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麼明十三陵裡都少了誰?

2020-12-17 歷史小博主

眾所周知,明朝國運276年,歷經十六位皇帝,在其中的大多數皇帝都葬入了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即今天的明十三陵。那麼剩下的三位皇帝都葬到哪去了?

葬在南京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死後葬在了南京鐘山之陽,此後被稱明孝陵。那麼為什麼朱元璋不把陵寢修在北京呢?當時由於朱元璋還沒有遷都到北京,再加上朱元璋在晚年又痛失愛子朱標,所以朱元璋就放下了在北京修建陵寢的念頭。

明孝陵修建前後歷時三十八年之久,修建完成後氣勢恢宏,被稱為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據說連清朝的皇帝陵寢都是仿照明孝陵修建的。在陵寢建成之後,朱元璋和馬皇后長眠於此,堪稱夫妻典範。

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由於他的皇爺爺在晚年痛失愛子朱標,所以愛屋及烏,將朱允炆送上了皇位。可惜朱允炆不爭氣,被叔叔燕王朱棣打的落花流水,最後自焚於宮內。但據說朱允炆沒有死,而是跑到海外去了,所以才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在朱棣稱帝後,多次尋找無果,也就放棄了尋找侄兒的念頭,因此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沒有陵寢。

意外繼位的景泰帝朱祁鈺

按照老朱家的族譜來說,景泰帝朱祁鈺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奈何哥哥明英宗不爭氣,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俘獲了。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懵懂的朱祁鈺就被大臣推到了前臺,意外的當了皇帝。說句實在話,當了皇帝的朱祁鈺還是很不錯的,但由於最後捨不得皇位,於是狠了狠心,將哥哥明英宗囚禁在南宮,釀下了大禍。

在明英宗被放回來七年之後,其在大臣的支持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隨後英宗復闢。重新當了皇帝的明英宗可沒有手軟,他將弟弟囚禁在了永安宮,之後景泰帝就離奇的死了。被廢除皇位的景泰帝顯然沒有資格入駐明十三陵,所以明英宗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給搗毀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將其以親王的規格埋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也就是俗稱的景泰陵。

明朝除過上述的三位皇帝,其餘都葬在了明十三陵。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明十三陵成了國內的熱門景點,供人們觀賞,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相關焦點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朝十六位皇帝,北京卻只有明十三陵,那三位皇帝去哪了呢?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皇帝朱由檢,一共有16位皇帝。但是坐落在北京的明皇陵卻只有十三陵,這是怎麼回事呢?另外不和大家一起的三位皇帝是哪三位呢?為什麼他們這麼不合群呢?他們又去了哪裡呢?第一個,我愛南京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定都南京。並且把自己的陵墓也建在了南京。而後來,永樂皇帝朱隸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才開始建造明皇陵。所以說,朱隸前面的兩個皇帝都葬在北京皇陵之中。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明孝陵建在鐘山之下,依山建陵,佔地廣泛,規模宏大。先後動用軍工十多萬人,歷時25年的建成。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 大明朝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皇帝去哪了?
    在北京昌平城區西北50多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20多平方公裡的景區——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代13位帝王和23位皇后,是外地遊客到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蒙古族對中原的統治,帝王的喪葬禮制也由元蒙習俗不建陵寢的「潛埋」方式,重新恢復為中原沿襲數千年之久的山陵墓葬形式。明代從開國皇帝算起,到最後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況未能葬於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長眠於此。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明十三陵——長陵
    作者/樓下新垣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 著名風景區--明十三陵介紹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自駕遊攻略,像老北京一樣暢遊明十三陵
    碰巧,康陵的門口正有工人在進行維護工作,有幸踏入了康陵拍攝了這張照片。明朝十六帝與昌平十三陵整個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不包括崇禎後的南明),而昌平十三陵葬著十三位皇帝。那麼還有三位皇帝在哪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明孝陵,是眾人皆知的事兒。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崩後,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叔叔,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通過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並遷都北京。
  • 明十三陵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闢,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3]編輯歷史沿革編輯
  • 明十三陵有多好?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這裡?看完地形才知道!
    中國人對於身後事是非常在意的,皇家尤其如此,很多皇帝剛剛登基,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寢了,作為皇家陵墓,在地形和風水上肯定會有一定的講究,明朝的13陵就是如此,為何明朝有13個皇帝都葬在這裡?十三陵的地形到底有多好?
  • 明朝一共16個皇帝,為何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對於明朝首都來說有一個著名的分水嶺,那就是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奪取朱允炆的皇位,然後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如今的北京。所以南京只有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孤零零地葬在孝陵,當然二代皇帝朱允炆傳言說他或被燒死,或趁亂逃遁。
  • 明朝16位皇帝,為什麼北京皇陵卻叫做十三陵?剩下三個去了哪裡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不少遊客北京遊玩時的熱門打卡點。不過,不少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一個問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算起,一共有16位皇帝,但為何明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剩下的三位又在哪呢?
  • 明十三陵 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墓葬群(圖)
    十三陵 長陵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裡。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在當上皇帝後,肯定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建陵墓。雖然說帝王們也想長生不老,但是古往今來,哪個皇帝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還是安安分分的修建陵墓,期待死後能夠住得舒服一點,因此修建陵墓就成了必做的一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
  • 2019年國內旅遊景點介紹,北京明十三陵
    於是,小編今年參觀的地方便是明十三陵。那麼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去明十三陵看看吧。明十三陵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更是國家的5A級旅遊景區。平時三菱坐落在北京的昌平區。它位於天壽山的山腳下。明十三陵的周圍有許多的高山環繞,這裡的地形十分崎嶇。明朝以來的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天壽山,所以,我們就稱這裡為明十三陵。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也有傳說是朱元璋最初想把此陵遷到祖陵一塊,但劉伯溫看過風水後,建議不要動遷,就地修繕,因此有此皇陵。在明皇陵的營建過程中,朱元璋先後三次前往謁陵,並一再命太子及諸王前往鳳陽祀陵。後來,終明一朝,對明皇陵都有各種修繕。
  • 中國六十年紀行-86 明十三陵遊
    自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1位,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裡山脈不斷,至。明末清初學者曾指:「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代視此為,陵區以常綠的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
  • 中國十大帝王陵墓之明十三陵
    標誌牌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於北京以北30公裡的昌平縣境內,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陵區面積約120餘平方公裡。分布圖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的230年的時間裡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共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
  • 國家5A級景區(五),北京明十三陵
    國家5A級景區(五),北京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天壽山下40平方公裡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區約50公裡,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