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1399年,燕王在北平以「清君側」為名起兵,1402年,攻佔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號為永樂,北平改稱北京,即位後為了穩定北疆,朱棣先後五次遠徵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徵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明長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
此後至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共十四位皇帝,除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葬於北京西郊金山外其餘皇帝均葬於天壽山。
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徵,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了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景泰帝他挺厲害。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景泰帝朱祁鈺
而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南京明孝陵
大家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是建在南京的鐘山腳下的;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裡,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南京明孝陵
明第二帝朱允炆為何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炆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髮,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了一條佛家的生路,當然,這一切有待史學界進一步考證。
建文帝朱允炆
明十六帝列表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
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hou)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
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