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信息網發布《大足石刻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施工招標公告》,標誌著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即將進入修復施工階段。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其5萬餘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山摩崖造像為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號窟搶救性保護工程,於2017年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重大風險項目,是國家文物局全額撥款的搶險加固工程。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前期病害勘查,並確定總體修複方案。
北山摩崖造像168窟也是人們常說的五百羅漢窟,雕鑿於南宋時期,窟高3.3米,寬3.14米,進深7.1米,除正壁中部上端刻一佛兩菩薩外,在窟內三面石壁上,古人以五百羅漢為題材進行創作,靈動傳神,極具藝術價值。但是,在近千年的卸荷作用和風化營力作用下,如今的168號窟出現了嚴重的結構穩定性問題,面臨失穩坍塌的危險。
為了臨時解決洞窟頂板的安全穩定性問題,2004年,主管單位曾使用鋼板、鋼管等材料對窟頂進行了臨時支撐以維護文物安全。但裂隙仍有延伸發展的趨勢,目前鋼結構支撐系統表面鏽蝕嚴重,已逐漸失去臨時支撐的作用,致使168窟仍面臨隨時失穩坍塌的危險。由於修復工程病害複雜,技術難度大,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大風險項目。
過去幾年,北山摩崖造像168窟經歷了前期病害勘查、工程方案設計等階段,專家組還對修複方案進行了反覆研究修改,最終確定了《大足石刻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記者從工程設計方案中了解到,此次救性保護工程主要是對168 窟窟內的頂板巖體進行加固,同時對窟南側凹腔進行加固治理,並對窟山體頂部後緣及南側排水進行治理,達到石窟長久保存的目的。
同時,方案還提到,將在保證洞窟本體安全穩定的前提下,以儘可能減少對遺址本體及周邊自然環境的工程幹預,堅持「修舊如舊,不改變原貌」的原則。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