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一個漢人王朝,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的外交政治路線,奉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祖訓,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兩代雄主經營下,根基牢固,國力雄厚。
尤其是朱棣在位期間,不但遷都北京,更是沿著長城一線由東向西設置了9個邊防重鎮,分別為: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等這九大邊防重鎮,這九鎮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構成了防禦北方蒙古的一道牢固防線。
此外,朱棣更是五次御駕親徵蒙古,蒙古最終被打的分裂為三部:瓦剌、韃靼、兀良哈。力量得到了大大地削弱。後來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大明王朝的國力經過朱祁鎮太爺、爺爺、父親的三代打拼,此時國力達到了巔峰。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話用在王朝的興衰更替上,在合適不過,此時的大明王朝國勢如日中天,剛滿20歲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英氣勃發,雄心萬丈,一心想把大明帶向更高的輝煌!而上天也恰好給了他機會,只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機會把握者。
正統十四年(1449年)2月,蒙古瓦刺部統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向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
也先兵分四路四路大軍,東路進攻遼東,西路進攻甘肅張掖、中路軍一路進攻宣府,一路也先親自率領進攻大同,宣府和大同是九大邊防重鎮裡面直接拱衛北京的重鎮,一旦宣府和大同失守,也先的部隊就可以輕鬆抵達宣化,懷來一線,兵鋒直指北京。
也先大軍進展神速,6月底,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朝中大臣經過商議,派出了駙馬都尉井源率軍4萬前去增援大同,毫無疑問,這支4萬人的部隊也很快報銷了。
敗報接連不斷的傳到京城,一心想效仿先祖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於七月中下旬,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王振一個宦官,由於在朱祁鎮很小的時候,就陪著他玩耍,並教授他一些知識,算是朱祁鎮的啟蒙老師兼孩子王,因此朱祁鎮很聽王振的話,但他自小在皇宮長大,不像他的先祖那樣,經歷過刀頭舔血的戰火洗禮,對軍事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而他的老師王振,軍事水平只能算是小學一年級的水平,軍事打仗在他看來就是群毆,那邊人多那邊就會硬,哪有那麼複雜,這樣的邏輯我們今天感覺很可笑,但很不幸的是,王振就是這樣的邏輯。
既然王振把打仗想的如此簡單,那麼他的效率自然就更高,從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徵出發下決定,到領兵出徵,只用了短短3天就搞定了!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大軍出徵,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打仗所需的後勤人員,糧草,兵器、醫官、車隊、牛馬等等,這都需要充足的時間協調準備,需要從全國各地協調運送,短則3-5個月,長則年兒半載的都是常有的事,但是這些在蠢貨王振的眼裡,根本看不到。
王振認為,打仗就是人多欺負人少,於是3天時間,大軍就出發了,這個命令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從決定打仗到出發時間最短的命令了,我相信是沒有之一的。7月17日,20萬大軍以及一幫文臣武將跟著皇帝和王振出發了(此行幾乎帶走了明王朝的能臣武將)。
7月1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然而此時一個消息,改變了大軍的行軍路線,就在幾天前大同的守軍已經和也先的部隊進行了一場激戰,此戰的結果是,大同守軍全軍覆沒,大將宋英,參將吳浩戰死,隨軍太監郭敬逃回,郭敬說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了,王振此時還不算蠢到家,立馬勸明英宗率大軍撤退,避免上也先的當。
然而在撤軍的路上,王振這個蠢貨,竟然想帶領著皇帝,繞道到他的家鄉蔚縣走一趟,以此向鄉鄰炫耀一番,於是大軍又繞道往蔚縣走,走到半路,王振又突然以正直秋收時節,大軍容易踩壞莊稼為由,又令大軍折回,就這樣,20萬大軍在來回變換行軍路線的折騰中,疲憊不堪。
但幸運的是,大軍最終抵達了離懷來只有25裡的土木堡,土木堡地勢高而無水,此時大軍只要在加緊行軍,最多一天就能進入懷來,就可以得到居庸關駐軍的接應。兵部尚書鄺埜也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一旦大軍進關,也先就只能望關興嘆,毫無辦法。
土木堡地勢高,無泉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裡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完全就是一個死地。
但王振這個愚蠢的閹貨,以還有1000輛後勤車沒有趕上來為由,堅決不準大軍繼續前行通過懷來進入居庸關,命大軍在土木堡原地等待,就這樣20萬明軍這最後一次活命的機會,被王振生生掐滅了。就在明軍駐守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再徹底幹掉了明軍的3萬擋路騎兵之後,追到了土木堡,然後也先下令全面包圍土木堡。
殺戮的開始
20萬大軍經過連番的長途跋涉,早已筋疲力盡,又加上土木堡無水,大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此時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大軍離開土木堡,向靠近水源的地方移兵。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也先騎兵就像餓狼一樣衝入沒有有騎兵的明軍陣營中,長刀所向,明軍一批批地倒下,不論士兵,將領,文臣,武將,完全像是丟了魂一樣,慌不擇路的奔逃,鬼哭狼嚎之聲一片,也先的蒙古騎兵來來回回地衝殺,一趟趟的收割者這些人的生命,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王振陪著明英宗於亂軍之中突圍,但是四周都是也先的騎兵,根本無法走脫,明英宗見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
不一會兒,瓦刺一個士兵衝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問明英宗時,明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明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從此成為也先的尊貴俘虜,一年之後被也先送回大明。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精銳被屠戮乾淨,明軍三大勁旅(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全軍覆沒,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候陳贏、駙馬都尉井源、萍鄉侯陳懷、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大明朝的文武精英共66人,全部在此被宰幹屠淨,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另外,那個致使土木堡之敗的罪魁禍首王振,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用一把大錘,像砸西瓜一樣摟頭砸下,當場腦瓜撕裂而死,樊忠也在保衛明英宗的過程中戰死。
此外,明朝損失的戰略物質不計其數。大明王朝三代積累打下的家當,多年的戰略儲備因為此戰幾乎被消耗殆盡。
土木堡之敗,對於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國來說,宛如一顆重磅炸彈,當消息傳入北京以後,北京的達官富戶人心浮動,在朝京官亂做一團,如果此時不是兵部侍郎于謙,冷靜的處理,有效的應對,恐怕大明王朝將提前百年完蛋。雖然大明王朝在于謙的力挽狂瀾之下,暫時避免了覆滅的命運,卻是難以再現當初的輝煌了,此役之後,大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