得如何?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進犯明朝。宦官王振卻蠱惑煽動明英宗——當年22歲的朱祁鎮帥大軍御駕親徵。當時朝廷文武百官皆極力反對,但朱祁鎮依然一意孤行,依然率領著號稱50萬,其實只有20萬的大軍出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