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潰敗:土木堡戰役

2020-12-11 騰訊網

公元1449年9月1日,數萬明軍在邊地土木堡附近全軍覆沒。這不僅是造成明英宗被俘的史詩級潰敗,同樣也宣告了王朝由盛轉衰的節點降臨。此時距離明朝立國尚不足百年,然而,這場必然潰敗還是要比真實情況來的晚了一些。從此之後,明朝不再開疆拓土,轉而修築長城,加強北方的防禦。

明初對蒙元殘軍的勝利本身就包含著很大偶然性

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一、蒙古部落和明朝一直存在衝突和戰爭。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位於南京)稱帝,正式開始逐鹿天下。然而,表面的高歌猛進並不能證明自身真正的強勢。先前就是由於蒙元貴族們的內耗,給了他在南方大舉擴張的機會。加之除陳友諒之外的周邊對手,大都沒有衝出原勢力範圍的野心,造成戰略局勢上的相對孤立。新生的明帝國也依靠這層大背景,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將對手各個擊破。

然而,明朝的好運還不止於此。早在13世紀的蒙古黃金時代後,大部分原先的草原部族就分批遷往歐亞大陸各地。因此,本是帝國核心的草原就出現了空心化現象。等朱元璋的北伐軍沿大運河殺到大都門前,皇帝才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援軍可用。而大批回歸牧區的貴族也發現,這片最後的陣地已經因缺乏打理和環境殘破而無法自我維持。於是在稍後的明朝與北元對峙階段,他們就絲毫沒有昔日北方強權的豪情,總是因資源不足而陷於被動挨打境地。

1402年,篡位者朱棣隨靖難之役結束而榮登大位。為了壓制開國老臣和鞏固自身權勢,毅然決然的將都城由南京遷回自己的封地首府--北平。在忙不迭開建紫禁城的同時,也急於收攏全國兵權,並展現自己的絕對強勢地位。隨後的五次遠徵漠北,就成為明朝在面上的高光時刻。新皇帝通過聚攏全國資源,到時刻處於分崩離析狀態的草原上開展武裝遊行。雖然從未殲滅過任何勢力的有生部隊,卻能憑藉體量造成驅逐胡擄的虛假勝利。加上越南戰場的深陷泥潭與鄭和下西洋的龐大開支,迅速耗盡了本就積累不多的財政和民生資源。

不過,即便是在此等高光時刻,明朝的軍隊結構也為日後慘敗埋下伏筆。例如在朱棣奪取天下的靖難戰爭中,就屢次依靠歸化蒙古兵為自己攻城拔寨。他本人剛剛宣布崛起義旗,就立刻對北面的寧王封地動手。為的不僅是解除後顧之憂,還要將對方手裡的大批蠻族騎兵收入囊中。趕來鎮壓的南方官軍,也因朱元璋時代留下的老傳統而擁有不少蒙古裔軍戶。但他們大都出生在固定的圈養環境中,也就很難在戰力等方面與剛剛收編的遠親相提比倫。等到篡位者贏得天下,也不忘將大量精銳的蒙古兵留在京師,改組為精銳的京軍三大營。這些歸化武士的後裔,也就經常作為壓陣力量參與軍事行動,幾乎經歷了明朝此後的所有戰爭。

初露端倪的新蒙古帝國

也先的新蒙古帝國起源自草原西側的瓦剌部落

二、瓦剌因貿易互市問題與明朝爆發衝突。

1439年,也先的瓦剌部開始在蒙古高原上嶄露頭角。雖然早就與朱棣在漠北有過武裝衝突,但因為地理位置相對靠西,所以不在明軍的日常打擊範圍之內。而原本可以壓制其發展的韃靼都東部集團,也正是在朱棣開啟的北伐戰爭中損失慘重,給了西方遠親以擴展機遇。乃至土木堡戰役前的1443年,瓦剌人還直接南下河西走廊,將原本依附北京宮廷的哈密、沙洲、赤斤等小部落兼併。隨後又向東威脅外興安嶺的兀良哈部。至此,一個統御東西草原的新強權便在明朝北境膨脹起來。

面對即將到來的咄咄逼人之勢,當時的明朝卻沒有多少餘力進行幹涉。這倒不是因為主政的明英宗有多麼畏敵避戰,而是大部分明軍精銳都被牽制在其他戰場。由於朱元璋時代留下的衛所制度崩潰,北京宮廷發現自己的地方武裝往往已不堪大用。為了對付雲南和緬甸邊境的麓川土司,他們就不得不從各省抽調精銳前往,甚至要從京師直接動用近衛軍部隊。隨後又由於聲勢浩大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需要將剛剛平息邊境戰局的兵馬再掉往東南沿海。因此在整個1442-48年之間,也先的北方霸業都沒有受到任何打攪。在本國境內疲於奔命的官軍,也總是需要數千來自京師或邊區的歸化蒙古人助陣。

瓦剌人的進攻讓明軍疲於應付

1449年,瓦剌終於因貿易互市問題而與明朝撕破臉皮。當年7月,也先率領三萬蒙古騎兵進攻晉北的邊防重鎮大同。脫脫不花率領三萬偏師進犯遼東。另有阿剌的兩萬人馬進犯毗鄰大同的宣府。最後是一支數千人規模的小分隊,在西面威脅河西走廊的甘州。一時間,告急文書猶如雪片般飛往京師,戰爭陰雲布滿了明朝的北部邊疆。

那麼,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一、明英宗調集軍隊,御駕親徵。

面對整整八萬蒙古軍隊的集中挑釁,年輕的明英宗卻表現的躍躍欲試。他很快提出要御駕親徵,到第二天就命令全體京營官兵準備出徵的行裝。許多大臣表示反對,卻不敢向皇帝道出明軍的真實情況。因此,所有浮於表面的勸諫都被視為怯懦之舉,不可能被希望一戰的皇帝所採納。事實上,僅從五軍都督府上報的數字來看,京師附近的近衛軍部隊也不過剩下56000多人。餘下編制都為各級官吏的吃空餉來源。皇帝即便能獲得其他調遣部隊的增援,也不可能對敵人形成規模上的絕對優勢。明英宗卻依然通過調令,將各路12萬兵馬拖上前線,走上了不歸路。

標準的遊牧式勝利

明朝與蒙古部隊在土木堡戰役中的行軍線路

二、明朝軍隊被蒙古騎兵擊潰,明英宗被俘。

1449年8月11日,明英宗和他親自指揮的近衛軍抵達重鎮宣府。他們在那裡得到消息,已經有三萬邊軍精銳在大同被也先消滅。也就是說,在沒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情況下,明軍戰力根本抵擋不了對手。但皇帝心意已決,帶著更多人馬向西增援晉北。在半路上目睹了前次潰敗的友軍屍體,很多首次上戰場的新兵蛋子都被嚇得魂不守舍。皇帝也感到恐懼,下令全軍調頭返回。

8月30日,規模龐大的明軍行動遲緩,排成漫長的一路縱隊,很容易因分頭攻擊而首尾不能相顧。也先的蒙古部隊尾隨而至,率先對皇帝的大軍發起試探性攻擊。明英宗派遣投誠的歸化蒙古將領吳克忠率最精銳人馬迎擊,結果還是被西蒙古騎兵擊潰。整個過程不過半天,再次加劇了明朝君臣心中的恐懼感。接著上場的是曾隨朱棣北伐的成國公朱勇,和皇帝調撥的四萬近衛軍主力。但他們卻沒有在鷂兒嶺據險而守,反倒衝出隘口迎敵,結果被也先的騎兵在開闊地帶上分割包圍,最後落得全軍盡沒的慘澹下場。

今日的土木堡遺址 依然有明城時的城牆遺蹟

8月31日,明英宗與龐大的殘軍抵達土木堡伏擊。他們突然發現,南側15裡的河川卻已經被另一支蒙古騎兵佔據。那正是先前受命攻打宣府的兩萬偏師。此時的明軍部隊,尚有明面上的8萬士兵可用。但因為主力潰敗,這些餘下的老弱病殘也很難抵抗兩支蒙古大軍。除了在構築過小型要塞的土木堡據守,沒有任何進行強行突圍的能力。也先聚攏自己的兩批人馬,發現沒有太好的攻堅辦法,便對數量更多的對手實施圍困。此時天氣炎熱,由於也先控制著最近的水源,明軍士兵口乾舌燥。

很快,蒙古人便施展了草原遊牧軍隊所慣用的引誘策略。為了把明軍引出防禦工事,也先假意答應退兵,讓他們前往南側的河邊飲水。結果,乾渴的士兵剛離開營地就自亂陣腳,為爭相飲水而完全顧不上維持防禦隊形。恭候多時的蒙古騎兵便痛下殺手,將毫無秩序的明軍衝的七零八落。亂軍之中,明英宗帶著親兵努力突圍。但大部分屬下沒過多久便被打散,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眼看逃跑沒有希望,這位素來好戰的君主便選擇盤腿呆坐在原地,等著對方來俘虜自己。至於當初隨他北伐的12萬軍隊,大部分已經因戰損、疾病和開小差而消失殆盡。

外出取水的明軍 被合圍的蒙古人殲滅

土木堡戰役的影響有哪些?

一、土木堡戰役的潰敗,是當時明軍實戰水平的最佳體現。

明軍在土木堡所遭遇的奇恥大辱,在此之後,明朝將再也湊不出單次10萬人規模的遠徵力量。後人只需總覽事情的前因後果,就不會覺得這場失利有多少意外成分存在。因為連被朝廷視為中流砥柱的歸化蒙古兵都抵禦不住,也就不可能要求地位低下的普通軍戶來力挽狂瀾。

二、明英宗和王振成為昏君和閹宦禍國的代表。

明英宗則因此被後世的很多人視為不通軍務的文弱虛君;而被無數人當做替罪羊的大太監王振,也需要為戰敗承擔責任。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de668513910001f4d52a;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
    土木堡戰役失敗:明英宗是不是明朝歷史最大的罪人?自古以來,戰爭就是終極的衝突,是勝負手,是成王敗寇。明英宗想立不世之功,於是親徵。贏了,文治武功千古一帝。輸了,捶胸頓足痛失好局。土木堡之變,實際上是一場徹底的陰謀。是大明王朝自己內部的一場紛爭與決裂,導致明英宗被王振帶著明朝的所有精銳之師去徵討時,王朝的另一派控制著朝政,並未向軍隊運送糧草及輜重。而且並與敵方勾結,而大同總兵也是他們一派的,距離土木堡之近,並未援助,大家不感到奇怪麼?
  •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戰役中全軍覆沒,如果當時指揮官是戚繼光...
    這時天剛過午,明英宗車架已經到達土木堡,離懷來城還有二十裡路程。眾人請求明英宗趕快入懷來城,但是明軍尚有兩千輜重未到,因此,王振命大軍在土木堡駐營。 十四日黎明,瓦剌軍包圍了明英宗所在的狼山,但是也先見明軍人多勢眾,也不敢貿然發起攻擊,而是守住河流不讓明軍靠近。15日,明軍人馬兩日都沒有飲水,渴極了,於是紛紛掘井至二丈,但是仍然找不到水源。也先見雙方這樣耗著不是辦法,便假意言和,並慢慢退去。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潰敗,曼斯坦因用一場什麼勝仗,止住頹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全線潰敗。但德國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場大戰,戰勝了蘇軍,止住了德軍潰敗的態勢。這場對整個二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戰叫什麼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潰敗的情況下,是如何轉敗為勝的呢?
  • 京北有個土木堡
    土木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距北京德勝門100公裡。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使明軍精銳主力喪失殆盡,隨同英宗一起出徵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使得明朝朝堂為之一空,同時,英宗被俘代宗繼位也讓明朝政局出現了變化,為日後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同時,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遭到了沉重打擊。
  • 揭秘明朝歷史歷史,土木堡之變的真相,當初為什麼會發生這次戰役
    這場戰爭就是「土木堡之變」,正是由於這次失敗,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急劇下降,在之後的200年左右的時間都未能恢復過來,可以說這次戰爭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局勢。而造成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揭秘一下土木堡之變的真相,以及造成的後果。
  •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大軍,為何慘敗?
    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就這麼帶著大部隊來回奔波,蠢到什麼級別才能幹出這種事來? 圖-明朝長城及土木堡位置示意圖 這還不算完,明朝大軍退至土木堡,王振竟然下令在無水的土木堡紮營,而不入懷來城,結果當天晚上就被瓦剌軍包圍。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造成了哪些影響,為何說它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於是便又產生了輕敵的思想,突發奇想請求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沒有按照原路返回,繼續過宣府從居庸關入關,而是選擇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怕大軍路過損壞他家的田園莊稼,於是又率領軍隊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結果就因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
  •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
    既然提到了土木堡之變,不得不說明朝的大太監王振,現代人給他的定義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靠著能夠逗朱祁鎮開心,把明朝弄的烏煙瘴氣,如果不是他自尋死路,估計朝廷現狀也不會比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危害好到哪裡去。
  • 明英宗的大軍為何慘敗土木堡
    但由明英宗一手指揮的土木堡之戰也將全劇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劇中明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無疑是明英宗的自負與輕敵。在歷史教科書上,明軍的慘敗主要由明英宗最寵信的宦官王振的讒言與胡亂指揮來負責。這些因素確都有相關歷史記載加以佐證。然而,作為本次戰役的主角,大明王朝的軍隊究竟水平如何,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忽視了。我們不妨就從這個角度出發,來談談土木堡之變中的明軍慘敗的原因。
  • 國民黨將領薛嶽,長沙會戰抵擋日軍多年,為何海南島戰役迅速潰敗
    說起國民黨的薛嶽將軍,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抗日戰爭期間,薛嶽將軍在長沙和敵人進行了三次會戰,期間殲滅大量的日軍,軍事指揮能力絕對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為何在海南島戰役中卻迅速被解放軍擊敗了?薛嶽將軍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說一下海南島戰役中,國民黨迅速潰敗的原因。
  • 明朝50萬大軍,為何會在土木堡被蒙古騎兵一擊而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南侵,在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與明英宗所率領的明朝軍隊相遇,明軍大敗,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此次變亂發生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外部環境原因,也有內部多重原因疊加所致,今古下面就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原因。
  •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給明朝政局帶來深遠影響。土木堡之變後,皇帝被俘,主少國疑,代宗被迫即位,在英宗被放回後,囚英宗,廢太子,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又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伏筆。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最終形成了九邊軍事體系;京軍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興起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 考古出土一文物,揭開了土木堡之變中的貓膩,清朝篡改歷史太狠了
    土木堡之變是影響明朝歷史的三大戰役之一,清人抄寫的《明實錄》和清人撰寫的《明史紀事本末》中說明軍在土木堡之變中死亡五十多萬人,而且其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王振和明英宗瞎指揮導致的。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小編就在想,朱祁鈺如此昏庸,那麼為什麼還要稱呼他為明英宗?
  • 從《孫子兵法》淺析土木堡之變必敗的結局
    的過程正統14年(1449年)7月初,邊疆傳來急報:蒙古瓦剌部首領帶人入侵邊境,明朝官兵相繼潰敗,北方邊鎮紛紛告急。年輕氣盛的英宗朱祁鎮得知消息後要求御駕親徵,不僅因為他身邊的寵信太監王振大力支持他的決定,更因為他的身體裡流淌著太祖和成祖崇尚武力的血液,他急需一場戰功來穩固自己皇帝的地位以及發揚祖先們的榮光。大臣們卻一片驚駭,極力勸阻朱祁鎮御駕親徵,而朱祁鎮就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樣堅決要親徵。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二次相隔多年,其中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巨大,也更廣為人知,那為什麼後世的人總說奪門之變是明朝衰敗的開始呢?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時天下形勢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變」的勝利,其實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之後,年僅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
  • 「土木堡之變」明朝20萬精銳全軍覆沒,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滅掉明朝
    而且,這次調整首重能力,例如原大同副將石亨因在「土木堡之變」中戰敗,本已被貶官下獄,但于謙還是將其重新起用,並被任命為京師總兵官。3、徵調援軍,籌備物資。同時,命令工部加緊趕製武器裝備,並將南京庫存兵器共126萬件調入北京,還派出人員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頭盔9000餘項、甲5000餘件、火槍1.1萬餘杆、火銃2萬多隻、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4、整軍備戰,鞏固京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