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瓦刺明明握住了朱祁鎮這張牌,為何後來乖乖放回他?

2020-12-11 劇透歷史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很難想像,20多年前朱棣手裡的明朝還在吊打蒙古草原的各部落,如今很多成祖時代的功臣悍將尚在軍中,明軍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竟然在瓦剌人的快馬彎刀之下灰飛煙滅!

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的雄心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相應的軍事指揮能力,還錯信了同樣沒能力的太監王振。

在兩人的錯誤指揮下,明軍被瓦剌伏擊,眾多功臣元勳戰死,幾十萬大軍損失殆盡,導致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至此完全喪失了主動權。

毫不誇張地說,明朝幾代累積下來的軍事優勢,被朱祁鎮這個熊孩子像放煙花一樣「biu」地一聲放掉了。更嚴重的是,作為皇帝的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俘虜了。

明朝自立朝以來就沒吃過這樣的虧,北京城內一時間方寸大亂。幸好文武大臣們很剛,皇帝被抓走了是吧?行,咱們還有備用人選。

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站在朝廷社稷的角度,奏請孫太后另立朱祁鎮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擄到瓦剌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瓦剌打著太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擺出了一副不受脅迫的架勢。

之後瓦剌太師也先果然帶著朱祁鎮叩關,明朝將領們都不與之交流,也先儘管兵峰指到了北京城下,但卻被于謙等人率領軍民擊敗,停留了一陣子佔不到任何便宜,無奈之下只得退回大漠。

這個時候,明廷從上到下雖然大家都不敢把話掛在嘴上,但其實都做好了犧牲朱祁鎮的心理準備。有宋朝徽、欽二宗的前例擺在那裡,還能指望皇帝落到瓦剌人手裡有什麼好下場嗎?

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後瓦剌竟然提出無條件放回朱祁鎮,緊巴巴地趕著通知明朝去迎駕,倒是明朝這邊有些反應慢吞吞,急得也先喊出了聲:「難道留著你們的太上皇,在我這裡當皇帝嗎?」

土木堡之變的後續發展到這裡,劇情簡直比朱祁鎮被抓走還新鮮,朝中民間議論紛紛。

瓦剌為啥要這麼做?是出於好意嗎?當然不是!

雖然朱祁鎮在瓦剌的生活還不錯,瓦剌人對他有某種程度的尊重,和某些瓦剌高層也成了「朋友」,但也先放他回來絕對不安好心。

也先是統治者,最能明白一把手的心思。明朝已有大臣擁立的皇帝朱祁鈺,但朱祁鎮是禮法所認的正宮嫡子,明宣宗指定的繼承人,比朱祁鈺更具有正統性。

他回去後甘心屈於庶弟朱祁鈺之下嗎?已當了一年皇帝的朱祁鈺又怎麼可能讓出皇位?兩人必然爆發衝突,引起大明朝堂震蕩,無暇北顧,瓦剌也就有了更多發展的空間。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雖然明軍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兵折將,但對於從北元分裂出來的瓦剌、韃靼等部族來說,明朝依然是一個無法撼動的龐然大物,具有極大的威脅性。

實在是當初被朱元璋和朱棣打得太慘了,再也無法恢復成吉思汗時期的榮光。自從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端了元順帝的老窩,元廷作為蒙古各勢力共主的地位便已不復存在,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四分五裂的部落狀態。

也先表面上是統一了北方大漠草原,但各部落之間也跟明朝一樣,十分講究正統的忽必烈黃金家族血緣。按照血統,韃靼各部落多多少少往上推幾代,都能跟忽必烈沾上關係,可瓦剌各部落卻是當初成吉思汗用戰爭統一的敵對勢力。

這就好比後來的滿清內部的葉赫部落,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那會兒,抵擋最強烈的就是這個葉赫部。儘管最後還是沒能扛住建州女真的鐵蹄,但葉赫末代首領臨死前留下詛咒:「我葉赫就算是最後留下一個女人,也要覆滅你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果不其然,大清江山200多年後糟蹋在了葉赫那拉氏的慈禧手中。

如今,昔日被統治的瓦剌,竟然騎到了黃金家族頭上!雖說也先武力強勁,但也不敢忽視這些蠢蠢欲動的反對聲音,所以扶植了一個黃金血脈的脫脫不花當大汗,自己則是當太師遙控統治。

土木堡之戰,是也先個人威望的最高點,如果他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攻佔北京城,說不定就能鎮住草原內部所有潛在的反對勢力,像忽必烈那樣建立新王朝也不一定。

可結果是,北京之戰也先打敗了。這一敗可就讓他很尷尬了,一來草原內部重新有了內鬥的傾向,二來手裡的金牌俘虜朱祁鎮成了燙手山芋,明朝一直和他繃著,真是內憂外患一齊爆發。

明朝北京保衛戰的成功,證明土木堡之變只是個意外,並不能代表瓦剌的軍力足以吊打明軍。戰場上沒有絕對性的優勢,就沒必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以免斷掉談判桌上的機會。

這也是也先禮遇朱祁鎮的原因之一。朱祁鎮要是在瓦剌出點事,哪怕這本來就是新皇帝朱祁鈺和他的心腹們所盼望的,為了面子著想,明朝也得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北伐。

雖說明朝沒有以此威脅瓦剌必須保證朱祁鎮的安全,但也先不傻,他心裡有數。朱祁鎮若死了,最有利的不是瓦剌而是朱祁鈺。

如果草原諸部很團結,並且都承認也先這位領袖的地位,他也許不怕明朝。但事實是,自打元朝滅亡後,各部族就再也沒有統一過,不服他的大有人在。

所以也先不但不敢傷害朱祁鎮,還得善待他、拉攏他,甚至還提出過要把妹妹嫁給落難的太上皇,以期他回到明朝後能與瓦剌交好,創造一個友好的雙邊關係。

總之一句話,也先無條件放回朱祁鎮,是因為那樣做更符合瓦剌的利益。不得不說,他這一招很毒,朱祁鈺想不接都不行,誰敢說不要太上皇回來?首先在大義上就站不住腳。

然而也先沒想到,朱祁鈺也挺狠,朱祁鎮一回去就被他囚禁於南宮,與外界斷絕聯繫,衣食供應也不足,別說爭位了,活著都有點艱難。

也先的陰謀被粉碎,再也不能借朱祁鎮做什麼文章,加之內部動亂四起,也先氣急敗壞之下乾脆殺了脫脫不花自立為大汗,更是加劇了韃靼各部對他的反叛。

沒過幾年,也先在一場暗殺中身亡,瓦剌部從此走向衰亡。草原重新回到了四分五裂、互相攻擊的狀態,很難再組織起像也先那樣的統一聯盟,對明朝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明朝這邊也是內鬥激烈。

朱祁鈺在對待朱祁鎮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他可以當個好人,把朱祁鎮供在「太上皇」這個位置上,以禮相待,進而成就自己的名望,鞏固地位。如果覺得這樣太麻煩,還可以當個壞人,直接殺了朱祁鎮,有可能引起一些輿論壓力,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最省事。

可朱祁鈺選擇了不好不壞,給自己留下個大仇人,為七年後的奪門之變埋下了爆發的隱患。明朝經歷這一系列動亂,也沒有了實力組織大規模的遠徵大漠軍事行動。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為何又被放了?結局如何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瓦剌大軍所俘虜,一年後得以回國,但是被弟弟朱祁鈺囚禁於南宮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這樣本來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成廢帝,後來他為何又能重新奪得帝位?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自掛帥,率領二十萬精銳大軍北徵瓦刺。明英宗想重演明成祖的輝煌事跡,但他卻沒有想到,等待他的將是無盡的屈辱。在朱祁鎮和大太監王振的昏庸領導下,明軍一敗再敗,最終在土木堡被瓦刺襲擊,死傷過半,文武大臣幾乎死絕,就連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就這樣,明英宗成了瓦刺的階下囚。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這期間他過得怎樣
    當然了,如果國家到了危急存亡之時,皇帝御駕親徵,那麼則可以提升士氣。不過顯然,這兩個條件,朱祁鎮此時都不滿足。更何況此時的朱祁鎮已經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比起自己的曾祖父朱棣來說,自己則差太多了。所以想要御駕親徵,根本是不可能勝利的。但此時的朱祁鎮就是聽王振的話,哪怕是文武大臣一致反對,他也執意要御駕親徵。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迎回英宗朱祁鎮,他得到怎樣回報?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他或許會像他精明強幹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一樣,成為一位有為的守成君主。可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年輕氣盛的朱祁鎮一戰之後淪為囚徒。在「北狩」一年之後,明使楊善在並無景帝朱祁鈺接回朱祁鎮的旨意的情況下,竟奇蹟般地將朱祁鎮迎回明朝。
  • 從朱棣到朱祁鎮僅30年,明朝怎麼由盛而衰?土木堡之變是其轉折點
    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明朝的轉折點,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爭,究竟是怎樣的影響才讓明朝在這場戰爭後就逐漸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原本是明軍手下敗將的瓦刺反而擊敗了明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場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
  • 靖康恥和土木堡之變哪個更屈辱,結果一目了然!
    宋欽宗乖乖回去籌集,無非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不給的就殺頭。金兵一看宋朝皇帝這麼好欺負,第二次談判乾脆就把徽欽二帝裝上囚車,押回金朝。兩人在金朝被封為昏德公和重昏侯,生活得雖然屈辱但也相當滋潤,至少衣食無憂,還生育了不少兒女。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他耍威風,卻令皇帝被活捉,毀朱元璋立的牌,反被皇帝塑像和立碑
    在明朝盛世時期,皇帝朱祁鎮居然在土木堡之變被蒙古瓦刺活捉了,進而導致朱祁鎮在南宮中被囚禁了七八年,發動了奪位之變。這次他與太子朱祁鎮的第一次連線,太子當時還年幼,哪鬥得過王振這隻老狐狸,王振連哄帶騙的取得了朱祁鎮的信任。後來太子朱祁鎮登基了,王振作為心腹,自然就水漲船高,一躍成了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這意味著王振開始走向專權的十字路口。
  •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那一年他多過得如何?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進犯明朝。宦官王振卻蠱惑煽動明英宗——當年22歲的朱祁鎮帥大軍御駕親徵。當時朝廷文武百官皆極力反對,但朱祁鎮依然一意孤行,依然率領著號稱50萬,其實只有20萬的大軍出徵。
  •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抓,也先為何沒有南下,奪取明朝半壁江山
    也先非常雞賊,他的計策也成功了,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人的首領也先抓了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以後,本來可以大舉南下的,可是他卻折返了回去。他也沒有誅殺朱祁鎮,而是在一年以後,將這位紈絝皇帝好端端地送了回去。
  • 王振隨朱祁鎮出徵帶那幾車東西有何用處,這才是土木堡之變的起因
    比如說現在的朱祁鎮,幾集的劇情,可以說是讓人很難受了,但是之前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熾,朱瞻基,戲份都讓人覺得很燃,不過,朱祁鎮現在的戲份也只是過渡,人在栽了重大的跟鬥之後,必然會吃一塹長一智,朱祁鎮的重大變故,就是土木堡之變。 01朱祁鎮是個相當聰明的人。 雖然說看起來做的都是傻事,但不得不承認,朱祁鎮是個聰明的人。
  • 朱祁鎮如何對待奪門之變後朱祁鈺留下的后妃?
    在此之前,因為一次土木堡的變動,原本作為大明天子的朱祁鎮,被瓦剌軍俘虜。一年後,他被釋放,但隨後回到北京,又被軟禁了七年。直到這次奪門之變,才從弟弟朱祁鈺手中奪回皇位。皇帝戰敗被俘後,還能再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爬上皇帝的寶座,翻開幾千年的史書,只有這麼一本。
  • 土木堡之變後,大同總兵大破瓦刺,明英宗嘆:早識他,我哪會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其第一次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後來由於崇信宦官王振,正統十四年(1449年),年僅22歲的他率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徵蒙古瓦刺部,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兵敗被俘。
  • 張家口之行7——土木堡之變遺址(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地)
    過了宣化以後,基本上和明英宗朱祁鎮的退兵路線差不多,不過我們在土木堡分開了。我過了土木堡就上了高速,他在土木堡做了俘虜。更有明朝一乾重臣和數萬將士,長眠於土木堡。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部隊損失過半,元氣大傷。
  • 「土木堡之變」究竟有多慘?皇帝淪為階下囚,隨行官員盡皆戰死
    那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瓦刺進犯,英宗御駕親徵正統元年(1435年),朱祁鎮繼位,史稱明英宗。原來,這一切都是王振在作祟。王振認為瓦刺的進犯,是自己爭取戰功的好機會。只要自己能夠帶兵打敗瓦刺,那麼自己的聲望權利將會更進一步。但是王振自身沒有半點軍事經驗,請求出徵肯定是不會被應允的。這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說服皇帝御駕親徵,然後自己借皇帝的手指揮戰鬥。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作惡多端的王振,為何死後朱祁鎮仍為其建祠紀念?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歷五世,經「洪武之治」,「永樂之治」,「仁宣之治」,明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史稱大明帝國。傳至第六世明英宗朱祁鎮時,年號正統,但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朱祁鎮為奪取權力,便寵信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對抗朝野的文官集團。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當年土木堡事件也先為什麼不殺了朱祁鎮然後一舉南下拿下北京呢?
    大家可能都聽說奇貨可居的故事,其實對於在土木堡之戰擊敗明軍的也先而言,明英宗朱祁鎮顯然也是奇貨,而且活著的朱祁鎮顯然是比殺掉的有價值的得多。明英宗朱祁鎮的情況完全不同,明英宗之前的明朝還是如日中天,相比較於被吊打的蒙古人有著絕對的優勢,無論是此前的明成祖朱棣還是明宣宗朱瞻基都是蒙古人所畏懼的。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苟延殘喘的北元後來被韃靼取代,韃靼見大明強盛,就和明朝修好,接受明朝的赦封。蒙古各部又回到互毆稱雄的階段,瓦剌部逐漸崛起。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在位的時候,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已經統一瓦剌各部,實力達到極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