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歷史歷史,土木堡之變的真相,當初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戰役

2020-12-11 愛旅遊的小風

明朝一共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在我國眾多朝代中,這個時間年限說不上很長,但也絕對不算短,在這200多年的時間裡,明朝經歷過的大小戰爭數不勝數,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後的第81年的時候,曾經經歷了一場十分慘重的失敗的戰爭。

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之變」,正是由於這次失敗,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急劇下降,在之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都未能恢復過來,可以說這次戰爭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局勢。

明朝剛剛建立之初,百姓安康,生活幸福,舉國上下都散發著一種國運民昌的氣息,有種前朝盛唐時期的感覺,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局面開始發生了變化上到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下到百姓,個個都好像「奇葩」一般,尤其是朝堂上的各個大臣們,也不再懼怕皇帝的威嚴,沒有了君臣之分。

而造成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揭秘一下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以及造成的後果。

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蒙古便時不時的開始對其進行「騷擾」,而朱元璋在位時,也多次派兵出徵,除此之外,他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邊疆地區,讓他們安心地做藩王,這樣既能永保這些皇子們平安,又能維護邊疆區域的安定

朱元璋可謂是打了一手好算盤,但他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自己分封諸王的決定,也使得燕王朱棣在他死後,直接帶著兵線殺回南京,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政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並改名為永樂。

朱棣擔心其他的兄弟們也會像自己一樣起兵造反,於是他上任之後,便開始「削藩」,當初帶兵打仗的藩王,都被他下令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有的甚至被貶為庶人,而這樣一來,邊疆地區無人看守,很快也就徹底「失衡」了。

於是朱棣便親自帶兵出徵,後來還將蒙古納入了朝貢體系,這樣一來,兩國之間就有了貿易往來,形成了雙贏的局面,如果這種局面能一直維持下去,蒙古與明朝都能一勞永逸。

但是朱棣死後,明朝的後代皇帝們並沒有按照他所指定的制度去執行,因為常年帶兵打仗需要用錢,這些對於民生來說都是非常沉重的負擔,這些皇帝們為了省錢,也都不願意再折騰,只要蒙古能夠按時朝貢,別的他們什麼也不管。

以前只要是邊疆作出越界的行為,朱棣便會直接帶兵出徵,打得他們土崩瓦解,但後世的皇帝們卻不管不問,這也使得蒙古的挑釁越來越大。

後來蒙古變得越來越強大,一些威望比較高的部落領袖便開始進行兼併,力圖統一蒙古,經過多年的發展,瓦剌首領脫歡成為蒙古實權的掌握者,脫歡死後,也先繼承了他的「官位」,在也先的帶領下,蒙古開始瘋狂地進行擴張。

但是對於這些,明朝的皇帝們卻仍然不管不問,他們在乎的只有蒙古是否按時進行朝貢,但每次朝貢,按照禮數,明朝都需要對其進行賞賜,且賞賜的數量是他們財物的十倍。

隨著蒙古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前來朝貢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幾百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而這些也引起了明朝君主的不滿,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年間,蒙古又前來朝貢,但當時到的是2000多人,不過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賜,於是便謊稱是3000人而這些也惹惱了當時主持工作的太監王振。

於是王振便派人清點蒙古人數,不管蒙古報上來的是多少人,全部按照實際人數賞賜,之後當蒙古使團準備將自己的馬匹換錢的時候,王振又可以壓低價錢,這一行為使得蒙古與明朝之間的矛盾一下爆發了出來。

總結:葉門知道這件事之後,便做了一個決定,進攻明朝,於是按照慣例,朱祁鎮帶兵出徵,到了一個土木堡的地方便安營紮寨,而蒙古的3萬騎兵趁此機會,將明朝的幾十萬大軍一舉殲滅,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次戰役可以說是明朝的恥辱,使得明朝在此後的二百多年間都沒恢復過來

相關焦點

  •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自古以來,戰爭就是終極的衝突,是勝負手,是成王敗寇。明英宗想立不世之功,於是親徵。贏了,文治武功千古一帝。輸了,捶胸頓足痛失好局。但既然遠徵有風險,為什麼要不顧朝廷安危親自去?為什麼要讓完全沒有戰爭經驗的太監領兵?在漠北未能按原計劃搜索到敵軍主力時?為什麼不知難而退,另尋戰機呢?最重要的是,漢武帝漠北決戰時 內政是擺平的。但英宗那會兒,朝廷內外黨爭矛盾頗多,為什麼如此操之過急的與也先決戰呢?當時蒙古人並沒有大規模南侵的企圖,同樣也不是可以被一戰擊潰的程度。
  • 解析土木堡之變:一個太監,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明正統十四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明英宗被俘。這一歷史事件,這一連串的事件直接導致明朝國內動蕩、新皇帝短時間內繼位、瓦剌大軍逼近北京城的結果,也是由於這一歷史事件,使得大明王朝產生了由初期到中期的轉折點。那麼,這一歷史事件究竟是怎麼樣發生的?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首領也先揮兵南下,圍困北京城,于謙成功守衛北京城。于謙是文官,文人指揮軍隊保家衛國的時代又開始了。此種情形,讓我們感覺到,仿佛又回到了宋朝。宋朝重文輕武,奉行「士大夫治國」,這與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的「文官集團」毫無二致。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歷史上屈辱的戰役,靖康之恥,究竟因何而起?造成了什麼影響?
    我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屈辱的戰役,比如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事件,以及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但要說起最恥辱的一場戰役,小編覺得非「靖康之難」無疑了。因為這段歷史過於屈辱,所以很多人也稱之為「靖康之恥」。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一時間文高武低的傳統就延續了很久,可明朝初期卻並不像宋那樣。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時還沒有文高武低的現象產生。當時的朱元璋雖大肆屠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大部分的二、三線武將都得以倖存,且文官並不比武將的地位高。不過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卻被打破。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今天我們就以關鍵人物太監王振為切入點,來為大家揭示土木堡之變背後的真相!一、複雜的王振,不簡單的太監對於王振這個人,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善於迎合上意,而長於弄權的太監。這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王振絕不能單純的等同於普通太監:一是他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對明朝未來走向產生極大影響「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國以來的一個重要拐點,明王朝自此開始走向下坡路。那麼,「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 張家口之行4——卜北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的老家)
    2015年暑假的時候,我坐火車從北京到蘭州,途徑張家口地區(當時對張家口地形不夠了解,不確定在什麼位置),看到廣闊的田野上矗立一座黃土堆成的古堡,在夕陽照射下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便想著有時間一定要到張家口看看古堡,後來經過搜索,知道蔚縣古堡很多,這次張家口之行蔚縣就是我的重要目的地。我們是先到的蔚縣縣城,下午再開車去卜北堡。
  •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是什麼?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 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 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沒有偏愛文官的嗜好。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明朝在這一戰的損失之慘重遠遠不止是這二十萬軍隊,加上之前的陽和衛之戰、鷂兒嶺之戰兩場慘敗,軍隊傷亡約三十萬人。全部裝備火器,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 有人據此認為,明朝開始因此由盛轉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實際上,土木堡之變雖然損失慘重,但由于于謙力挽狂瀾,及時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因此明朝的政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動蕩,國力也很快得到恢復。在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之後,瓦剌撤軍,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還不到半年,明朝境內受到的破壞也比較有限。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土木堡、榆木川、北京故宮-明朝那些事兒
    目前古堡遺留有部分堡牆,土木堡村北有明土木之變遺址。土木堡遺址殘存的土築堡牆;斑駁陳舊的土木堡事變牌坊,立柱上的鎦金蟠龍已逐漸剝脫。遺址雜草叢生,略顯荒涼,幾十萬將士的骨血曾灑落於此地,不知他們的英靈至今還在這裡徘徊嗎?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明朝天下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武功治國之後,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安定時期。當時的朝廷有點類似漢朝的文景之治,對外暫停開拓進取的政策,對內則是以輕徭薄賦而著名,可是退縮換不來安寧,只是讓敵人懦弱可欺。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為此明朝差點因此退縮到江南地區,好在于謙頂住了所有壓力,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柱。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終遭冤殺?
    說起于謙,大家首先會想到誰呢?我想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回想起的是抽菸、喝酒、燙頭的那位於老師。不過,在明朝中期,有一位中興大臣,也叫做于謙。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盡喪的關鍵時刻,指揮北京守軍擊敗了前來攻城的也先,避免了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可以說,這位于少保為明朝延續了百年國運。
  •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戰役中全軍覆沒,如果當時指揮官是戚繼光...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也先兵犯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 下,不顧群臣勸阻,令皇弟朱祁鈺監國,明英宗親率大軍出徵。結果,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被也先俘去,史稱「土木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