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在我國眾多朝代中,這個時間年限說不上很長,但也絕對不算短,在這200多年的時間裡,明朝經歷過的大小戰爭數不勝數,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後的第81年的時候,曾經經歷了一場十分慘重的失敗的戰爭。
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之變」,正是由於這次失敗,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急劇下降,在之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都未能恢復過來,可以說這次戰爭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局勢。
明朝剛剛建立之初,百姓安康,生活幸福,舉國上下都散發著一種國運民昌的氣息,有種前朝盛唐時期的感覺,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局面開始發生了變化,上到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下到百姓,個個都好像「奇葩」一般,尤其是朝堂上的各個大臣們,也不再懼怕皇帝的威嚴,沒有了君臣之分。
而造成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揭秘一下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以及造成的後果。
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蒙古便時不時的開始對其進行「騷擾」,而朱元璋在位時,也多次派兵出徵,除此之外,他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邊疆地區,讓他們安心地做藩王,這樣既能永保這些皇子們平安,又能維護邊疆區域的安定。
朱元璋可謂是打了一手好算盤,但他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自己分封諸王的決定,也使得燕王朱棣在他死後,直接帶著兵線殺回南京,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政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並改名為永樂。
朱棣擔心其他的兄弟們也會像自己一樣起兵造反,於是他上任之後,便開始「削藩」,當初帶兵打仗的藩王,都被他下令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有的甚至被貶為庶人,而這樣一來,邊疆地區無人看守,很快也就徹底「失衡」了。
於是朱棣便親自帶兵出徵,後來還將蒙古納入了朝貢體系,這樣一來,兩國之間就有了貿易往來,形成了雙贏的局面,如果這種局面能一直維持下去,蒙古與明朝都能一勞永逸。
但是朱棣死後,明朝的後代皇帝們並沒有按照他所指定的制度去執行,因為常年帶兵打仗需要用錢,這些對於民生來說都是非常沉重的負擔,這些皇帝們為了省錢,也都不願意再折騰,只要蒙古能夠按時朝貢,別的他們什麼也不管。
以前只要是邊疆作出越界的行為,朱棣便會直接帶兵出徵,打得他們土崩瓦解,但後世的皇帝們卻不管不問,這也使得蒙古的挑釁越來越大。
後來蒙古變得越來越強大,一些威望比較高的部落領袖便開始進行兼併,力圖統一蒙古,經過多年的發展,瓦剌首領脫歡成為蒙古實權的掌握者,脫歡死後,也先繼承了他的「官位」,在也先的帶領下,蒙古開始瘋狂地進行擴張。
但是對於這些,明朝的皇帝們卻仍然不管不問,他們在乎的只有蒙古是否按時進行朝貢,但每次朝貢,按照禮數,明朝都需要對其進行賞賜,且賞賜的數量是他們財物的十倍。
隨著蒙古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前來朝貢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幾百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而這些也引起了明朝君主的不滿,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年間,蒙古又前來朝貢,但當時到的是2000多人,不過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賜,於是便謊稱是3000人,而這些也惹惱了當時主持工作的太監王振。
於是王振便派人清點蒙古人數,不管蒙古報上來的是多少人,全部按照實際人數賞賜,之後當蒙古使團準備將自己的馬匹換錢的時候,王振又可以壓低價錢,這一行為使得蒙古與明朝之間的矛盾一下爆發了出來。
總結:葉門知道這件事之後,便做了一個決定,進攻明朝,於是按照慣例,朱祁鎮帶兵出徵,到了一個土木堡的地方便安營紮寨,而蒙古的3萬騎兵趁此機會,將明朝的幾十萬大軍一舉殲滅,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次戰役可以說是明朝的恥辱,使得明朝在此後的二百多年間都沒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