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足石刻北山五百羅漢窟!

2020-12-10 騰訊網

12月3日,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信息網發布《大足石刻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施工招標公告》,標誌著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即將進入修復施工階段。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其5萬餘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山摩崖造像為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號窟搶救性保護工程,於2017年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重大風險項目,是國家文物局全額撥款的搶險加固工程。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前期病害勘查,並確定總體修複方案。

北山摩崖造像168窟也是人們常說的五百羅漢窟,雕鑿於南宋時期,窟高3.3米,寬3.14米,進深7.1米,除正壁中部上端刻一佛兩菩薩外,在窟內三面石壁上,古人以五百羅漢為題材進行創作,靈動傳神,極具藝術價值。但是,在近千年的卸荷作用和風化營力作用下,如今的168號窟出現了嚴重的結構穩定性問題,面臨失穩坍塌的危險。

為了臨時解決洞窟頂板的安全穩定性問題,2004年,主管單位曾使用鋼板、鋼管等材料對窟頂進行了臨時支撐以維護文物安全。但裂隙仍有延伸發展的趨勢,目前鋼結構支撐系統表面鏽蝕嚴重,已逐漸失去臨時支撐的作用,致使168窟仍面臨隨時失穩坍塌的危險。由於修復工程病害複雜,技術難度大,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大風險項目。

過去幾年,北山摩崖造像168窟經歷了前期病害勘查、工程方案設計等階段,專家組還對修複方案進行了反覆研究修改,最終確定了《大足石刻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記者從工程設計方案中了解到,此次救性保護工程主要是對168 窟窟內的頂板巖體進行加固,同時對窟南側凹腔進行加固治理,並對窟山體頂部後緣及南側排水進行治理,達到石窟長久保存的目的。

同時,方案還提到,將在保證洞窟本體安全穩定的前提下,以儘可能減少對遺址本體及周邊自然環境的工程幹預,堅持「修舊如舊,不改變原貌」的原則。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瀚祥

相關焦點

  • 大足.北山石刻—大豐大足
    大足.北山石刻昨天去了寶頂山石刻,今天去北山石刻,這裡也是大足石刻的精華所在。>媚態觀音,北山石刻的瑰寶出來北山石刻主景區郵亭肥腸鯽魚大足
  • 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毗沙門天王龕
    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毗沙門天王龕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裡的北山山巔 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 散布各地的大足石刻
    為什麼今天安嶽石刻名氣遠不如大足石刻? 唐末韋君靖在北山開鑿石刻,拉開了大足長達幾百年聲勢浩大的石刻建造。而安嶽所屬的普州,也在韋君靖勢力範圍內。大足北山永昌寨是韋君靖的大本營,安嶽與大足的石刻群,可以看做以北山為中心,四散分布的一個整體。
  • 景區說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山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石刻以大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為範圍,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 【重慶風景名勝】大足石刻AAAAA
    大足石刻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為主,兼有道教和儒釋道三教合一造像,是中國古代中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點多面廣,全區境域27個街、鎮均有石刻分布,留存造像共計100多處5萬餘尊,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5處。大足石刻又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
  • 震撼世界的大足石刻藝術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全世界8個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石窟類遺產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它既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迄今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75處,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以北山、石門山、石篆山、南山、寶頂山為代表的「五山」石刻,最具有代表性。
  • 五一去哪兒|大足石刻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 實行分時段實名...
    5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大足石刻研究院獲悉,五一假期(5月1日—5月5日),大足石刻景區只開放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北山石刻夜遊以及寶頂山石刻景區內的大足石刻博物館及聖壽寺(含廣大寺)等密閉場所暫不開放。
  • 成渝雙城共奏「文物曲」,金沙遺址與大足石刻「組團出道」
    作為大足石刻史上最大規模外展,此次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展示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造像,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審美藝術,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認為,此次兩館合作,代表兩個文化遺產首次牽手,大足石刻已經申遺成功20餘年,無論是文物保護,還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方面,都能為古蜀文明遺址申遺提供豐富經驗。在展覽開幕儀式上,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遺址博物館贈送了《大足石刻全集》。
  • 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在講解員、主持人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的引導下,他通過直播重回每年都要去拜一拜的石窟;全國網友也在這個無法旅遊的特殊時期,瞻仰到這座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兩天內3場直播分別為「雲遊大足石刻博物館」「大足石刻——石壁上的博物館」「雲遊大足石刻」之「魔幻北山」,全網觀看人數1070萬人次,獲412萬點讚。
  •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重慶大足石刻,擁有102處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 大足——寶頂山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 大足石刻有寶頂山和北山兩個景區,我們只遊了寶頂山摩崖造像。
  • 大足寶頂石刻(1)
    大足寶頂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龍崗鎮東北的寶頂鎮,海拔527米,距大足15公裡,南宋名僧趙智鳳於此創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成為佛教聖地之一。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石窟多達75處,造像5萬多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
  • 大足石刻,看熱鬧,更看門道
    這篇遊記,將會回答你關心的問題:大足石刻好玩嗎?怎樣看懂大足石刻?大足石刻適合什麼樣的旅遊方式? 我問他:你來大足之前,最關心什麼? 他猶豫了一下說:大足石刻好不好玩? 我:這是許多遊客來大足之前最關心的問題,不過,這個問話有問題哈。
  • 重慶何必常看洪崖洞夜景,但更值得來大足石刻,更是世界八大石窟
    因此,今天我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在重慶挺還得一去的景區:重慶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想必是很多來重慶遊玩的都會來的一處景區吧。大足石刻景區是佛教題材的石刻,非常精美壯觀。每個雕刻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還是彩色的,可以說的顯得十分逼真,甚至活靈活現。
  • 遊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瑰寶-重慶大足石刻
    高速行駛大約一個小時即可到達大足出口。   遊覽大足石刻寶頂山石窟   大足石刻群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
  • 劉源/胡堅:《重慶大足石刻與同時期花錢相同題材的考證》
    >劉源、胡堅2016年秋,幾位花錢同好結伴遊覽重慶大足石刻,深深的被宋人精湛的雕刻技藝所展現出的藝術魅力所折服。一、泗州大聖大足北山石刻177號泗州大聖龕,雕刻於北宋靖康元年,其泗州大聖的造型可與花錢中泗州大聖的形象相互印證。龕中泗州大聖頭戴風帽,背後為大聖的弟子木叉和慧儼,一人端淨瓶,一人持禪杖。圖2花錢中銘文為「泗州大聖」,大聖頭戴風帽,左手持缽,右手持禪杖,正在降伏左邊驚恐奔逃的妖怪。
  • 重慶大足石刻,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
    但還有一座石窟,卻很少被人所知,它便是重慶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從市中心駕車要走一個多小時到達。國家AAAAA旅遊景區。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好而著稱,大足石刻的每一處石刻造像都是一部故事、一個傳奇,沒有雷同。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大足石刻的石刻造像都是彩色的,至今色彩鮮豔,沒有褪色。這是與其他石窟的最大不同。
  • 重慶香火最旺寺廟 耗資1500萬造五百羅漢 據說祈福許願很靈驗!
    清代中期,因寺內又修建了五百羅漢堂,遂更名為羅漢寺。羅漢寺內20多米長的古佛崖就是以前的羅漢洞,現存唐代摩崖石刻造像400餘尊,其中的臥佛、觀音像以及供養人像的造型風格與重慶大足石刻非常類似,開鑿的時間也相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大足石刻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1999年,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5處大大小小的石刻分布在大足各處山崖間,點多、面廣、線長,且絕大多數裸露於山間荒野。「2020年9月重慶制定了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護三年滾動計劃,我們將用三年時間,從長效機制、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中小型石窟文物保護管理現狀,讓散布的中小型石窟成為留在人們心中不忘的『鄉愁』」。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表示。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