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英宗沒有受辱,但宋徽、欽二帝被俘後受到侮辱

2021-01-09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入侵大明邊境,王振攛掇朱祁鎮親徵大同,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下,明軍在土木堡遇敵,全軍覆沒,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王振在亂軍中被殺,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軍分兩路攻打北宋,分別由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統領。宋徽宗得知消息,嚇得大驚失色,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逃命,隨即將這個爛攤子交給兒子宋欽宗,自己帶上人就逃出了開封城。

史料記載「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

不久之後,宋徽宗見情勢有所轉機,便又回到了開封,這一回來就成甕中之鱉。公元1126年,金軍攻破開封城,徽欽二帝被金軍俘虜,於是徽欽二帝開始了受虐之旅。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被俘,在一年的時間內,除了生活不太如意,但沒有受到什麼侮辱。宋徽宗、宋欽宗則截然相反,他們成了亡國之君,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遭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侮辱。

金軍不僅抓了宋徽宗,還侮辱了他的愛妃,等到了金國都城,徽欽二帝還被要求穿著喪服,去完顏阿骨打的太廟獻俘,宋徽宗還被金國人封為「昏德公」。最終徽欽二帝在金國抑鬱而終。

那麼為何明英宗沒有受辱,而徽欽二帝卻受到百般羞辱?

一、土木堡之變明朝實力尚在,徽欽二帝被俘之時已是大廈將傾

朱棣在1424年去世,土木堡之變發生1449年,僅僅過了25年,明朝就淪落到亡國滅種的地步?永樂盛世明朝空前強大,而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也同樣是位明君。換言之,在土木堡前後,明朝實力尚可,還不到滅國的地步,就算軍力有下滑趨勢,也不會如此迅速。

固然明軍在土木堡損傷慘重,但在于謙的合理調配下,短短兩個月內,就調集了二十二萬軍兵,可見當時明軍實力依舊強悍,並且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如果沒有王振的胡亂指揮,或許明軍可能也無法取勝,但絕對不會敗得這麼慘。

北京保衛戰于謙指揮得當,將士們奮勇廝殺,瓦剌大軍被殺得大敗、狼狽逃回了老巢。從此之後,即便朱祁鎮還在瓦剌軍中,瓦剌太師也先也不敢難為這位太上皇。朱祁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是強大的明朝,所以瓦剌軍兵不敢對其有放肆的舉動。

不論是談判還是對待俘虜,基本上權要看國力的強弱。徽欽二帝被俘之時,北宋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滅亡,連國家都沒了,敵人也不會再對這兩位前任皇帝有所顧忌。

史料記載「嘗得太湖石,高四丈,載以巨艦,役夫數千人,所經州縣,有拆水門、橋梁,鑿城垣以過者。」

宋徽宗是個造詣很高的藝術家,但他不是個合格的皇帝,為了他的花鳥假山,他命朱勔到江南到處尋找奇珍異石,造就了花石綱。朱勔在江南以找石頭為藉口,大發橫財、魚肉百姓,運輸巨石需要大量民力,每每朱勔到來更是要橫徵暴斂,花石綱也直接導致了方臘起義。

宋廷權力幾乎被六賊壟斷,腐敗已經到無法附加的地步,北宋國力更是被宋徽宗的興趣消耗殆盡,如此國家,已經沒了和金國一較高下的實力。

二、君主對敵的態度不同

明朝給人的印象是剛強果敢,事實也確實如此,縱使朱祁鎮被俘,他也沒有給明朝皇帝丟人。見兵敗已成定局,朱祁鎮下馬,面對南方盤膝而坐,面對敵人的盤問,朱祁鎮從容應答,不卑不亢。

此時的朱祁鎮,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就算被敵人俘虜,他也不會妥協。遊牧民族大多有敬佩強者的習慣,如果你實力強大,那麼自然會被他人尊重,如果你信念強大,同樣不會被他人小覷。

朱祁鎮或許不懂刀槍棍棒,但他知道一個皇帝該做的事,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亡。我們再來看看宋徽宗,這位藝術家皇帝聞聽金軍來襲,即刻禪位,接著帶人就跑,從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絲帝王的氣節。

宋欽宗在起初還是想力纜狂瀾一下的,但鑑於情況危急,他也總想著逃走。李綱那是苦口婆心地勸諫「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

前腳宋欽宗答應不跑了,看到後宮收拾行李,他又準備逃跑,李綱則再次奉勸,可謂是三番五次,好不容宋欽宗才決定留下。此時的宋欽宗,不是當年的宋真宗,寇準能勸宋真宗親徵,籤下《澶淵之盟》,而李綱無法幫助宋欽宗打贏戰爭。

宋欽宗留下來是真的,但他仍沒有改變對金國的態度,那就是求和、送錢,最終開封幾乎所有的錢被宋人送到了金軍手中,北宋仍無法逃過滅國的命運。有人經常詬病崇禎帝,但在我看來,崇禎帝比宋欽宗不知強了多少倍。如此軟弱的徽欽二帝,當然無法贏得金國人的尊重,受辱那就無法避免。

三、瓦剌目的並非滅亡明朝,金國則是以滅國之勢而來

明英宗時期,瓦剌一度強盛,於是才派兵侵擾明朝邊境,逐步南下。起初,瓦剌並非想要覆滅明朝,只不過和往常一樣,想多撈點好處,畢竟大漠的生活物資實在是比較缺乏。幸運的是,瓦剌在土木堡遇到了王振指揮的明軍,瓦剌抓住機會,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於是瓦剌的野心才開始膨脹。

總的來講,瓦剌並沒有覆滅明朝的打算,對於他們來說,明朝太強大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戰爭爆發之際,瓦剌還是有所顧忌的。

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南下攻宋之前,就已經摸清楚了宋朝的底限,只要打疼了宋朝,宋朝的君臣就會送來金錢、美女,可以說金國對宋朝君臣根本就不屑一顧,所以金軍也不會瞧得起宋朝這兩位投降的皇帝。

對於完顏宗翰來講,滅亡宋朝很容易,遼國已經倒在他們腳下,只要他們輕輕踹上一腳, 宋朝即刻房倒屋塌。

如果被敵人俘虜,想要不受辱,就需要抱有堅定的信念和必死的決心,在這一點上,徽欽二帝選擇「忍辱負重」,而朱祁鎮決定視死如歸。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九》、《明史紀事本末》、《宋史·徽宗本紀》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為什麼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就變成了宋朝?
    結果一再遭到慘敗,最後魂斷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英宗被俘,功臣良將皆陣亡,軍隊折損過半,元氣大傷。從此巍巍大明,一蹶不振,羸弱不堪,宛如一向以文弱著稱的宋朝。的確,土木堡事變後,明朝變成了宋朝!何以見得?
  • 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後,于謙為什麼選擇了朱祁鈺?
    雖然這幾天一直預感不妙,在第一時間得知英宗被俘的消息還是讓孫太后悲痛不已。聞訊趕來的錢皇后獲悉,婆媳二人抱在一起號啕慟哭。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孫太后 10歲進宮,為宣宗生下皇長子朱祁鎮英宗朱祁鎮被俘後,讓身邊的錦衣衛校尉袁彬寫了一封信,敘述被俘情況,要朝廷以珍寶金銀把他贖回來。
  • 土木堡之變後,大同總兵大破瓦刺,明英宗嘆:早識他,我哪會被俘
    後來由於崇信宦官王振,正統十四年(1449年),年僅22歲的他率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徵蒙古瓦刺部,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兵敗被俘。元朝滅亡後,蒙古貴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後,蒙古分裂成為東西兩部,西部是瓦刺,東部是韃靼,兩部又互相對立爭鬥不休。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事後得到怎樣的回報?
    英宗戰敗被俘,朝廷不肯贖人,大臣咬牙決定:我出錢!最終被賞賜封侯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末年發生的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幾十萬的明朝精銳戰死沙場,哪怕是一朝天子明英宗也被俘虜,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土木堡之變後英宗得以回朝的事。
  • 北宋徽、欽二帝囚於依蘭五國城的遺址依在,二人葬於何地?
    遼寧依蘭是五國部第一城之越裡吉城,為五國部會盟之城,因此稱為「國頭城」。1127年金滅北宋後,將徽宗、欽宗二帝押解北歸,於1130年7月抵達五國城,並囚禁於城內,史稱「靖康之恥」。1135年和1156年,二帝相繼在此駕崩、也有了二帝「坐井觀天」的故事流傳至今。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的事件。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迎回英宗朱祁鎮,他得到怎樣回報?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他或許會像他精明強幹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一樣,成為一位有為的守成君主。可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年輕氣盛的朱祁鎮一戰之後淪為囚徒。在「北狩」一年之後,明使楊善在並無景帝朱祁鈺接回朱祁鎮的旨意的情況下,竟奇蹟般地將朱祁鎮迎回明朝。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陳循在土木堡之變後接任大明王朝的首輔
    尤其是,他對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陳循的幼年坎坷不幸,在五歲時就喪母,在不到十歲時就喪父。父母雙亡後,他多虧了長兄德遜的撫養和照顧,才能長大成人,成就了自己的宰輔人生。悲慘的人生經歷和艱辛的少年生活,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志,反而成為陳循奮發圖強的動力。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瓦剌人是怎樣對待他的?
    王振和英宗都沒有把瓦剌放在眼裡,兩人都急於建功立業,好大喜功。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不顧朝中大臣的勸阻,率二十萬明軍御駕親徵。明軍在行至大同後,因懼怕也先,決定撤退。由於王振的一番瞎指揮,明軍在撤退時,貽誤了寶貴的時間。
  •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為何能活著歸來?明政府手段高明在哪?
    在這場看似必勝的戰爭中,明英宗親率的軍隊卻遭到了慘敗,隨軍的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66名朝中大臣戰死,英宗朱祁鎮在混亂中被俘,20萬大軍毀於一旦,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其實,類似的場景曾在300多年前的兩宋之際就發生過,但明英宗卻並沒有像宋徽宗、宋欽宗那樣客死他鄉,而是在幾年後被瓦剌毫髮無損地送回。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那時還沒有文高武低的現象產生。當時的朱元璋雖大肆屠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大部分的二、三線武將都得以倖存,且文官並不比武將的地位高。不過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卻被打破。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團隊的勢力日漸龐大,尤其竟達到了已對武官徹底壓制的地步,這種怪現象一直保持到了明末。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土木堡之變後會出現文強武弱的局面呢?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200年,為何最終遭冤殺?
    他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盡喪的關鍵時刻,指揮北京守軍擊敗了前來攻城的也先,避免了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可以說,這位于少保為明朝延續了百年國運。可在明英宗奪門之變重新復位後,卻下令殺害了這位民望深厚的功臣。這又是為什麼呢?
  • 朱祁鎮的廟號為什麼是英宗?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朱祁鎮劇照根據《明英宗實錄》記載,他在被俘期間受到了蒙古人的禮遇,蒙古人禮遇他固然主要出於形勢需要,但和朱祁鎮的人緣好也有關係。後世說朱祁鎮御駕親徵是王振強烈要求的,絕不是這麼回事,事實上是朱祁鎮自己要求御駕親徵,皇帝御駕親徵在明朝初年是常態,朱棣、朱瞻基都幹過這事;後來發生土木堡之變,大家又把責任全部推到王振身上,其實不妥。我們始終要牢記一句話:主要領導負主要責任,不要攬功諉過。
  •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那一年他多過得如何?
    瓦剌太師也先善謀略,掐斷水源,派兵圍攻土木堡。隨即也先以議和為幌子,在明軍放鬆警惕之時發起攻擊,這一仗也先大獲全勝。明軍幾乎被「殺掠殆盡」,隨行朱祁鎮的文臣武將全都陣亡,就連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俘虜。 一國之君就此成為階下囚,以朱祁鎮的身份而言,被瓦剌所俘虜,可以預見等待他的將是悲慘的結局。說起君王被俘,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便是靖康之恥。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為何又被放了?結局如何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瓦剌大軍所俘虜,一年後得以回國,但是被弟弟朱祁鈺囚禁於南宮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這樣本來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創造了歷史。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