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廬山7月24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餘芬 曹飛鵬)連日來,江西廬山市蛟塘鎮新寧村的百畝荷花園裡,微風拂過,蓮葉翻滾,宛如綠色的海洋,滿園的白蓮果實在鄉村溫潤的空氣中正醞釀著一場新的收穫。走近荷花園,只見二十幾名村民正在為白蓮除葉、採摘蓮蓬,愉快的歡笑聲不時傳來。他們「隱藏」在荷葉裡,忙碌地穿梭在田間,一幅人花相映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村民們正在採摘蓮蓬
今年,蛟塘鎮新寧村流轉了120餘畝土地,採取「村集體+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白蓮種植扶貧產業。「我們村依山傍水,耕地不多,主要種植水稻,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只有老人和婦女兒童留守家中,一部分田地被撂荒。白蓮具有採摘期長、籽粒大、產量高等特點,所以我們決定發展白蓮產業。」廬山市蛟塘鎮新寧村黨支部書記李良波介紹。
種植白蓮不僅提高了荒田的利用率,給部分貧困戶帶來了田租收入,同時也提供了在基地施肥、除草、摘蓮蓬等就業崗位。貧困戶及周邊村民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務工收入,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創收。
漆元懷是新寧村王漆程村組人,因自己長期慢性病,老婆也體弱多病,孫子孫女還在上小學,僅靠兒子漆孫亮外出務工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2014年漆元懷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年邁體弱的他只能在家種植水稻,或到附近打零工,收入甚微。當地扶貧幹部了解到他家的實際困難後,便介紹他去村裡的扶貧基地務工,實現穩定增收。
村民操作機器剝離蓮子
「今年是第一年種植,白蓮長勢喜人,預計村集體收入在20萬元左右,可以幫助30戶村民戶均年增收約5000元。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土地流轉,形成白蓮種植、加工、銷售、觀光、採摘為一體的產業鏈,帶旺鄉村人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李良波說。
基地白蓮長勢喜人,蓮蓬喜獲豐收
通過百畝白蓮基地的成功栽種,廬山市蛟塘鎮新寧村「兩委」幹部繼續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把「輸血式」生活救濟型扶貧向「造血式」生產開發型扶貧轉變,讓更多貧困群眾富起來、富長久,向全面小康邁出堅實步伐。