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榆木川、北京故宮-明朝那些事兒

2020-12-07 蟻眼看天下

北京懷來縣東10公裡,土木堡,1449年9月1日明英宗朱祁鎮第四次北伐,因情報失誤,20萬大軍兵敗於瓦剌也先,全軍覆滅,明英宗被俘,此次事件為土木堡事變。

土木堡事變遺址在懷來縣土木堡村,北為宣化、張家口一線關口,南對軍都山八達嶺雄關,東為赤城,西面為桑乾河谷。位於丘陵河谷地帶,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古堡遺留有部分堡牆,土木堡村北有明土木之變遺址。

土木堡遺址殘存的土築堡牆;斑駁陳舊的土木堡事變牌坊,立柱上的鎦金蟠龍已逐漸剝脫。遺址雜草叢生,略顯荒涼,幾十萬將士的骨血曾灑落於此地,不知他們的英靈至今還在這裡徘徊嗎?

25年前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徵蒙古,最後一次,勞累過度,駕崩於榆木川,即內蒙古灤河源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州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三道溝林場內。

25年後他的後來者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仿效他的做法,御駕親徵,可惜沒有明成祖的兵法嫻熟,也沒有明成祖多年的沙場徵戰歷練,終于于土木堡一役兵敗被俘,大半個朝廷的重臣隕落,20萬大軍盡滅。

多倫的草原仍未被商業化,這裡的草原景色都帶著自然的「野性」。多倫草原距北京直線距離180公裡,被稱為「北京的後花園」。草原上春夏時節綠草青青,綻放著五彩斑斕的野花,牛羊在草原上悠閒地進食。氈房象蘑菇一樣散落在草原上,房頂上不時升起嫋嫋炊煙。拜訪牧民的氈房,熱情的蒙古人會將他們最好喝的馬奶拿出來招待客人。

天鵝湖又叫雙山水庫,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適當的季節,能夠看到湖裡面成群的天鵝在嬉戲、覓食,也可以看到鴛鴦、野鴨等其它各種鳥類。天鵝引頸浮遊在湖面上,顯得特別高貴,特別有氣質,難怪天鵝湖芭蕾舞那麼優雅、美麗。國內最多天鵝的地方可能就在此處了。

幾百年前這裡曾有一位帝王在此落幕,那時景色是否如同今日一般,沒有人能夠知道,唯一確定的是,明朝帝國的車輪繼續向前延續了200餘年。

自從土木堡事變後,又接連發生了許多事件:北京保衛戰、午門血案、石曹之亂,大明王朝經歷了數十年無甚意義卻生靈塗炭的折騰。

1449年土木堡事變後,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9月6日即帝位,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也先要挾不成,於10月攜大軍進犯北京,經數次戰爭,瓦剌軍被擊敗,11月8日退出塞外,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明正統14年八月庚午(1449年8月23日)朝廷官員當著監國郕王朱祁鈺的面,在京師午門錘死王振同黨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等三人,自此之後閹黨勢力被清理。這就是「午門血案」

午門為北京故宮紫禁城正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上有門樓一座,兩側為「雁翅樓」,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對稱,形似朱雀展翅,又稱「五鳳樓」。

午門過去為皇宮禁地,發生了許多的事件,「午門血案」只是其中的一件而已,它預示著明朝宦官勢力的衰落。

景泰8年(1457年)正月16日,宦官曹吉祥與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勾結,趁明景帝病重,迎明英宗復位,稱「奪門之變」。奪門之變後,曹吉祥與大臣石亨得勢專權,均因反叛被明英宗誅殺,是為「石曹之亂」。

北京故宮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宮殿70多座,房屋9千餘間,是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城外有護城河,紫禁城有4座城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各有一座角樓,有九梁十八柱十二條脊之說。

明朝時期北京保衛戰、午門血案、石曹之亂均發生於北京故宮,有明以來,還有許多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如移宮案、妖書案、紅丸案、梃擊案,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都可以閱讀到。

《明朝那些事兒》語言生動活潑,敘事富有條理性,它將比較乏味的歷史用有趣的故事形式娓娓道來。

一本如同《明朝那些事兒》的好書可以將你帶入不同的場景,就好象親身經歷一樣,仿佛穿越歷史的時空之旅,你會隨它喜怒哀樂,隨它遨遊四海八荒、深宮禁苑。

循著書本去旅遊,體味厚重的歷史,感受文化的薰陶。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一時間文高武低的傳統就延續了很久,可明朝初期卻並不像宋那樣。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時還沒有文高武低的現象產生。當時的朱元璋雖大肆屠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大部分的二、三線武將都得以倖存,且文官並不比武將的地位高。不過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卻被打破。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的確,土木堡事變後,明朝變成了宋朝!何以見得?那麼,留在北京城內的毫無疑問都是文官,幾乎沒有武官,這些保留下來的文官,撐起了「土木堡事變」後的明朝朝廷,逐漸成長為能夠左右皇帝決策、誤國誤民的「文官集團」。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明朝取代元朝而立,對北方的邊防格外重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李文忠等將數次遠徵漠北,摧毀漠北所有的城池,包括北逃殘元的都城哈剌和林,即今蒙古國中部鄂爾渾河上遊的哈拉和林。明成祖朱棣將國都遷往京師(北京),開啟天子守國門的模式,並數次親徵大漠。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解析土木堡之變:一個太監,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明正統十四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明英宗被俘。這一歷史事件,這一連串的事件直接導致明朝國內動蕩、新皇帝短時間內繼位、瓦剌大軍逼近北京城的結果,也是由於這一歷史事件,使得大明王朝產生了由初期到中期的轉折點。那麼,這一歷史事件究竟是怎麼樣發生的?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阿魯臺侵犯明朝邊境,明成祖最後一次遠徵蒙古,於榆木川駕崩
    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成祖也不步入了老年,儘管還不是風燭殘年,但是已經到了修養的時候了,但是他卻沒有能夠閒下來,因為此時的阿魯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隨著蒙古部落的再次整合,阿魯臺不遺餘力的壯大自己的勢力,他知道自己那個時候沒有實力與明朝對抗,但是這並不代表以後他沒有希望。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 漢民族最後的倔強,《明朝那些事兒》告訴你老朱家的皇帝有多狠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對明朝未來走向產生極大影響「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國以來的一個重要拐點,明王朝自此開始走向下坡路。那麼,「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呢?1、朝野力量洗牌,文官強勢崛起。
  • 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為此明朝差點因此退縮到江南地區,好在于謙頂住了所有壓力,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柱。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在選擇撤退路線時,許多人一再要求撤入居庸關,然而王振卻一意孤行,將殘存部隊帶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終導致明軍陷入包圍,這才有了「土木堡之變」。在土木堡之變前,西南麓川土司掀起叛亂,明英宗命京營大軍與九邊精銳前去平定。不久以後福建又發生叛亂,神機營主力前往平定。這兩場戰爭歷時數年,明軍雖然平定叛亂,但也損失慘重。 明朝羈縻衛所制度的衰敗,也是明朝失敗的原因。明朝的邊境政策本就存在問題,朱棣借用朵顏三衛時又承諾將蒙古高原東部地區封給他們,這就導致明朝北部的防禦線出現缺口。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一般情況下提到明朝,大家常想到的是奇葩皇帝宦官當權,作為一個常誤解的朝代,我不禁替老朱就委屈,在大明276年的歷史中,驅除蒙古恢復中華,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打敗了號稱史上最強的日本,使其300年不敢再向外擴張,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的王朝恢復了漢族的榮耀。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
  •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自古以來,戰爭就是終極的衝突,是勝負手,是成王敗寇。明英宗想立不世之功,於是親徵。贏了,文治武功千古一帝。輸了,捶胸頓足痛失好局。土木堡之變,實際上是一場徹底的陰謀。是大明王朝自己內部的一場紛爭與決裂,導致明英宗被王振帶著明朝的所有精銳之師去徵討時,王朝的另一派控制著朝政,並未向軍隊運送糧草及輜重。而且並與敵方勾結,而大同總兵也是他們一派的,距離土木堡之近,並未援助,大家不感到奇怪麼?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王振不僅大權獨攬,結黨營私,還妄想通過戰爭建功立業,結果在他的一意孤行下,將明朝最精銳的部隊葬送在了土木堡。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破解明朝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三大謎題
    雖然土木堡之戰以後,論者多將明軍戰敗的原因歸罪到明軍自居庸關回師的這一錯誤決定上。因為根據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大同地區的地圖來看,當時大同至蔚州城途中有聚落城、許家莊堡、廣靈城、順聖川東城、靈丘城、渾源城等多個城堡可以作為庇護。但是實際上,明朝九邊地區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統年以後才逐漸築成的。在明朝的天順年間以前,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