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精銳任人宰割,一戰全軍覆沒,土木堡大戰,明軍為何如此不堪

2020-12-15 大漠明月寒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一個漢人王朝,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的外交政治路線,奉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祖訓,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兩代雄主經營下,根基牢固,國力雄厚。

尤其是朱棣在位期間,不但遷都北京,更是沿著長城一線由東向西設置了9個邊防重鎮,分別為: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等這九大邊防重鎮,這九鎮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構成了防禦北方蒙古的一道牢固防線。

此外,朱棣更是五次御駕親徵蒙古,蒙古最終被打的分裂為三部:瓦剌、韃靼、兀良哈。力量得到了大大地削弱。後來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大明王朝的國力經過朱祁鎮太爺、爺爺、父親的三代打拼,此時國力達到了巔峰。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話用在王朝的興衰更替上,在合適不過,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勢如日中天,剛滿20歲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英氣勃發,雄心萬丈,一心想把大明帶向更高的輝煌!而上天也恰好給了他機會,只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機會把握者。

正統十四年(1449年)2月,蒙古瓦刺部統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向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

也先兵分四路四路大軍,東路進攻遼東,西路進攻甘肅張掖、中路軍一路進攻宣府,一路也先親自率領進攻大同,宣府和大同是九大邊防重鎮裡面直接拱衛北京的重鎮,一旦宣府和大同失守,也先的部隊就可以輕鬆抵達宣化,懷來一線,兵鋒直指北京。

也先大軍進展神速,6月底,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朝中大臣經過商議,派出了駙馬都尉井源率軍4萬前去增援大同,毫無疑問,這支4萬人的部隊也很快報銷了。

敗報接連不斷的傳到京城,一心想效仿先祖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於七月中下旬,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王振一個宦官,由於在朱祁鎮很小的時候,就陪著他玩耍,並教授他一些知識,算是朱祁鎮的啟蒙老師兼孩子王,因此朱祁鎮很聽王振的話,但他自小在皇宮長大,不像他的先祖那樣,經歷過刀頭舔血的戰火洗禮,對軍事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而他的老師王振,軍事水平只能算是小學一年級的水平,軍事打仗在他看來就是群毆,那邊人多那邊就會硬,哪有那麼複雜,這樣的邏輯我們今天感覺很可笑,但很不幸的是,王振就是這樣的邏輯。

既然王振把打仗想的如此簡單,那麼他的效率自然就更高,從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徵出發下決定,到領兵出徵,只用了短短3天就搞定了!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大軍出徵,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打仗所需的後勤人員,糧草,兵器、醫官、車隊、牛馬等等,這都需要充足的時間協調準備,需要從全國各地協調運送,短則3-5個月,長則年兒半載的都是常有的事,但是這些在蠢貨王振的眼裡,根本看不到。

王振認為,打仗就是人多欺負人少,於是3天時間,大軍就出發了,這個命令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從決定打仗到出發時間最短的命令了,我相信是沒有之一的。7月17日,20萬大軍以及一幫文臣武將跟著皇帝和王振出發了(此行幾乎帶走了明王朝的能臣武將)。

7月1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然而此時一個消息,改變了大軍的行軍路線,就在幾天前大同的守軍已經和也先的部隊進行了一場激戰,此戰的結果是,大同守軍全軍覆沒,大將宋英,參將吳浩戰死,隨軍太監郭敬逃回,郭敬說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了,王振此時還不算蠢到家,立馬勸明英宗率大軍撤退,避免上也先的當。

然而在撤軍的路上,王振這個蠢貨,竟然想帶領著皇帝,繞道到他的家鄉蔚縣走一趟,以此向鄉鄰炫耀一番,於是大軍又繞道往蔚縣走,走到半路,王振又突然以正直秋收時節,大軍容易踩壞莊稼為由,又令大軍折回,就這樣,20萬大軍在來回變換行軍路線的折騰中,疲憊不堪。

但幸運的是,大軍最終抵達了離懷來只有25裡的土木堡,土木堡地勢高而無水,此時大軍只要在加緊行軍,最多一天就能進入懷來,就可以得到居庸關駐軍的接應。兵部尚書鄺埜也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一旦大軍進關,也先就只能望關興嘆,毫無辦法。

土木堡地勢高,無泉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裡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完全就是一個死地。

但王振這個愚蠢的閹貨,以還有1000輛後勤車沒有趕上來為由,堅決不準大軍繼續前行通過懷來進入居庸關,命大軍在土木堡原地等待,就這樣20萬明軍這最後一次活命的機會,被王振生生掐滅了。就在明軍駐守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再徹底幹掉了明軍的3萬擋路騎兵之後,追到了土木堡,然後也先下令全面包圍土木堡。

殺戮的開始

20萬大軍經過連番的長途跋涉,早已筋疲力盡,又加上土木堡無水,大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此時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大軍離開土木堡,向靠近水源的地方移兵。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也先騎兵就像餓狼一樣衝入沒有有騎兵的明軍陣營中,長刀所向,明軍一批批地倒下,不論士兵,將領,文臣,武將,完全像是丟了魂一樣,慌不擇路的奔逃,鬼哭狼嚎之聲一片,也先的蒙古騎兵來來回回地衝殺,一趟趟的收割者這些人的生命,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王振陪著明英宗於亂軍之中突圍,但是四周都是也先的騎兵,根本無法走脫,明英宗見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

不一會兒,瓦刺一個士兵衝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問明英宗時,明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明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從此成為也先的尊貴俘虜,一年之後被也先送回大明。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精銳被屠戮乾淨,明軍三大勁旅(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全軍覆沒,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候陳贏、駙馬都尉井源、萍鄉侯陳懷、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大明朝的文武精英共66人,全部在此被宰幹屠淨,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另外,那個致使土木堡之敗的罪魁禍首王振,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用一把大錘,像砸西瓜一樣摟頭砸下,當場腦瓜撕裂而死,樊忠也在保衛明英宗的過程中戰死。

此外,明朝損失的戰略物質不計其數。大明王朝三代積累打下的家當,多年的戰略儲備因為此戰幾乎被消耗殆盡。

土木堡之敗,對於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國來說,宛如一顆重磅炸彈,當消息傳入北京以後,北京的達官富戶人心浮動,在朝京官亂做一團,如果此時不是兵部侍郎于謙,冷靜的處理,有效的應對,恐怕大明王朝將提前百年完蛋。雖然大明王朝在于謙的力挽狂瀾之下,暫時避免了覆滅的命運,卻是難以再現當初的輝煌了,此役之後,大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徵,率領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徵,與瓦刺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明軍一敗塗地,最終在土木堡戰敗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樞全部覆滅,而此時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過二十多年。那麼,還處於強盛時期的明軍,為何不敵數萬蒙古軍呢?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的御林軍也死傷殆盡,被瓦剌俘虜。
  • 土木堡戰離朱棣北徵僅二十年,張輔等名將尚在,卻20萬精銳盡毀
    朱棣親徵之前,派五大將率十萬精兵討伐瓦剌,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親率大軍討伐,打的瓦剌屁滾尿流,稱臣服軟。可以說沒有朱棣,這明朝軍隊根本就不夠看。正統十四年七月,王振唆使英宗率二十萬明軍精銳,御駕親徵瓦剌。土木堡之變稱得上是明朝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了,這一戰皇帝被俘,二十萬大軍被屠,明朝幾十年的積蓄一戰打空。這一役、文臣武將、精銳士卒死傷殆盡;糧草馬匹、衣甲火器盡入敵手。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土木堡之變」之中,明朝京營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陷入敵手,這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危機,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同時,瓦剌太師也先的野心極大,在被俘太監喜寧的唆使下,的確產生了以送還明英宗為名,趁機南下、奪取京師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終失敗,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 明軍頹弱,還是明帝昏聵?英宗的膨脹幻想與土木堡的荒唐慘敗
    誰曾料,蒙古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土木堡擊潰了他的大軍。 史無前例的慘敗,讓朱祁鎮感到懊惱又費解:我大明朝堂堂幾十萬精銳,為什麼敵不過區區幾萬蒙古騎兵?究竟是蒙古太強大?還是明朝太無能! 也先太師的草原霸業
  • 遲來的潰敗:土木堡戰役
    公元1449年9月1日,數萬明軍在邊地土木堡附近全軍覆沒。這不僅是造成明英宗被俘的史詩級潰敗,同樣也宣告了王朝由盛轉衰的節點降臨。雖然早就與朱棣在漠北有過武裝衝突,但因為地理位置相對靠西,所以不在明軍的日常打擊範圍之內。而原本可以壓制其發展的韃靼都東部集團,也正是在朱棣開啟的北伐戰爭中損失慘重,給了西方遠親以擴展機遇。乃至土木堡戰役前的1443年,瓦剌人還直接南下河西走廊,將原本依附北京宮廷的哈密、沙洲、赤斤等小部落兼併。隨後又向東威脅外興安嶺的兀良哈部。至此,一個統御東西草原的新強權便在明朝北境膨脹起來。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大明王朝,一直以來就以對外非常強勢的形象示人。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秦王大喜過望,派李信率秦軍20萬滅楚,結果這20萬秦軍大敗而歸。秦王羸政後悔萬分,親自去請王翦統軍六十萬前去滅楚,王翦則為了消除秦王羸政的疑慮,臨出徵前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宅園池甚眾」,並且還為自己的兒孫懇請賞賜,臨出徵前還向秦王再三提起賞賜,成功地消除了秦王贏政對他趁機擁兵自重的野心,一舉滅了楚國。
  • 是什麼讓明軍扔掉武器 數十萬大軍集體下跪:等著被砍頭?
    有網友問土木堡之變中的明軍傷亡為什麼那麼大?在土木堡戰役,明軍號稱50萬大軍,其中真正兵力大約是20-25萬,因為整個北京的京營也就30多萬人,還留下了不到10萬人。但是,明軍還攜帶了大量的奴僕和運輸民夫,因此劉定之才在《否泰錄》稱,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蒙古軍其實首先消滅了蒙古軍,也許網友們聽起來很奇怪。當時,蒙古軍首先襲擊了在明軍後衛的精銳騎兵,吳克忠率領的騎兵,明史云:「克忠與其弟都督克勤子瑾為後拒。寇突至,驟戰不勝。
  • 明清松錦大戰,明軍精銳盡喪命在逃跑的路上,這個鍋誰背?
    松錦大戰,應該說是明朝和清朝最關鍵的一次決戰,從1640年皇太極指揮清軍圍困錦州開始,到1642年松山陷落結束。明朝精銳盡失,主帥洪承疇投敵。令人唏噓的是,明朝十萬精銳沒有在戰場上戰死,卻在逃跑的路上被清軍屠殺殆盡。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七月十六,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從北京向邊關出發,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抵達大同。也先見明軍勢大,連忙收攏軍隊後撤,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以便於充分利用騎兵優勢。王振見也先後撤,認為對方這是畏懼朝廷大軍,於是不顧鎮守太監郭敬等人的勸說,堅持命令軍隊北進,結果以步兵為主的先頭部隊被也先精銳騎兵擊敗。
  •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戰役中全軍覆沒,如果當時指揮官是戚繼光...
    結果,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被也先俘去,史稱「土木之變」。    英宗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9日,親徵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著名的土木堡之戰中,為何主力部隊如此不堪?
    正如史書記載,土木堡之戰開打之時,明軍戰鬥力似乎非常的脆弱,也先只用了2萬騎兵就能把將近25萬人嚇得不敢交戰,而且前期的戰鬥也是處處拿捏得很好。讓人驚訝的是,在最後的土木堡防禦戰中,25萬軍隊根本沒有任何的素養,稍微被別人刺激了一下,居然敢於丟下自己的主帥逃命,最終被單個擊破。
  • 土木堡之戰:50萬明軍擁有最先進的火器,為何卻敗給了3萬瓦剌騎兵?
    就是如此,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閱的奏章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尤其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廢除丞相制度以後。 據史學家統計,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在短短的八天時間裡,朱元璋一共批閱了1160封奏章,平均每天閱讀20多萬字,處理423件事情。
  • 明軍精銳神機營:世界首支合成化火器軍隊,規模曾達7.5萬人
    在明朝徵安南的戰爭中,明軍的火器部隊在關鍵性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其迅速獲勝的關鍵性因素之一。而自唐末以來到宋元,在徵伐安南的作戰中,從未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獲得全勝的情況,這讓明成祖朱棣極為高興。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皇帝)在位的時候,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已經統一瓦剌各部,實力達到極盛時期。 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匆忙(一個星期內)率50萬(此數有不同說法,也有說20萬左右)大軍親徵,一切軍務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 明軍到達大同,也先故意北撤誘明軍深入。王振欲繼續進軍,但是收到陽和等地的慘敗密報之後,驚恐之餘倉促下令撤軍,本已定下撤軍路線,經他老家蔚州(河北蔚縣)由紫荊關(河北淶源縣東北)回京。
  • 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清太宗實錄》更為嚴重的是,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並與祖大壽先後投降後金,袁崇煥打造的關寧防線名存實亡,關寧鐵騎盡乎全軍覆沒。吳三桂和山海關成了明朝最後的防線,這便是為何後來吳三桂倒戈會讓李自成如此被動。總而言之,這一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為什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文官獨大,武官勢力卻越發衰弱?
    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團隊的勢力日漸龐大,尤其竟達到了已對武官徹底壓制的地步,這種怪現象一直保持到了明末。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土木堡之變後會出現文強武弱的局面呢?明初之時,文武勢力大體相當,武將地位不低。那會兒各地藩王還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到了建文帝時卻用削藩的政策來弱化藩王的實力,結果於1399年逼反了燕王。最後朱棣一不做二不休地乾脆自己坐上了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